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七步成诗”更牛的诗坛奇才

2015-11-20 编辑弦歌 诗词文学
在中国历史上,曹子建七步成诗,众人称誉,还有“五步成诗”和“三步诗成”的诗坛奇才,历来传为美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典故!


1
曹植七步成诗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当时,大家都很钦佩曹植,称赞他是个大文学家,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据说,有一次,曹丕抓住曹植的一点小错要治其死罪,但碍于颜面,就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内心的悲伤与痛苦,而“急”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这似乎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感到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2
史青五步成诗
史青,唐朝零陵人(今属湖南省),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一次,史青上书皇帝,“自荐能诗”,并说“子建(曹植)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唐玄宗为验其实,立即召见。在金殿之上,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命他作来。史青“应口而出”,作《应诏赋得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诗人用一“催”、一“逐”、一“改”、一“摧”,形象地阐明了时光如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人顿生珍惜时间、活在当下之感慨。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听罢,大为惊讶,爱才的李隆基当即授史青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3
柳公权三步成诗
柳公权,字诚悬,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书法家,自幼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某日,柳公权陪文宗在未央宫里闲聊,恰逢皇帝刚把一批御寒棉衣送给了边关将士,因为是一则“政绩”,文宗便要柳公权“诗以颂之”。柳公权三步之内竟口占一首五言绝句: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全诗条理清晰,音韵酣浓。文宗听罢,大为惊讶:想不到堂堂的书法家,居然还是位诗坛奇才!

4
寇准三步成诗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敏,人谓“神童”,19岁时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某日,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寇准请客人出题。因此地离华山不远,客人即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寇准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已脱口而成: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仅仅20个字,便将华山之险雄、峭拔道出,“举座皆惊”!此时,寇准仅仅7岁。

责任编辑:弦歌

未经授权转载本文,诗词君会找你聊人生的


▌推荐阅读

有诗有酒有小儿,无风无月花自开。

婉到极致便是狂,词中豪放。

来自《诗经》里最美的思念

诗词里有一种友情叫梅长苏与萧景琰

遇一人而无憾,择一城而终老。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QQ订阅号

➤点击顶部“诗词文学”加关注,一起学诗词

➤点击文末“写评论”可以发表你的独特见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新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