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发布《车联网白皮书(2023年)》
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正经历从“改变能源供给模式”向“改变车辆驾驶主导权”演进,智能网联促使汽车产品升级为新型智能终端,推进汽车、信息通信、交通运输跨产业链融合变革以及数字经济新价值链构建。美欧日韩发布战略规划、鼓励技术创新、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等多举措抢占智能网联协同发展制高点。我国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提出“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产业生态”,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共识并落地实践。
2023年12月21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在“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车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发布《车联网白皮书(2023年)》。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葛雨明对白皮书进行了深入解读。
白皮书聚焦2023年涌现的新热点、新趋势、新业态,在提炼全球车联网产业总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载体、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体系、数据要素价值三大方面的发展,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业态创新变革进程、总结基础设施建设部署进展以及技术迭代演进趋势、阐述数据要素安全释放价值以及保障举措,并从“企业融合、行业协同、区域共用”3个层面提出持续深化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的举措建议。
白皮书核心观点
1. 车联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汽车工业变革开启智能网联下半程,我国在自动驾驶测试验证、应用示范及商业化推广方面处于并跑阶段,在网联技术融合创新方面仍然处于领跑地位。各国充分认识到了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赋能作用,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增强。随着人工智能、5G和C-V2X直连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在汽车领域应用,车联网已成为推动数字时代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业态创新不断
整车产品围绕“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智能化、网联化能力持续升级,牵引“高性能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功能软件”技术架构不断迭代演进,智能网联汽车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新型智能终端。5G和C-V2X直连通信网联渗透率加速提升,基于C-V2X直连通信与ADAS融合的辅助驾驶功能有望加速成熟。汽车、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生态由链式向网状演进并向着基于数据的新价值链延伸。
3. 基础设施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
我国车联网“路-网-云”新型基础设施在重点城市和区域已形成规模化部署并向着常态化运营转变,面向个人、行业和政府不同类别用户的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商业化服务模式加速孵化, “建设-运营”的价值闭环模式以及城市级辐射效应成为地方政府、投资主体、用户各方关注的焦点。
4. 数据成为汽车、交通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素
“业务贯通-数智决策-流通赋能”的多次多维数据要素类型及应用场景不断明晰;围绕数据生产、数据流通和数据应用3个环节的新技术手段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安全释放;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企业数据交易变现的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5. 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仍需持续深化
经过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协同配合与积极努力,我国车联网产业的智能网联协同发展共识深化、态势明确、成果显著。但车联网产业涉及汽车、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多个行业,又需兼顾考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等多重属性,仍然面临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多个层面的协同难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产业各方应当坚定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探寻共同价值锚点,共同面对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挑战,共创车联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白皮书目录
一、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洞察
(一)国际主要国家多举措抢占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制高点
(二)我国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共识并落地实践
二、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业态创新
(一)整车产品加速竞逐“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升级
(二)应用需求驱动技术架构升级,跨产业链研发呈强耦合趋势
(三)智能网联协同促进汽车产业生态变革发展
三、 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与模式演进
(一)路侧感知走向成熟,车路融合提升规模应用服务能力
(二)网络赋能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向精细化多元化演进
(三)云平台规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商业化应用加速孵化
(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建设-运营”闭环模式持续深化
四、 车联网数据要素价值及模式探索
(一)多次多维挖掘车联网数据要素价值
(二)新技术促进车联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三)数据安全管理和运营交易体系逐步完善
五、 总结和展望
(一)强化跨企业业务布局融合
(二)强化跨行业生态发展协同
(三)强化跨区域部署运营共用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研究部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博士
葛雨明
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车联网组组长。主要从事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产业、标准研究。
更多精彩,敬请阅读解读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撰写团队联系方式:
中国信通院
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葛雨明
010-62300016
geyuming@caict.ac.cn
白皮书下载方式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