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发布《新发展阶段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2023年)》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路径。近年来,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了工业企业节能降碳的良好意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然而,近年来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强度降幅趋缓,节能降碳潜力边际下降,工业作为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要突破工业“由大转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持续推进低碳转型工作,工业降碳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举措。
2023年12月2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在“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新发展阶段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卢春阳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
报告系统梳理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演进脉络,厘清绿色低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总结国际工业脱碳经验及对我启示。选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三个重点行业,分行业分析碳排放现状和减碳挑战,提出低碳发展具体路径和策略,绘制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体系、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最后从强化减碳责任、政策引导、技术创新、需求牵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核心观点
1. 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是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量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绿色低碳促“发展”,以产业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措施日益深化,我国工业在顶层设计、产业结构、碳减排、能源资源利用、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供给能力、数绿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 国际工业绿色转型为我提供经验和启示。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对高碳排放行业采取的技术创新举措,为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通过加强立法和框架性政策引导、加强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相关的财税金融支持等举措,积极布局先进低碳技术,大力推广减排技术,逐步形成以节能环保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 我国工业重点行业低碳发展应分业施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可从生产结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能源效率、低碳技术、管理等方面着手;石化化工行业低碳发展,需从产业结构、能源和资源以及原料绿色化等方面着手;建材行业低碳发展,需从原料低碳、燃料减碳、工艺过程节能等环节作为切入点。整体上,从源头供给端、工业消费端、末端以及管理端四端发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工业低碳发展。
4. 加强政策措施以保障落实工业低碳发展。建议从政府和企业、行业和区域两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市场体系和科技体系。一是强化减碳责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工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支撑;四是强化需求牵引,扩大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市场空间;五是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治理。
报告目录
一、 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迈向绿色新征程
(一)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
(二)双碳背景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内涵不断丰富
(三)工业发展方向从重经济收益向绿色低碳不断演进
(四)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二、 国际工业绿色转型为我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捍卫制造业综合实力高地
(二)欧盟:引领工业部门数绿双转型
(三)日本:推进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
三、 我国工业重点行业低碳发展应分业施策
(一)钢铁行业
(二)石化化工行业
(三)建材行业
(四)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图
四、 政策建议
(一)强化减碳责任,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
(二)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工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支撑
(四)强化需求牵引,扩大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市场空间
(五)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治理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
卢春阳
ITU-T SG5 Q7副报告人、IEC TC111标准联合召集人、国标委TC297和中国通信标协ST2工作组专家、中国RoHS合格评定技术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工业通信业绿色低碳发展科研和检测咨询工作。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工程师,博士
祁航
ITU-T SG5“电磁场、环境、气候行动、可持续数字化和循环经济”工作组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ST2工作组专家,主要从事工业和通信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政府支撑、科研标准、咨询规划等工作。
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工程师
杨吉双
ITU-T SG5“电磁场、环境、气候行动、可持续数字化和循环经济”工作组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ST2工作组专家,主要从事工业和通信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政府支撑、科研标准、检测咨询等工作。
更多精彩,敬请阅读解读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撰写团队联系方式:
中国信通院
泰尔终端实验室
祁航
010-68094540
qihang@caict.ac.cn
报告下载方式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