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他木影:真相,经过人脑的多次反滤镜隐约浮现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0-08-28
来自专辑
二湘的11维空间·万花筒


题图摄影  吉它木影

拍自己爱的人,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你倾注情感到你的拍摄对象,她也同时向你展示着最好的自己。


今天是我们新开的栏目《万花筒》开栏第一篇,接受投稿。万花筒,艺术自然,万物花开,天马行空,随心畅谈。


呈现美 在手机不说实话的年代


文/吉它木影

你得承认,自从带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消灭了数码相机(DC)之后,如果再介绍某某的职业是摄影师,那大抵是和说这人是聊天师或者吃饭师差不多的。

摄影曾经很高冷,不要说摄影术最初发明的年代,即便是上世纪中后期,胸前挂着相机的也是要让人高看一眼。虽然,当柯达造出第一台便携式135胶片相机开始,摄影就慢慢成为普通人接近艺术最简单的方式,但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去学习,去等待的过程。智能手机让摄影普及到如吃饭聊天一般随便,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即拍即得即分享几乎零成本的拍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你拿出手机,想拍一张照片,除了为记录信息之外,大抵是因为你觉得看见了美,想记录下来或是传达给你的朋友。至于自拍,更是如此,你眼中的自己一定是美的,并且是要分享给朋友看的。这就是艺术产生的过程。
摄影:吉它木影
看一张照片,能感受到喜悦,孤独,忧郁,安静,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虽然拍的有好坏之分,但是拍摄的瞬间一定是有拍摄者的情绪参与其中。失恋时,你不会看水随天去的悠远,你只能看到沙滩上一颗孤独的贝壳。哀伤时,你不会看雨后横过天际的彩虹,只会看到积水里残缺的落叶。后期滤镜的选择也会体现出拍摄者的情绪,即使那只是出自于当时的潜意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手机带给了几乎所有人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人人都是摄影师。经过了锐化调色美颜等一系列滤镜下来的手机片,比起忠实还原场景的单反机原片,视觉效果好到不知哪儿去了。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手机配合着不让说实话的风气,拍出的自己唇红齿白下巴尖尖丰乳肥臀,拍出的夜景灯火辉煌流光璀璨。

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真相要经过人脑的多次反滤镜才隐约浮现。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手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加上不断进步的AI,让拍出一张说的过去的照片变得如此简单。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当手机运算取代了人脑的思考,镜头后面的那颗头就会逐渐走向懒惰与愚钝。

黑格尔说,美是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必定高于自然之美,艺术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的更富有人性气息并突显出来。很遗憾,黑格尔逝世8年后,摄影术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才正式诞生。所以摄影并未纳入这位美学大师的视野,但他对绘画的描述却同样适用于摄影:“和欣赏一幅画一样,画家的情感已毫无保留的内置于画作中,这样一幅出自心灵的作品,显然高于原始的自然风景。”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她的《论摄影》一书,被誉为摄影乃至文艺批评的经典。桑塔格从哲学、艺术、历史等不同的角度对摄影进行剖析,指出摄影合并了“美”和“有趣”的概念。这是美化整个世界的方式。同时,她也提到了摄影与一种最典型的现代活动——旅游并肩发展,旅游而不带相机,似乎是一件极不自然的事。这说法,在今天依然是那么适用。
日食,摄于2020.06.21
有了大师的理论加持,看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也并非那么简单。

就象上世纪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打乒乓球的人一样,能为国争光的也只能是极少数的几个。虽然手机让摄影变得如此普及,想真正迈上艺术的台阶,还是需要深度的学习与练习。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门槛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为艺术的品味降低了。摄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拍出一张好的照片,不只需要对摄影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对设备和技术的熟练,更需要拍摄者情感的贯注和深厚的美学素养(审美)。

审美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技巧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并不难,但也需要时间。情感的贯注却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那么,就从情感开始说。

既然想拍一张照片,必定是有什么触动了你。你拍街头,拍星辰大海,拍你爱的人,都是受到了情景触动,与心产生了共鸣。既然有了共鸣,就要把它放大,认真的对待你的每一次拍摄。用情感去拍照,不要吝惜情感,把它倾注到每一次认真的拍摄中,让这情感体现到照片中。

你拍自己热恋的情人,你拍出来的就是她(他)最美最幸福的照片。你拍自己刚出生的小宝宝,有爱加持,那也一定是她(他)最可爱的照片。任何一个大牌摄影师拍上述情境都不如你自己拍的,摄影师拍的片可能在光线上构图上胜你无数,但你倾注在这张照片里的情感却是这张照片之所以完胜摄影师的基础。

拍自己爱的人,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你倾注情感到你的拍摄对象,她(他)也同时向你展示着最好的自己。有情感的照片才是最美好的,虽然这美好有可能仅限于自己的欣赏,但这已足够。
摄影:吉它木影

再说技巧。技巧是可以练习的,熟练掌握你的设备,不管它是相机还是手机。知道每个按钮的作用,知道每个模式的应用场景,慢慢的设备就会配合起你的思想,拍出的照片逐渐的就会好看起来。技巧的练习,教你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用手机拍你们家电视,当你拍出来的电视横平竖直,而且知道为什么时,你就实现了对随手一拍的跨越。

摄影经历的几个阶段和作者码字也有共通之处。看到秋天的银杏,拿起手机随手一拍,这相当于张嘴来一句:“卧槽,真特么好看。”当你有了平实记录眼前景象的能力,开始认真的拍摄,这大约就于文字里的平铺直叙——“秋天的银杏树黄了,黄得金光闪闪”。当你有了足够的审美能力加上天赋,能够认真的欣赏眼前的秋色,把对自然的爱倾注到你的照片里时,便相当于能写出“正是初秋,细碎的阳光在叶子里斑斓摇晃,照在他身上有一种温润的光泽”这般美丽优雅的文字了。

天赋与生俱来,审美却是需要培养。既然摄影是合并了“美”和“有趣”的艺术,就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有趣。这就是审美的能力。这个话题实在是有些大,涉及的范围几乎能够涵盖人类所有的学科。单就摄影而言,培养关于画面的审美能力可以从阅读名画开始,学习中外大师画作的构图、色彩搭配,蕴含的情绪。
摄影:吉它木影
再看看摄影史上的佳作,除了看技巧外,更多的去试着感受画面里的情绪。看多了,审美能力就会自然的有所提升。对文学的欣赏也一样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莱辛在《拉奥孔》中说:“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绘画寓动于静,诗可化静为动。“诗与画自古皆通,诗的魅力严格说来更是高于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读诗可以产生无尽的联想。而画作,摄影,就要尽可能的让画面产生如诗般的情绪和联想。

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会直接体现在你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有可能几年的时间你都体会不到。但这能力的积累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迸发。很多时候,某些人会看着一些获奖作品表示不服:“就这样的照片我随便也拍的出来啊。”可问题在于,虽然你拍的出来,但是你就是没拍出来。这就是在拍摄的那个瞬间审美能力差距的体现。

如此说来,摄影师倒也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正像聊天师里聊的好的是心理医生,吃饭师里吃的好的是如丐帮洪七公般的老饕,摄影师里自然也不乏擅长发现美捕捉美的好摄之徒,我勉强算得其中一个吧。

~the end~

作者简介:

吉它木影:不弹吉它的厨子不是好摄影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侠非侠:遭遇21年最大的坎,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方方:武汉大学,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宣:废柴遇仙记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专辑:方方读者日记  大家   时评  大学  疫情之后 人间事 菊子   二湘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大家·时评·大学·疫后·人间事敬请关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信息
点击链接收看更多六维、九维好文


不要吝惜情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