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书 | 存在感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代华语图书 杭州图书馆 2021-04-14
有一个抑郁的妻子和我倾诉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苦闷。

结婚7年,孩子5岁了,但是从生完孩子之后,她和丈夫的交流就越来越少,这两年几乎是零交流的状态。

平常生活就是搭伙过日子,你做饭来我洗碗,然后相对无言地吃饭。

她用手机看电子书,丈夫戴着耳机打游戏,两个人互不干扰也互不交流,一天的谈话不超过5句。
如果孩子不在家,两个人的家静得可怕,犹如一潭死水。

她还说,自己剪了头发,穿了新衣也没人发现,没人看,有什么话想说,到嘴边却不想说了,觉得对方不想听,也听不懂,觉得一切失去意义,索然无味。


“失语”的婚姻仿佛让她失去了存在感,甚至令她对生活,对人生都感到一种无边的无聊、厌倦、甚至绝望。

法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在《缺爱》一书说:
“抑郁,是人失去存在感或者存在感减少,具体表现为感觉没有未来,没有规划,没有时间概念。

这个描述很像这位女士的感觉,因为婚姻生活无爱无关注无交流无存在感而抑郁。

那人如何拥有存在感呢?
拥有关系。

他在书中说:
“关系是存在感的基本要素”。

“关系就像是一个交换:
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当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样时,痛苦便随之而至。


罗伯特·纳伯格还说,“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

爱是深深的凝视。

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一出生是没有存在感的,是借着母亲高质量的需求回应,以及充满爱意的凝视,于是在母亲的眼睛里镜映了自己,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感存在于被看见的关系之中。


在亲子关系中,当父母看不见孩子,从不认可孩子,孩子就因为丧失存在感而感到痛苦。

在亲密关系中,当另一半看不见我们,不关注我们的需要和情感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丧失存在感而痛苦。

在一个单位组织中,当同事、领导视我们为空气,不在意我们的想法、能力和价值时,我们也会因缺乏存在感而痛苦。

那如何正确地刷存在感呢?

1、建立和经营好恰当的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

人际关系如权威关系,恋爱关系,兄弟关系等。

归属关系即“归属于一个人类群体,不论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一种相互的关系:
归属意味着向投身的群体里的其他成员做出一些承诺,从而为群体的运作甚至强大贡献力量。作为交换,群体里的其他成员对我们加入群体认可,让我们产生一种基本归属感,进而滋生存在感。


归属关系如家庭归属关系,夫妻归属关系,意识形态归属关系等。

为什么说维持恰当的关系呢?
因为太强和太弱的关系都会削弱自身的存在感。

2、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才有存在感。

我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会让自己符合社会的标准,“必须要在自己跟其余人之间努力建立合作的关系,且必须努力掌握人类社会成员应掌握的技巧。
这方面做得越出色,来自他人的肯定以及内心的自我肯定就越强。‘为社会’的存在感越强,‘为自己’的存在感也就越强”。



罗伯特·纳伯格的这一观点有点像阿德勒所说的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任意的他人看作伙伴,帮助他人,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有价值”的状态。

我们所进行的人生都是与他人有关,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共同存在的。
比如学校、家庭、公司等。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所以适应社会,与他人合作,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对我们的存在感至关重要。


我们的存在感与为人之尊严,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紧密相连。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出现适应困难时,或者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被边缘化时,又或者一个人被裁员时,他会感到很痛苦,因为这些情况都威胁到了他的尊严,他对自己,别人对他的看法,进而威胁到他自身的存在感。


3、留下痕迹。

可以进行表达和创作,如画画、写作,除了创作艺术品之外,也可以养育一个孩子、建造一栋房屋、种一棵树、留下一笔财富……这就是为何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书籍、博客,以及各种各样作品的原因,其作用就是让我们在他人眼中实现存在,为我们在社会中赢得一席被认可的地位。



总结一下,一个人要想拥有存在感,首先得在出生时获得过爱,曾经被父母、家族接纳过。然后要将自己投身于一些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中去,在关系中与人合作,为他人付出、贡献自己的价值。还可以留下自己活过的痕迹,或生养孩子,或创作作品。

这本书中还提到不健康地刷存在感的方式,破坏、暴力、虐待、自伤、自残、沉迷毒品、疯狂地寻找激情、犯罪等不仅无法凸显自身的存在感,还会适得其反,让存在感愈发薄弱。

究其原因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无法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我看来《缺爱》一书从头到尾都在讲的一件事就是“关系中的认可”。

一个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关联,生活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不至于陷入空虚和迷茫,丧失存在感。
一个人只有被外界与自身认可,他的存在感才会凸显。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与别人建立着或近或远的关系。
我们在关系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我们在他人眼中确认自己。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做贡献,才得以完成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

但所有的关系都有两面性,会滋养我们也会伤害我们,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拥有怎样的关系。


如文章一开头提到的案例中的那位女士因为婚姻生活中的乏味、无沟通而抑郁,如果她可以走出家庭,去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投身工作,在工作中获得价值与认可;
或者做志愿者做公益,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对社会的贡献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等,而不是把自身的存在感建立在丈夫对自己的看见、关注与认可中,那她的抑郁就有可能获得缓解,也将获得更大的自由。

同样的,那些一辈子都在苦苦寻求父母认可的孩子,如果能够跳脱出来,走出家庭,去与他人建立关系,投身更大的群体和组织,为别人贡献自己的价值,寻求其他人和组织的认可,那他也一定会更快乐更自由。

抑郁是存在不能,而寻找存在感其实可以有很多途径和方向,所以请为自己寻找更多存在感的支点吧,也许是一份事业、也许是一份友谊,也许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许是一样创作,它们帮助你强悍地存在着,抵御生命中的风雨飘摇!


[ 今日荐书 ]


《缺爱》



书名:《缺爱》

作者:[法]罗伯特·纳伯格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福  利



关注“杭州图书馆”公众号,

在本文末留言评论,

走心的留言会被杭图君精选上墙

截止2020年1月21日15点

抽取3留言粉丝,

赠送《缺爱》1本

杭图君会发私信通知!

赶紧评论分享起来哦~~


提示公众号精选留言仅限100条,没有上墙的留言也能参加抽奖!



活动开奖1月8日活动,获得《小豆豆的动物剧场的小伙伴是@石榴果 @紫峪 @石榴


◆  推荐阅读

每月活动一览 | 庆元旦、迎新春,1-2月百场活动安利你!

在杭图连接世界——2020多元文化传播大使持续招募中

东野圭吾的温情书单,借你抵御冬日寒风

亲人看到突然回家的你,看着看着就哭了……

通知 | 2020年春节期间“悦借”服务暂停配送

过去一年杭州人都爱看什么书,东野圭吾作品三度跻身前十《晓松奇谈》连续两年受青睐


◆  粉丝福利

从亿万富翁到被悬赏通缉,十年后的侣行,将如何继续?

赠书 | “坚强、勇敢、独立、求知”孩子受益一生的性格培养,从这个冒险故事开始!

寒假书单 | 这个假期,让孩子爱上阅读!

赠书 | 蔡笑晚揭秘自己的育儿经:从小培养这个习惯,让孩子顺利迈进名校

赠书 | “辫帅”张勋的复辟闹剧与愚忠

赠书 | 我为什么说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得先学会讲故事?

赠书 | 如何评价“30岁的女人”

赠书 | 一万个和你有关的故事

赠书 | 把“家”装进行李箱,让旅行不再愁



在看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