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我国算力全球第二,“全国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应适时而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3月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算力已经成为全球紧缺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中国的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不过,余晓晖也表示,因为精准对接不足、区域算力资源禀赋和需求差异,中国算力资源供给紧张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情况同时存在,亟需探索并逐步建立全国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让算力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充分释放。
全国政协委员余晓晖 受访者供图
算力是计算能力的简称,算力实现的核心是CPU、GPU、FPGA、ASIC等各类计算芯片,并由计算机、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和各类智能终端等承载。海量数据处理和各种数字化应用都离不开算力的加工和计算。“近年来,全球对算力资源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算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余晓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到230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不但整体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其中智能计算更是实现了高速增长。”
算力如同农耕文明时代的水力、工业文明时代的电力,以一种新的关键生产力形式,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并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余晓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算力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依托坚实的算力支撑,中国在工业制造、生物医药、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智能制造、智能驾驶、影视渲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切身感受到算力带来的变化。
不过余晓晖在采访中也认为,虽然中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但是仍然存在供需精准对接不足、区域算力资源禀赋和需求差异比较突出的问题。他强调说,“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对我国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各类算力提供主体超5000家,其技术体系、基础架构、调用接口、资源描述等存在差异,建成的算力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可感知和调度的标准化算力服务。同时,我国东西部地区算力供需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供应不足,而西部地区具有大规模算力设施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但本地需求不足,资源利用率不够高。”
余晓晖建议,下一步应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以算力先互联、再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形成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
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