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诗经》里最美的思念

2015-10-31 诗意向右➩ 诗词文学


责任编辑:冰冰


▌昨夜,闲来无事,信手翻开床头的书,一首《蒹葭》朦胧而含蓄,文字淡雅其中蕴含的深情又十分浓烈,读的陶醉,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身临其境,自己置身在无边的芦苇荡中,勾起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放眼望去芦苇空荡纯美,心中不禁生出感激,感激心中有爱,感激远方的你安好,感怀岁月无恙,时光温润美好。


《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表面上看来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的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谈谈朦胧美。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责任编辑:冰冰

未经授权 | 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有一些美景柔情只存在于诗词里。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 诗话《琅琊榜》

寒霜降,秋声来,放翁携诗还

以诗为伴,终不负滚滚红尘

遇一人而无憾,择一城而终老。



长按二维码 / 发现新世界

➤点击顶部“诗词文学”加关注,一起学诗词

➤点击文末“写评论”可以发表你的独特见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新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