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信通院邵小景等:建设统一大市场需重视数字基础设施

邵小景 刘阳 中国信通院CAICT 2022-04-17

为了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畅通全国大循环,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新冠疫情、地缘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带来巨大压力的背景下,这份《意见》被认为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顶层制度设计。“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何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问题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高度关注。事实上,市场的概念已经不仅是产品交易的场所,市场能否稳定、流畅的运行,需要更加重视其背后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力量。本文将尝试从这一新的角度开展分析,解耦数字化市场基础设施的概念范畴、体系架构、核心要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出台

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统一大市场”的概念首次提出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都对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建设提出要求。特别是在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在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三节“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要求。


为了方便理解,本次《意见》的核心内容可以提炼为“221工程”(如下图1所示),即:


● 2套统一的“市场制度”: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二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建立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 2类统一的“市场形式”:一类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另一类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完善质量和标准体系。


● 1套高标准联通的“市场设施”: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图1 《意见》中“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内容


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数字基础设施

市场作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各方交换商品、货物、服务的场所。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市场交换的对象不一定是生产工具、生活物资,也可能是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表征下的数字艺术藏品;市场交换的等价物不一定是黄金、纸质货币,而是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市场交易的凭证不一定是基于第三方信任机构,而是基于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统一大市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将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中产生新的映射和涟漪。


本文提出的“数字市场基础设施”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市场管理和交易等行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结合本次《意见》的核心内容,“数字市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字市场流通网络、数字市场基础信息库、数字市场交易平台、数字市场标识系统等四大要素(如下图2所示)。


图2数字市场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


(一)数字市场流通网络

现代经济社会中,影响市场活力的关键是资源的流动,特别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数字市场流通网络就是对上述资源流动提供“全程可见、统一调度、互联互通”的底层网络设施,包括物流网络、信息网络、交通网络、能源网络。


1、物流网络

物流网络是由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物流集散中心、物流仓配中心等联合形成的网络布局。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了70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配送中心5万多家、集散中心超千家、物流园万余家。


2、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设备构成的网络系统。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工业互联网和5G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应用也在不断加快。


3、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线及车站、港口、机场等交织而成的网络布局。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00万公里,铁路总里程超过14.6万公里,航路航线总里程超过23.7万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4608亿元。


4、能源网络

能源网络是由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节点互联,以实现能源双向流通的能量对等交换和共享的网络。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年均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管道里程达到17.5万公里,西电东送能力达到2.7亿千瓦,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需求。


数字市场流通网络建设是实现市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连接的基础,是打通我国统一大市场各环节的网络信息渠道,有助于促进数字资源充分流通和产业融合,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


(二)数字市场基础信息库

基础信息库数据通常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目前,国家正在启动的基础信息库有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同样,数字市场基础信息库就是为管理市场参与主体和市场行为而提供的基本数据,包括市场主体信息库、信用信息库、消费投诉信息库等。


1、市场主体信息库

2021年4月14日,国务院第131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为规范市场主体登记管理行为,推进法治化市场建设,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而制定的条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发建设了“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服务网”,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统一的设立、变更、注销等一体化和一站式登记服务,已经于2021年12月16日正式上线。目前该平台已登记各类企业4317.25万户,个体工商户1.02亿户。


2、信用信息库

信用信息库是指用于归集和公示企业、消费者在其社会活动中所产生与信用行为有关的记录以及有关评价其信用价值的各项信息的数据库。目前,运行中的国家级信用信息库包括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中国”平台。


其中,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建设的用于归集公共基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行政许可信息、红黑名单信息等信用信息的平台。目前,该平台已联通了46个部门和各省区市,归集信用信息数量超过500亿条。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建设的用于提供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填报、公示以及查询服务的平台。目前,该平台总访问量已超过1500亿次,注册用户数482万个。


3、消费投诉信息库

消费投诉信息库主要用于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信息。全国12315消费者投诉平台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设立的专门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的平台。自2017年3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该平台访问量已达8661万人次,累计注册公众用户1093万人,处理投诉举报1130.5万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平、公正,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加快推进和完善数字市场基础信息库建设,有助于强化市场竞争监管、激发市场活力,便利市场主体信息的高效互通,引导供需动态平衡,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三)数字市场交易平台

统一的资源交易、统一的信息发布、统一的交易规则、统一的运作程序是促进市场高效运行、保障市场主体利益的基础。数字市场交易平台通过建立“透明可见”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交易服务,包括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全国综合型商品交易平台。


1、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由国家发改委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用于汇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专家、信用、监管信息,依法依规对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进行公开,并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形式丰富的信息服务系统。自2017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该平台已联通全国32个省级服务平台、81个地市级服务平台的570个交易系统平台,已归集市场主体信息826426家,归集成交项目4076361个。


2、全国综合型商品交易平台

全国综合型商品交易平台是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础上,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并逐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形成依法发展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区块链、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市场交易平台,有效促进数据资源全面汇集,强化交易数据深度分析,可为经济形式和宏观政策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市场交易主体市场化决策提供智能化研判。


(四)数字市场标识系统

标识是在一定范围内可唯一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符号。例如,居民身份证号码主要是区分自然人,可以用于我们日常餐饮、住宿等消费行为的身份证明;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主要是区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可以作为进入市场开展经营的身份凭证。数字市场标识系统就是为区分市场交易对象,提供对象关联数据的注册、解析、搜索、认证等基本服务的关键系统,包括绿色产品标识系统、智能设备标识系统等。


自2018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界协同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节点网络基础设施,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及南京、成都灾备节点所组成的核心枢纽,接入了188个面向不同行业的二级节点,服务企业接近12万家,标识注册总量突破1100亿。


1、绿色产品标识系统

绿色产品标识系统是指识别零部件、在制品、制成品的标识编码,以及通过标识编码查询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数据信息的系统装置。2022年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目前,许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节点运营企业已经将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等应用与绿色低碳标识结合起来。在钢铁行业,江苏的南京钢铁通过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将钢铁制造过程中通过碳排放管控监控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按时间对应到批次标识,从而可为供应链合作伙伴解析任何批次的碳效值。在计量行业,山东的大陆机电基于标识解析节点提供可追溯的能源计量器具和采集仪表管理,通过碳效标识全生命周期的去关联用能设备的日志和数据记录、碳交易的配额算法、碳排放的计量服务等,从而实现企业上报数据、政府清缴数据、现场复核数据的一致性。


2、智能设备标识系统

智能设备标识系统是指识别智能家电、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的标识编码,以及通过标识编码查询设备在设计、制造、物流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位置状态和运行情况等数据信息的系统装置。2020年1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加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目前,许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节点运营企业已经积极开展主动标识载体研发和部署,探索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在智能家居行业,重庆的中移物联通过在智能门锁产品中集成主动标识载体,借助标识解析节点实现智能门锁终端与业务平台的双向身份认证及数据的加密传输,保障智能门锁终端接入安全及终端敏感数据的传输安全。在仪器仪表行业,北京的热力集团,通过对原有远程仪表方案升级改造,绑定主动标识载体,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热力行业二级节点实现对供热计量数据的采集和载体命令直达,明确了需求侧的数据反馈链路,为供热监管系统根据需求侧精准反馈和定位调控提供重要条件。


三、未来展望

一是数字市场基础设施可能呈现“先建设、后联网”的发展路径。不同于互联网、电信网等特定的信息网络,数字市场基础设施涉及了信息、能源、物品、交通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流动交互,很难进行完美的统筹和规划。但随着越来越多库、平台、系统的建设,既有必要充分连接起来满足跨域需求,也可通过互联互通来加强管理和调度。


二是数字市场基础设施可能形成“边试点、边覆盖”的作用范围。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例,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和部署,已形成了安全稳定、广泛覆盖的基础设施节点网络。尽管目前在许多行业,只有部分发展较好的头部企业开展标识应用,但随着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供应链协作伙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企业也必将逐步接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三是数字市场基础设施可能发挥“晴雨表、发动机”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基础信息库、标识解析系统的数据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市场发展趋势,成为制定产业政策和监管制度提供信息的“晴雨表”。更重要的是,市场交易和运行本身其实已无法摆脱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数字信息的高效传递成为促进市场交易的新型“发动机”,将为建设统一大市场发挥关键性作用。



作者简介

邵小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所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物流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化和产业推进工作。

联系方式:shaoxiaojing@caict.ac.cn


刘阳,博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所副总工程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标识工作组主席,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区块链、数据互操作等领域技术研究和产业推进工作。

联系方式:liuyang7@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数字化转型专家谈 | 中国信通院赵锋:以“IPv6+”促进IPv6规模部署及应用
数字化转型专家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