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去年今日,两弹元勋烈士郭永怀先生夫人李佩奶奶离世。今日今时,亲属来信望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2018-01-12 汤春雷 今日平说

 平析 | 眼观世界、平心而论点名关注

百万国人订阅的深度解析号;全国时评原创前五。揭示真相,解读内幕,值得关注~

汤春雷 | 独家授权原创

投稿信箱:zg5201949@qq.com

 

导读:关于李佩奶奶,网上有过一篇《她才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的文章广为流传,不过郭永怀先生的亲属汤先生在看过那篇文章后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笔,写下关于李奶奶更多更细的故事,让中国年轻人能够对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奶奶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他们的一生,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会有今天。


桃李满天下的李佩奶奶

汤春雷

 鹣鲽情深忆,德望人间稀,

遐芳今世芬,济国存高义。

清言皆妙理,桃李自成蹊, 

团圆青云上,悠仙万古期

 

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传奇女性:她出身书香门第,19岁只身离家,是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学生领袖之一;她毕业于中、美两国的名牌大学,曾作为首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中国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她50年代毅然放弃海外优渥的物质生活,回到祖国;50岁失去她深爱的丈夫,79岁失去她唯一的女儿,虽历经磨难,但一身傲骨,坚韧前行,一直工作到80岁;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科院的玫瑰”。



她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培养英语教学师资、首开用TOEFL方式出考题的先河、直接促成自费留学的热潮;她全力促成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为中国的科技翻译工作开辟新局;她70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3年时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偏重科技含量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她将家里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虽孑然一身,却是莘莘学子的慈母和精神偶像;95岁时,她组织翻译了钱学森在美国20年学习、工作期间的论文集;去世后有11位院士为她送别,但是年轻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她。



 她,就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唯一的“两弹元勋烈士”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教授。2018年1月12日是李佩奶奶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作为郭永怀先生的亲属,我始终想为缅怀她老人家写一点什么,并通过今日平说这样的网络平台发出,让更多中国年轻人了解到他们充满光辉和奉献的一生。

 

李奶奶的一生极不平凡而丰富多彩,犹如浩瀚的大海广阔无垠。本文仅追述她在郭爷爷牺牲后的点点滴滴。

 

1 :花甲建勋外语教学

 

李佩并不是人们传统观念里那种每日在家相夫教子的科学家夫人。她有自己热爱的职业,有自己执着的事业。李佩一直在为理想而工作,她说这些年她最喜欢的工作是当老师。她从事教学工作与郭永怀当初的观点是一致的。她牢牢记得郭永怀在当年回国时所说的话:“振兴中华,当前中国最缺少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李佩也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工作,几十年来把她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李佩在接受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校友风采》栏目的采访时被问及“您回国之后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说,“回国之后,那还是(1978年之后)担任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李佩最骄傲的是1978年调到刚刚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担任外语教学工作。而那一年,李佩已经年届花甲。她说:“1978年,是我教学生涯的新起点。”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后不久,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第一个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7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883名首届研究生聚集到了研究生院。由于十年动乱,英语教学人才严重青黄不接。研究生院筹备之初,严济慈找到李佩,请她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解决研究生院的英语教学问题。

 

事实上,李佩这个外语教研室主任手下只有三名北大刚毕业的学习外语的“工农兵学员”,三人的专业分别是英语、法语和德语。为800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这几个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招募外语教师成了李佩的头等大事。在推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李佩做了几件极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更多的英语老师。李佩说,在找教师的过程中,许多离开教育岗位的人,又被她找了回来。

 

李佩的一位同事告诉她,当年北大西语系英文专业有一位叫黄继忠的英文教师,课讲得特别好,现在人在银川工作,不过因家人还在北大,所以每年还要回北京。李佩找到黄继忠,得知他毕业于燕京大学,目前在银川当地师范担任英文教师,水平很高。于是李佩说她正在筹备办一个英文师资班,希望黄继忠能帮助她。后来在李佩的帮助下,黄继忠的户口调入北京,在研究生院上了一年的英语课后,他又告诉李佩这些学生的英文已经非常好了,现在更应该学好中文。于是,他又给学生们开了一门中国古典文学的课。



 第二件事是培养师资。由李佩奶奶领衔的研究生院外语部与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联合建立了一个“培训中心”——这个中心建立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的以“说读听写”为教学导向的教学模式,这个语言中心连同她在外语部首创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的培养模式,构成了李佩奶奶创导的“英语应用语言学”重要的“两翼”。

 

办外语师资班,李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快充实师资力量。所以,给学生开课的老师也都是有专长的一流人选:讲翻译原理的翻译家叶君健,以翻译安徒生童话集闻名;开语言学概论的外籍老师Mary Van deWater,讲英美文学的黄继忠老师,讲翻译技巧的许孟雄老师,同时李佩还特意请来外教Michael Crook,给师资班学员上基础物理课。她认为作为研究生院的外语老师,应该有一点科学常识,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

 

在一般人看来,李佩对“好老师”的标准界定有点离经叛道的——一个水平较差的教授可能一二三四讲得清清楚楚但没有新意;一个水平高的教授可能跟学生“胡说八道”。但是,宁可要听有水平的教授“胡说八道”,这“胡说八道”里头有东西。真正的大师教给学生的东西,是从别处学不到的、是自学学不来的。

 

李佩奶奶的办学思路是创新的、开放的,她不停地博众家之长改进英语教学。她在研究生院创建的英文师资班,后来成为教育部办师资班的原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谈庆明研究员说:“李佩的眼光非常尖锐,观点极高,极其认真,尽管她的年纪大了,但她始终走在社会的前面。”


 

第三件事是推动我国外语的教学改革。李佩认为,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必须同时重视“听、说、读、写”,而她又尤其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英语课程结业有一个口试环节,要求考生用英语报告他的专业内容、能解决什么科学和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晓棣曾与李佩是同事。有一次她回忆说:“每学期都有7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这项工作至少要持续3个整天。到第一天中午,我的腰也塌下来了。可是我朝李佩老师那边一瞥,看见这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挺着笔直的腰杆,专注地听学生的演讲,并对每个演讲完的学生进行提问。我惊呆了。她就不累?她说,她当然累,但这是一场严肃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神饱满全情投入,才能激励学生更出色地完成任务。”

 

李佩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后来,教育部编写大学英文教材时,需要一个搞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授,以便让大学英语教材与研究生英语接轨,于是把李佩请了去。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教材,英语精读编委第一位就是李佩奶奶。它说:“我提了一些建议,例如这套教材的编写方法。还有大学英语如何与研究生英语接轨。”


 

第四件事是首推了“自费留学”。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大学向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资助,但当时的中国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19791月中美正式建交,10月研究生院外籍英语老师Mary Van deWater对李佩说:你们的学生专业都很强,英语的水平也不错,为什么不让他们试试申请自费留学?如果他们能被美国的学校录取了去读博士,很容易得到资助。

 

解放前自费留学很普通,而新中国成立后尚无此例。李佩觉得Mary的话很有道理。思虑再三,李佩就和Mary去找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彭平是个敢于创新的人,解放前曾从事地下工作,也是“一二•九”运动时清华学生领袖之一。果然,彭平思索了一番,就表示同意Mary和李佩的意见。

 

Mary在友谊宾馆的电脑上下载了申请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文件,复印了几百份,立即有200多名学生填写了留学申请信。李佩和Mary则负责给那些美国大学的招生办写信,说明研究生院学生所受的专业与英语训练的情况,作为各学校录取的参考。

 

结果,申请的学生中有100多名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消息传出去后,北大、清华等校的学生也都如法效仿。从此,新中国自费留学的道路被开辟出来。

 

姚蜀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一文中说:我们需要培养新一代研究生,庚款留美及以后延续的留学传统都说明,最值得投资的应该是研究生。可是研究生几年费用可观,这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在此时刻,一位传奇性的女学者展现了非凡的眼力和勇气,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她是李佩,探询的是自费留学可行途径。李佩此举在当代中国留学史上,功不可没!因为它为无门路的广大青年开辟了前往国外留学深造的一条新路。

 

根据我国教育部2017年3月1日公布的最新权威数据,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万人,单位公派1.63万人,自费留学49.82万人。从100多人发展到近50万人,当初李佩等大胆开辟自费留学新局之举,无论是胆识还是功绩均居功至伟。


 

   李佩为了给中国建设起优秀的外语专业而殚精竭虑。她要把专业知识、历史典故、文化知识和各国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如李佩讲解宋庆龄(1893—1981)写的英文文章,就顺便用英语讲述了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故事:大姐宋蔼龄比宋庆龄大4岁,1912年宋蔼龄任孙中山的秘书,此时宋蔼龄已默默地爱上了这位伟人,但孙中山却无此意。孙中山在日本有个经商的好朋友,叫梅屋庄吉孙中山革命失败逃亡日本时期即是住在梅屋庄吉家


1913年孙中山又遇上了妹妹宋庆龄,孙中山对她一见钟情,他对梅屋夫人说:我看见了宋庆龄,才知道了什么叫 “爱”,而宋庆龄对孙中山既崇拜又有深深的爱意,并代替大姐宋蔼龄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由于双方都倾心于对方,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结了婚。李佩用英语讲述这对恋人的故事,由于李佩声音轻,学生们个个竖着耳朵,屏住呼吸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听后都感叹不已。李佩独特的英语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反应,李先生能让学生们引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能高高兴兴地听李佩老师讲英语课,而且是一种享受。


 

谈到恩师李佩,苗楠博士说,有一篇文章对李先生的描绘最准确也最凝练:“李佩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是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完美融合,她的生命中好像负有一种特殊的使命,在世间传播着爱和智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上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他说,这是跟李佩奶奶学的,“李先生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他说,他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


 

 2: 晚年余热尽献公益


直到80岁时,李佩奶奶才离开讲台。而她当年的学生都已成为国家栋梁,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其中有很多成为著名科学家。仅在中科院的领导班子中,就有4位是李佩的学生:白春礼、李静海、丁仲礼、方新。1987年,李佩离休后依然闲不下来,十分关心社区发展,积极发挥余热。

 

自1998年起至2011年6月(每年1,2月及7,8月除外),李佩先后在中科大厦礼堂和力学所主楼礼堂举办各类讲座及座谈会,涉及健康、科普、文学、时事、法律、心理、文化、学术研讨、社会问题等等,不下600余次。讲座和主讲人可以畅所欲言,听众可以提问、讨论,不同专业的老者(不少年轻人对感兴趣的讲题也来参加)在这种场合,既扩大了知识面,又有机会发言,还结识了新朋友。李佩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人脉资源,邀请到的演讲人既有中科院院士、研究所所长,也有知名人文学者。

 

颜基义先生在其文章——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赞《李佩主持中关村专家讲坛》中说:

 

这个讲坛,由李佩老师创办,并亲自组织和主持,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每周五下午,在(中科院)力学所的小礼堂里(前些年是在中科大厦),这位备受尊敬的长者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用那既标准又柔和的北京普通话,娓娓动听地介绍讲座的演讲者,周周如此,年年如此。时至今日,李佩老师已是九十有几的老人,她主持讲座,把握要点,用心提问,依然是那样思路清晰,气骨苍然,兴象宛然,透射着郁勃挺立之气,给人一种做人的坚挺力量。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奉献,这样的执着,这样的精神,非一般人能够达到。

 

在李佩心中,没什么荣誉或财富是不能舍弃的。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周年校庆时,李佩教授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给郭永怀先生的纯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中国科大校史馆永久珍藏。2007年生活俭朴的李佩教授将个人的全部积蓄60万元人民币分别赠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永怀奖学金。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往事:1965年1月12日,李佩和郭永怀夫妇向中科院张劲夫副院长递交了一份报告,要求将他们的积蓄捐给国家,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原文如下:“张副院长:本着总理的节衣缩食、勤俭建国的指示,现将早年在国外一点积蓄和几年前认购的经济建设公债共48,460余元奉上请转交国家。这本是人民的财产,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敬礼  李佩郭永怀 12/1/65”。据我家族里的老人讲,在六十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那时,2000元就能在北京买下一个四合院呢。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13、14和15号楼也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李佩和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院士等人,通过多种渠道呼吁保护这些建筑。她说:“这几栋楼里住过许多位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把它作为故居永远地保留起来比盖几座写字楼对国家来讲更有意义,我和何泽慧就当钉子户了!”2012年,北京市政协通过动议案,要求将中关村“特楼”建成科学文化保护区。


 

2013年,在郭永怀牺牲45年后,李佩将珍藏了多年的郭先生的遗物全部捐赠给了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如今,这些东西就保留在力学所的304房间,深棕色的门上面写着“郭永怀副所长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说,老人从没跟学校提过一件私人的事儿。只有一次,老太太给马石庄打电话,说“有一件私人的事求学校”。原来,李先生住的楼后面有一间锁了很久、没人用的平房,李佩希望学校把钥匙给她,她想给小区老人收拾出一个读书看报下棋的地方。“李先生一辈子哪里有过私人的事儿!”马石庄感慨不已。

 

耄耋之年的李佩奶奶仍然闲不住。她从93岁起创办并主持“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她每周三上午十点都会准时来到位于北四环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会议室。研究会的牵头人为李佩和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由研究会成员不定期邀请社会著名专家来做报告。每次研究会举行时,李佩不仅全程参加,而且担任主持人。


 

3 :情深义重大爱无边


李佩奶奶的家是南北对称的四室两厅。进门,右手南面是带阳台的客厅,左手北面是带阳台的厨房和餐厅,以及有抽水马桶和浴缸的卫生间;与客厅相连的走廊两边,是四间卧室,朝南的主卧室里有大大的木门壁橱,隔壁就是郭永怀的书房。

 

对李佩奶奶来说,这套房子与60年前的模样相差不多:客厅里的两个单人沙发和茶几是回国时父母补送给她的嫁妆,硬木花格架、长条形茶几和钢琴以及书房里的酒柜,是她和郭永怀一道买的。所不同的是,当年客厅的地面铺满了精制纯羊毛地毯,现在涂的是暗红色油漆,郭永怀的书房成了她的书房。李先生家中的所有家具陈设,唯一增加的是墙上挂的一张她花五块钱买来的书法拓片。

 

她不仅热爱工作,也非常热爱生活,而且很有情趣,她喜欢养花草,在客厅里总是摆着盆栽的花卉和绿色的植物,使整个客厅都生机盎然。逢年过节还兴致勃勃地到花卉市场逛逛,享受那里花的海洋,再亲自挑选几盆中意的花草,总是乐在其中。在客厅的沙发旁有一盆绿萝栽培的很别致。她用一个废弃的枝条编的水果篮当托盘,让绿萝柔软的枝条沿水果篮的提梁和篮边攀爬,绿油油的叶子爬满提梁和篮边,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花篮。


 

在李佩家客厅的沙发前茶几下,一直铺着一块草编的地毯,草的本色加上编织的图案显得素雅别致,她对这块草编的地毯情有独钟,因为它是山东特产,这里面有李佩对郭永怀的独特情怀,有埋藏在心底的挚爱!这种草编的地毯因为脚的踏磨,许多边缘都会磨断的。多年来,她更换过不止一次,但东西不变, 80年代北京卖这种草编制品的还不多,她就托亲戚有机会去山东,从那边带回来,这种草编的地毯她一直沿用着。

 

李佩奶奶说:“我觉得我如果再遇到一个跟他一样的、能够对我有吸引力的人,大概不见得很容易。我觉得他,尽管他是沉默寡言的,在很多人面前他是沉默寡言的,但是他的爱好很广泛,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地喜欢照相。不过他不大照人物,他净照风景啊这些,他对音乐很感兴趣。听到一个唱片马上就能说出来这是哪一个音乐家的,那是哪一个音乐家的作品,还有这个作品的特色是什么。

 

我想我有的时候,比较安静、没人的时候,我也还是会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很多的时候,我们在一块,比方说去个别的游山逛水的时候,确实我对他这个人知道得越多,我就更加地对他有一种的,非常的敬爱吧……老郭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不会讲假话。老郭脾气好……”李佩奶奶在房子里,每天当她醒来,睁开眼睛,看到墙上老郭的照片,她是那么踏实,那么满足,她说“这才是我的家”。

 

她说她始终觉得老郭和她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她所做的都是她和老郭认为应该做的,仅此而已。郭永怀59岁牺牲,李佩却是历经凤凰涅槃,从59岁起开始了新的征程。李佩所竭心尽力从事的教育事业,其实是郭永怀科技事业在教育领域的延续,郭、李实际是一人。



 李佩对待自己和郭永怀的老朋友们情深意重。郭永怀因承担极端重要的国防尖端科研工作而受到特别保护,文革时他们的家没有被人闯入,但他们还是请了朋友、力学所受到冲击的科学家们住进自家的客厅。

 

2007年2月28日,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院士逝世,89岁的李佩和93岁的何泽慧一块到八宝山送老朋友最后一程;2010年7月30日,应用数学家钱伟长院士逝世,7月31日,李佩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谈她对钱先生的记忆。

 

作为郭永怀最好的知己和兄弟,1980年钱学森在给《郭永怀文集》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怀一人”。

 

在钱学森晚年卧床时,每年到了春节,李佩和郑哲敏就都会组织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朋友到钱先生家看望,而且每次出发之前,他们都想好有一个议题要与钱先生讨论,比如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等。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11月3日,在凛冽的寒风中,91岁的李佩用白色的大披巾包着头和郑哲敏等前往钱家吊唁。她手中拿着林家翘先生的唁电:“钱老是我国航天航空之父……他的离去使我感到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她握着蒋英的手慰问。


 

在李佩奶奶90岁时,为了让我国人民了解和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科学贡献,她花了三年时间,组织她和郭永怀以及钱学森先生的许多位学生,把钱学森先生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遇到翻译中的争执,一概由她老人家亲自审阅并定稿。2011年11月18日,在钱学森诞辰百年之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举行了《钱学森文集》(中、英文版)首发式。

 

对待家人也关怀备至。郭永怀是个重情义的人,当年他的三位哥哥,含辛茹苦地把他培养成人,他知恩图报,回国后每月给他们邮寄80元生活费,李佩奶奶总是会按时邮寄,从不让郭先生操心。


 

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回忆:“在生活上,无论谁有什么困难,叔父总是全力相助,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接济家乡亲人,这种做法在他牺牲以后,又由婶母接替了下来。直到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民富裕起来了,而且我的最后一位长辈也去世了,我写信劝阻婶母不要再寄钱物以后才告一段落。”

 

据郭永怀侄子郭辉远回忆:婶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后辈,有颗慈母般的心,我虽然称呼她婶子,可在我心中总把她当成母亲,因为她给予了我母亲般的关爱和体贴。每当过年、过节,不是邮糖果,就是邮果脯,得知我住院就邮钱,老问我和爱人家的经济情况,要不要帮助。

 

李佩是胸怀大爱的,对他人的爱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对家里的保姆视为家人一样关心爱护。每年单位体检,她都会带保姆一起去体检。春天打流感疫苗,她都要自己出钱给保姆打疫苗。针灸大夫来家里为先生扎针灸,做治疗,每次也要给保姆扎针灸。吃饭时,总是让保姆坐在她的对面一起吃。一次,有朋友及亲属(医生)去看望她,谈话中间,她把保姆叫过来,突然话峰一转对亲属说:现在你们先都不要说了,让她(指保姆)说说她的身体情况,你们给诊断一下,看看应该注意些什么?她对保姆视为家人给予的关心和爱,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据郭永怀侄子郭辉远回忆:即使是在文革那种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婶子却还想着关心她周围的人。1971年,婶子得知我要去安徽省军区出差,要我带两个24寸的双喜牌压力锅,我一看信就知道婶子是给别人买的。我很了解婶子,她总是想着别人,助人为乐是她的幸福观,没见过婶子为自己的事求别人。当时这种锅在市面上脱销,工厂里也没买到,最后还是找沈阳军区作战部肖部长,从他们库里买了两个。到了合肥,果然是给她同事买的,婶子没有这种锅,可她一个也没留。

 

婶子一身正气,公私分明,对歪风邪气铁面无私,叔叔老家有些很近的人上北京来想走叔叔的后门,婶子最反感这类事情,一律拒之门外。


 

郭永怀的侄孙郭涛回忆:在一起聊天时,奶奶的话题多是国家大事,是非曲直,坦率直接。从奶奶的言谈中,我深深感受到老人家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文明的自豪。有一年国庆节,奶奶召集北京的郭家人聚餐,第一杯酒,奶奶高高举起酒杯说:“为我们的国家干杯!”还有一次,记得是在1989年秋天,有一天我和姑姑(郭芹)外出采购回来,在客厅里,姑姑问奶奶:“如果爸爸还在,他现在会不会后悔回来?”奶奶回答:“不会后悔,怎么会后悔呢?”回答得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

 

在奶奶家,经常看到满身朝气的年轻学生坐满客厅,奶奶则高高兴兴地一边和孩子们聊天,一边从小餐厅端出茶水和咖啡。每当新年来到之际,奶奶会收到大量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新年贺卡,此时,奶奶会将这些装满了祝福和爱戴的美丽卡片一张张排开搭在细绳上,挂满走廊和客厅,一张一张地欣赏。

 

她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她希望她的学生们是将来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希望他们学业有成,回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人民服务。

 

戴世强教授在《中关村里的一盏明灯——记李佩奶奶》一文中说:凡是知道李佩奶奶的人无不倾倒于她的人格魅力。而她认识的人和认识她的人也真多,她的学生遍布全球,可谓桃李满天下。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十几年前,我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李先生让我在香港购买电动打字机的色带(因当时国内缺货)。我知道打字机对她极其重要,这是她当年写作的主要工具,于是赶紧到她指定的商店去购买。色带顺利地买到了,我却发愁了:怎么送到北京去?我在香港的访问刚开始,分身乏术。在食堂的长条桌上吃饭时,我与我的朋友在商讨办法,不料,给对面的一位年青人听见了。他问:“你说的李佩奶奶是不是中关村的那位英语老师?”我说:“是啊!你认识她?”他答道:“岂止认识!我是她的学生,听过她一年课。你有东西捎给她?我正好明天回北京探亲,我给你带回,送过去。”原来他来自中科院计算所。就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凡是对李佩奶奶有进一步了解的人无不认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且不说她在英语教学上的贡献,就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感动了所有人。通常人们说,女性遭受的最大不幸是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而这些不幸的事情她都遇上了。面对这样巨大的创痛,她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足以让她身边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她依然为教学工作、公益事业四处奔波,为学生、为朋友、为事业,奉献了她的一切。人们所看到的永远是她亲切的微笑和贴心的关怀!

 

在郭永怀先生诞辰80周岁的纪念会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汪德昭院士说:“我们尊重并怀念郭永怀先生,但郭先生的夫人李佩女士也是一位十分受人尊重的人,她非常优秀,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研究生院78级的学生朱学渊在一篇回忆研究生院生活的文章中对李佩奶奶有传神的描述:“李先生承庭家训,学兼中西,是科学院里很难得的一个西方通。她日日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应接国外知名学者,安抚外籍英文教师,有尊严而无傲气;对同学们亦从无疾言厉色,那清逸的身影中有着一颗慈母般的心,是院里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

 

国科大研究生院2007级学生张晓娟在一篇采访文章中是这样描绘李佩奶奶的:“第一眼看到李佩奶奶就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是一种东方和西方、现代与古典完美融合的美。她身上没有某些大家的那种刻板和严肃,跟她的谈话轻松又愉快,就像是跟自己的奶奶在交谈,让人觉得很亲切。”


 

是啊!在人们的心目中,李佩奶奶是美丽的化身,是博学、爱心、美丽与优雅的象征。她深受几代科学家与历届学生的尊敬。李佩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最重要的是心灵美,人需要有正义感,为人处事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让人很容易接近,这些都可以算作美。”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佩奶奶是智慧的化身,是大胆创新、勇于挑战的象征。从研究生外语教学变革,到创立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从积极推动CUSPEA项目,到开辟新中国自费留学之路;从为青年学生释疑解惑,到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精神食粮,李佩奶奶一直都在创新。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佩奶奶是大爱的化身,是无私奉献、家国情怀的象征。借用原创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的中心台词,她和郭永怀让我们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佩奶奶是高贵的化身,是坚韧和冷静的象征。她屡经磨难而依然不断奋起进取,她的传奇经历和奉献精神,她对于完美人生的不懈追求,都使她成为了世人敬仰的伟大女性。她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永远珍惜、研究和学习。今天的可爱中国强大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这样一群可爱的中国人亲手建设而来的。


 

今天是她去世一周年忌日,我想作为她老人家的亲属,我有责任拿起笔写下这些故事,让更多中国年轻人认识和了解李佩奶奶。铭记老一辈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人格,然后接过他们的旗帜,继续把我们的可爱中国建设得更加强盛更加美丽。


近期10w+热文回放

平析 | 中法能否再演联手抗西方的传奇?

平论 | 落马上将与良才猛将的不同人生抉择!

平析 | 2018是中国和欧美生存博弈的转折点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①:往期经典      ②:支持我们     ③:了解我们


今日平说 | 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 
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

每篇辛苦原创,只愿得到您的认同和帮助,把我们推荐给身边朋友,让真相广为传播。谢谢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