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忍受一切屈辱的女人,那些真实而残酷的人性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柏林的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电影《柏林的女人》中真实而残酷的人性
文/马岭
2024年8月5日在电视上看了德国/波兰合拍的影片《柏林的女人》,内心受到震动,回味许久。
虽然以前看过不少战争片,也听过被占领者的屈辱故事,对那些残酷岁月也并非完全不了解,但还是被该片惊到了,因为它的真实,它的不掩饰,它的伤痕累累,它的直面人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那些人为的简单分类,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那些煽情的叙述,越来越看重真实的、白描似的记录,真相往往是最残酷、最复杂、最打动人心的,是展现人性、认识人性的最好教材。
首先,影片较为真实地表现了占领军的丑恶。进入柏林的苏联红军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妓院,大肆奸淫,发泄兽欲,强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全城的女人几乎都被苏军轮暴过多次,而军官们对此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甚至包庇纵容。
过去我们看到的多是侵略者对被侵略者的暴行,如日本鬼子对中国妇女的奸杀,德国鬼子对苏联妇女的残害,很少听到正义一方的残暴行为,而该片揭示的是战争对所有人性的摧残(不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展现的是战争给所有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暴露出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和下流(不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战争打破了许许多多禁忌,几乎剥去了所有伪善,将人类的凶残、猥琐、卑鄙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人性中的兽性发挥到极致。
《柏林的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战争正义的一方其所有的行为就都是正义的,即使现实中有不正义的一面也应当淡化甚至回避,如笔者曾私下讲到苏联红军在我国东北也曾大肆强奸妇女时,有长辈立即告诫说“那是纪律问题”,“是小节”,“不能以偏概全”,意即关注这些现象可能犯方向性错误,或许正因为此,这部分历史至今仍是我们的禁忌。
长期以来我们只宣传正义一方的英勇壮烈,正义一方的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却很少听到非正义一方的失败者也曾有过巨大付出,他们的人民也同样饱受苦难。为什么我们不愿面对非正义一方的创伤?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他们咎由自取,是罪有应得,是活该,是报应!想想敌人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是他们挑起的战争,是他们先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是他们激起了我们满腔的仇恨,逼着我们复仇,因此对他们的任何同情、理解都是不能接受的,是立场问题,甚至是卖国主义。而实际上战争挑起的仇恨和疯狂使得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成为受害者,不论哪一方的百姓,哪一国的士兵,以及哪一块土地上的劫后余生者,都不能幸免。
我们怎么能这样写历史?只写一面而掩盖另一面,只记录对我们有利的而遗忘对我们不利的,……历史应该如实写啊,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场景,再现事件的本来面目,这难道不是史学的基本要求吗?
其次,影片较为真实地表现了战败国、尤其是战败国妇女面对屈辱的现实态度。影片中的女人们从城破的那一刻起,时刻面临着蹂躏和屠杀,这些被苏军奸淫的德国妇女,与之前曾经被德军奸淫的苏联妇女一样,都没有发动、也无法左右战争,却要为战争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成为对方疯狂复仇的发泄对象,在这里,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把双方的军人都变成了魔鬼。
不应否认,这些德国女人可能曾经支持过“领袖”的伟大号召,可能曾经为本国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而欢呼庆祝,甚至曾经亲自送她们的丈夫、兄弟上前线,她们身处的环境使其从没想过别国人民在战火中经受的苦难,更没有思考过战争的正义性,但她们就因此活该被凌辱吗?她们的被奸淫就是咎由自取吗?
《柏林的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最令人震惊的,还不是她们承受的屈辱和苦难,而是她们对待屈辱和苦难的态度。她们不但没有奋起反抗,宁死不屈,相反还委曲求全,逆来顺受,不仅继续享受下午茶,听音乐,开舞会,与苏联人把酒言欢,为“苏德友谊”干杯,而且还开玩笑地交换彼此与苏军官兵的性经历,见面时竟然拿“多少次了?”作为问候语,仿佛默认了苏联少校“不过就几分钟而已“的轻描淡写,……这真是毁三观啊!冲击力太大了!我们从不知道战败国的女人们是这样活下来的,从恐惧强奸到不怕强奸,甚至习惯强奸,这是一种我们今天无法理解的生活状态,也许,不论多么深重的恶,如果太多、太频繁,就可能令人麻木,习以为常,这也是一种普遍人性吧?
以我们自幼所受的革命教育,当然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宁可跳崖、投江,也绝不能屈从;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灌输的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尤其是教育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做不到这些而被迫苟活,屈辱求生,则是奇耻大辱,一辈子抬不起头,夹着尾巴做人,而那些丑事是绝不能再提、更不能公开的,即使公开也必须是当作反面教材批倒批臭,痛斥“商女不知亡国恨”,以警示后人。因此,我们能理解片中女主丈夫看了她的日记后无比愤慨:“你让我恶心!”继之离她而去,能理解那些不忍目睹妻子被奸淫的男人自杀身亡;甚至也能理解女人们为了生存用身体交换食物(“不给东西,就不做爱”),用找一个军官做庇护而避免被一群士兵轮奸,但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她们苟活时的那份“若无其事”,那种公开调侃,真是不知羞耻啊!
但在她们的“苟且”里又似乎隐藏着一种不被任何摧残击倒的坚强,看似柔弱、顺服、屈从,但内心从未放弃尊严,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们有她们的信念,活下去才是真正的坚强,活下去就有希望,占领者可以征服她们的土地,征服她们的身体,但征服不了她们的灵魂,甚至改变不了她们的生活习惯,她们依旧喝下午茶,依旧通过自嘲来开玩笑、说俏皮话,尽量保持自己的原有风貌,通过一系列小事表明她们没有被改变——这本身就包含着对占领者的轻蔑,……这或许是被战争锻造出的坚强,是无奈中的坚韧,是绝境中屈辱地求生,是等待来日方长。
《柏林的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在柏林女人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求生的底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忍受一切屈辱,可以承受一切伤害,可以不在乎成王败寇,不看重民族气节,也不再把女性的贞洁当回事,只求能活下去。不仅仅是像畜生一样活下去,而是还要尽量活得有品质,尽可能减少苦难的程度,尽最大努力摆脱被动而争取一点点主动,……试想如果她们都是烈女,都为贞操自杀了,难道就更好、更可取吗?有些人,有些民族,在某些最严酷的环境中,正是这样才得以绝处逢生的吧?正是在这样失去家园、失去自卫能力之时,依旧保存下来了自己的文化吧?
片中女主角与苏联少校的复杂情感——由利用到相恋,到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从敌人到情人,从包养到同居,由肉体关系开始,以精神伴侣结束,这一段畸形的爱情故事竟极其自然。与强奸时还朝女性脸上吐口水的粗鲁士兵相比,少校懂音乐,会弹钢琴,读过书,有品位,在那种环境下选择他就是选择文明。文明的少校内心尚存有一丝善良,本能地对女人们有所保护,当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两个国家的战争,两个民族的仇恨,在两个人之间却在慢慢化解,这看似不可思议,却真实地发生了。说明人性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战胜了阶级仇、民族恨,爱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民族国家——至少在某些人中间,在某个地方,某些时刻。
再次,片尾字幕透露了作者及其作品的真实遭遇。这一点也令人印象深刻,片尾字幕说本片改编自德国女记者的同名日记,日记1959年在德国匿名出版时饱受争议,公众觉得这是巨大的丑闻,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侮辱,是对德国女人的抹黑,作者被许多人斥之为“第三帝国的小规模宣传员”,替法西斯辩护;作者对她的作品受到如此的污蔑和拒绝感到震惊,于是她禁止这本书在她有生之年再次出版,死后她的名字也不许再被提及。
《柏林的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当时的德国还没有勇气正视这段屈辱的历史,岂止是德国,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禁忌。二战中和二战后恐怕不止德国女人才有这样的遭遇,各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屠城,战败方及其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我们没有看过这样的记录,这样真实、毫不掩藏的记录。她们的故事、她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不仅涉及女性的尊严,也不仅关系到德国的脸面,而是深深地触及到整个人性的复杂和幽暗,那份丑陋没有人敢正视,没有人愿意听,所有势力都在迫使当事人沉默,都在努力抹去那些不光彩的岁月,都试图屏蔽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因此作者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官方的政治压力,同时还承受着社会上男人们的性别压力,以及千百年历史形成的文化压力,正因为此,这本日记以及这部电影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马岭,女,高校退休教师,高中毕业后曾插队二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我为什么现在还活着,谈青少年自杀
沙白视频下架,我认识的红斑狼疮病友经历的身心煎熬,为她们的勇气感动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