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日常运行指标概览及问题解答
水世界导语
生化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应用十分广泛,其作为好氧系统日常运行的核心,处理效果受曝气效果、停留时间、供风量、污泥浓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实际运行中,也常出现泡沫浮渣、出水水质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水污师们多见、多做、多总结。
一
活性污泥法日常运行七大指标
在活性污泥法运行中,需对相关指标进行控制判断,以期实现污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1、感官对活性污泥状况的观察
用肉眼观察活性污泥的颜色是否是正常的茶褐色,同时用鼻子闻活性污泥的气味是否正常(稍具泥土的腥味)。若是污泥发黑发臭,通常是曝气充氧不足;若是污泥色泽较淡,通常是曝气充氧过度或负荷过低。
2、观察曝气效果
曝气效果主要是观察曝气池液面的翻腾情况和泡沫的变化情况。成团大气泡上升是曝气系统局部堵塞的表现或曝气装置有破损,而液面翻腾不均匀往往是存在不曝气死角所致。泡沫增多以及颜色发生变化,说明进水水质和进水负荷等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
3、曝气时间
曝气时间指污水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HRT),也是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处理效果不仅与要处理的污水水量有关,更与水质和采用的工艺方法密切相关,曝气时间应以使处理后的排水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通常要根据成功运行经验和实际运行来确定。处理城市污水的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为4-8h,而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时,曝气时间在10~20h,最长可达50h以上。
4、曝气量(供气量)
供气电耗占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电耗的50-60%,因此供气量的调整要极其慎重。确定供气量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曝气池出口处的DO浓度在0.8~2mg/l以上,其次要满足混合液混合搅拌的需要。供气量的确定比较复杂,其不仅受系统工艺设计的影响,还受曝气池进水水质、温度、曝气时间、MLSS浓度、溶解氧含量等因素影响,需要根据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运行数据综合确定。
处理城市污水的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供气量一般为进水量的3-7倍。对于进水水质、水量相对稳定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春秋各调整一次,即在水温开始上升的4-5月份降低供气量。而在水温开始下降的10-11月份提高供气量。对于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工业废水处理厂,要在综合分析各种化验数据后,每天对供气量进行确认或调整。
5、剩余污泥排放
随着处理水量的不断增加,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量也会不断增长,MLSS值和SV值都会升高。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必须将增加的污泥量及时排出,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应大致等于污泥的增长量,排放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曝气池内MLSS的波动。剩余污泥排放量与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及具体的进水水质有关,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可大致按进水量的1%左右排放剩余污泥,确切适宜的排放值应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确定。
6、回流污泥量
调节回流污泥量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而污水处理厂的回流量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活性污泥法的回流污泥浓度一般介于7-10g/L。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的回流污泥浓度可超过15g/L,回流污泥沉降比一般在90%左右。因此在进水水质水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根据每日测定的SV值为依据,通过调整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来达到维持污泥回流量固定的目的。在进水水量发生大的波动时,就需要调整回流量,以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不因进水量的增大或减少而出现大的波动。
7、观察二沉池
应经常观察二沉池泥面的高低、上清液的透明程度及液面和出水中悬浮物的情况。正常运行时二沉池上清液的厚度应不少于0.5-0.7m。如果泥面上升,往往说明污泥沉降性能差;如果上清液浑浊,说明进水负荷过高,污水净化效果差;如果上清液透明但带有小污泥絮片,说明污泥解絮;如果液面不连续大块污泥上浮,说明池底局部厌氧或出现反硝化;如果大范围污泥上浮,说明污泥可能中毒。
二
运行问题解答
问题1:污泥龄在水处理设计中选择考虑因素有那些呢?污泥龄起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回答:活性污泥控制指标中的很多参数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污泥龄和负荷也有关的。F/M值中,M值升高通常如下原因:
(1)进水浓度升高导致M值升高。
(2)排泥不足,导致M值升高。
当因为排泥不足,导致M值升高时,系统就会不稳定,常见的就是污泥老化,所以,污泥龄的控制其到了污泥活性的控制作用,同时,积累在系统内的惰性物质也要依靠排泥去除。不同的工艺,污泥龄值有所区别,日常运行,需要严格根据污泥龄的要求,确定排泥量,保证系统污泥的活性。
问题2:污泥浓度降低会不会导致的活性污泥颜色变得灰白?
回答:污泥浓度降低可以出现污泥颜色变得灰白,这个通过MLSS值可以验证的。另外,如果MLSS,没有下降明显,但SV30上升的话,也会出现污泥颜色变得灰白,这个通常是活性污泥发生丝状菌膨胀会出现的现象。
问题3:哪些原因可能造成二沉池池面浮粘性泡沫呢?
回答:粘性泡沫可能原因如下:
(1)高负荷废水流入生化系统(白色粘性);
(2)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色泡沫,粘性强,易成浮渣) ;
(3)活性污泥老化(易成浮渣,粘性一般)。
问题4:活性污泥法中由于排泥过量,使得好氧池污泥浓度很低,且出水浑浊。如何培养以增加污泥浓度?
回答:
(1)暂时停止排泥,保证足够的启动活性污泥量;
(2)减少曝气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回流的话,可以降低污泥回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长迹象后。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提高底物浓度。
问题5:生化池的SV30为20%,上部泥质松散很浑浊,下部紧密, 早上还发现二沉池有小颗粒污泥块飘浮,能发析一下有些什么原因会产生的吗? 我认为是低负荷运行的结果,不知正确否,但是进水量浓度和平时都差不多。
回答:
(1)上部泥质松散很浑浊,下部紧密的话,请确认是否有惰性物质过量流入,如物化段沉淀效果不佳。
(2)你说的低负荷运行,虽然进水浓度不变,但是活性污泥浓度过高的话,同样会出现低负荷,并因为污泥老化而并发飘泥。
问题6:处理站运行正常,刚开始出水不好,呈棕黄色,但是厌氧出水很清,经过氧化沟出水不好。现在氧化沟初沉池出水还带泥,水还是呈棕黄色,不知道怎么办,曝气时,液面泡沫带少许绿色,现在就是想去除出水的色度?
回答:
(1)液面泡沫带点绿色,通常有厌氧部分处理的以及市政污水中可出现。
(2)活性污泥没有到达适当浓度,培菌阶段,都可出现出水带黄褐色的问题,因为活性污泥培菌尚未成熟,污泥活性高,成团絮凝不充分所致。
问题7:氧化池污泥浓度很高,且沉降速度慢是否因为污泥老化?要是长时间静置(两~三小时)污泥沉降只有50%。待丝状菌稳定运行需要控制好哪些因素?关键是什么?丝状菌也可达到去除COD的效果。
回答:如果是回流量大的问题,那就应该减少污泥回流或暂停回流。
通过问题,感觉还是污泥膨胀所致的沉淀效果不好。
关于丝状膨胀,控制因素比较多,如DO不足,丝状菌争氧厉害,会自身繁殖而抑制细菌繁殖;PH偏低,也会抑制细菌繁殖,丝状菌成优势。
(1)氧化沟污泥浓度高不高的直接证据是MLSS值
(2)污泥老化只会导致沉降加速,不存在沉降慢的问题
(3)控制好丝状菌稳定运行,难度很大,所以最好清除丝状菌,如果要运行稳定的话,食微比合适,废水成分均衡,无冲击负荷是关键
(4)丝状菌是可以去除COD,由于其整沉作用,上清液清澈,故出水SS优良,COD指标也可较好降解,只是膨胀控制复杂。
问题8:污泥老化,除了外排还有什么办法?想加尿素,应该怎么加?尿素的量该怎么控制。还有经过次氯酸纳处理的水,回用后还会流回生化系统会有什么影响,坏的影响该怎么去除?
回答:
(1)增加进水底物浓度也可减轻污泥老化,但是没有排泥来得简便经济。
(2) 尿素投加按经典公式100:5:1的底物浓度与氮磷关系进行计算的。
(3)次氯酸钠对微生物影响很大,可以不回流就不要进行回流了,否则也要严格控制浓度的。
问题9:处理工艺采用AAO,设计能力2.5万,实际进水在2万左右,进水COD在300-500mg/L,偶尔会到600mg/L以上左右,但很少。进水氨氮在35-40mg/L左右,MLSS现在在8000mg/L,SV30在50,DO在3mg/L左右,现在出水COD在50-60mg/L之间,氨氮稳定在1mg/L,SS在8-10mg/L。以前我们这出水COD一直比较稳定达标,现在突然升高,不知道什么原因?
回答:通过SV30来判断下:
(1)上清液浑浊,特别是间隙水浑浊,需要考虑负荷突然增加所致(看进水是否COD也升高了来判断) 同样也有可能是有难处理成分流入,配合显微镜看看原生动物是否有变少趋势来判断。
(2)上清液有较多颗粒,但是颗粒间水比较清澈,可能是污泥老化,出水颗粒多,颗粒释放的COD,可以通过出水滤纸过滤后测测COD是否比未过滤的要低。 根据以上调查,确定原因后,再讨论对策。
问题10:采用A2/O工艺,前几天好氧SV30一天内突然由30上升到了70,但COD却有所降低,(目前兼氧池COD1500mg/L,好氧COD250mg/L左右,DO在2mg/L左右),观察发现微生物数量有所减少,部分活性有所降低,污泥颗粒明显变小,沉降性能较差,刚开始沉淀池跑泥现象教明显。 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排泥,增加营养物质,打回流。 请问产生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采取的措施是否恰当?
回答:
(1)沉降比升高了,那么活性污泥浓度确认一下是否升高了,同时身高可能是进水负荷过高导致的污泥对数式快速增长所致。
(2)如果活性污泥浓度没有增加多少的话,显微镜看看是否有丝状菌,有的话就可以导致你说的现象。
(3)对策来讲,排泥是对的,但不要排太多,特别是跑泥严重时。再看看进水变化情况,尽量保持进水各指标稳定。
更多内容知识学习:
点击下面链接或下载“水世界APP”
3.金元欢-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引领下的城市黑臭水体、海绵城市设计
5.【好书推荐】曲久辉:《水处理电化学原理与技术》水处理电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水世界社区三丰问答及小猪不傻上传内容
整合:星若羽天丨统筹:潘鹏 | 排版:漠潇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
亲爱的读者:推荐微信号“水世界订阅号”,ID:chinacitywater。(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