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她拿着英国国籍,甘愿为中国而死,穷尽一生为中国人正名……

2018-02-21 太平洋出国

据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过韩素音的名字。



那时,她的身影经常会和,周恩来、毛泽东一起出现在官方报纸上。


她虽然持有的是英国国籍,可始终在书写中国的故事,告诉别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降生那一刻

似乎就注定了一生的不凡


她出生于一个充满传奇,和浪漫色彩的家庭。父亲周映彤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是比利时的贵族小姐。


1913年,周映彤带着玛格丽特,私奔到了她想象中的神奇国度。丈夫在铁道部谋得一个职位,妻子在家里做起了主妇。但很快,妻子的心情就变得抑郁起来。


韩素音与父亲


玛格丽特这样一个外国人,很难融入任何一个圈子。中国当时贫穷、落后,蝗虫饥荒、繁文缛节、国人的围观,彻底击碎了她的浪漫情怀。


“这是一个地狱一样的国家,我不能再待了,我要回欧洲去!”


经过丈夫的反复挽留,她终于还是留了下来,并在1917年生下一个女儿。但抑郁的玛格丽特抱着孩子,仍旧无法露出欢喜的笑容,她觉得韩素音丑极了。



韩素音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出生,这三个孩子,就面临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


父母关于孩子将来,到底是做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争论不休。吃饭也纠结,说话也纠结,上学带着笔墨纸砚,偏偏又会去教堂做礼拜。



在这种情形下,韩素音常遭人嘲笑。她就像是一双不对称的鞋子,一只是绣花的缎面,一只却是漆黑的亮皮…


后来,玛格丽塔独断专行,没收了韩素音的纸笔,“不要再学什么中文了,你以后要跟我到欧洲去!”


面对母亲的强势,年纪尚小的韩素音却大喊一声:“不!我要做中国人!”



拥有一个医生的梦想


十二岁那年,在看到许多可怜的盲人后,韩素音决定要做一名医生。


她勇敢地向父母宣告了自己的梦想:“我想做一个医生,去救治那些痛苦的人,尤其是盲人,我要让他们看见光明,看看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母亲却觉得她在痴人说梦。


小素音却不是说着玩儿的,15岁,她到北京协和医院当打字员,为自己赚取了进入医学院的学费。


1933年,她在燕京大学医学预科读了两年,1935年,一个机会来了,她可以通过庚款奖学金赴海外留学。


北京协和医院


但是玛格丽特害怕她性格不稳定,最后学无所成,无力偿还奖金,便迟迟不肯表态。


韩素音在家里大闹了一场,甚至威胁道:“拿不到奖学金我就去做妓女!”时年,她抵达比利时开始了大学生活。


这苦苦得来的机会

她居然中途放弃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侵华战争。韩素音听后,心急如焚,奋不顾身地上街游行,大声斥责日本无耻的侵略行径。


她夜以继日地给报纸撰稿,短短7个月,在法国和比利时,做了128次抗战演讲。


七七事变


1938年,韩素音毅然放弃学业,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


“虽然我只是一个,‘半吊子’的中国人,但是没有了中国我就活不下去,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提厄斯,他离不开大地,而我离不开我的中国!”


日本无耻侵略


就在归国的海轮上,她遇到了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对方风度翩翩、侃侃而谈,与她大谈抗日的局势,言语间透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韩素音很快就沦陷在他的怀中。


韩素音与唐保黄


1938年10月,两人来到抗日中心武汉,举行了一场非常简单的婚礼。


结果婚后第二天便有消息传来,日军即将攻打武汉!因为上级命令,唐保黄不得不先随大部队撤离,留下韩素音一个人在武汉。


日军侵略铁证


眼看着日本人的炮火就要打过来了,唐保黄不惜违抗军令,中途回到武汉,冒着巨大的风险前来营救,“见到他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我觉得自己嫁给了一个英雄。”


并不美满的婚姻生活


唐保黄是个传统的中国男人,心里有着极强的大男子主义,他不喜欢韩素音抛头露面,不许她社交,更别说出去救死扶伤。每当韩素音表态要当医生时,他就会拳脚相加。


这样的生活让韩素音倍感分裂,一方面她爱眼前的男人,一方面又渴望自己的独立。两种力量拉扯着她的心,一次一次将她推到崩溃的边缘。



最后,她只能诉诸笔下。在成都医院当助产护士时,她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目的地在重庆》。在书里,她讲述了中国的情况,写下了自己抗战的亲身经历。


当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正是日本轰炸珍珠港的时候,书一下就卖脱销了。



这彻底激怒了唐保黄,在实施暴力后,唐保黄甚至软禁了她。两人的裂缝越来越深,这对韩素音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1944年,唐保黄带着韩素音到英国做外交官。她暂时摆脱了丈夫的束缚,开始在英国独立求学。1945年,内战爆发,唐保黄回国。两年后,她收到了丈夫阵亡的消息。 



韩素音哭了两天,却拒绝回国参加葬礼,理由是要准备毕业考试。“我要快刀断乱麻,抛开儿女情长,我也无暇落泪,必须继续向前奔。” 


韩素音是悲伤而又决绝的,10年的爱与恨,忍受与屈辱,她像面对打碎的旧碗一样,迅速将其掩埋在土里。


1948年,得知中国战局明朗,新中国即将成立,她再度回国,“我必须回来,必须看看我深爱的土地,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凝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在香港的一次宴会上,她邂逅了英国记者伊恩。伊恩出生于中国,生长在北京,两人有着相似的童年记忆,交谈甚欢。


随后伊恩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可韩素音知道他有妻室,不愿意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可伊恩明确表示,我愿意为你离婚,铁一样的句子让韩素音动摇了。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战场,触雷身亡。


听闻噩耗,韩素音悲痛不已,更叫人伤心欲绝的是,因战地邮件太慢,伊恩的二十一封情书在他死后,才一封一封到达韩素音手中。信中痴缠的句子让她一次次嚎啕大哭。


面对巨大的伤痛,韩素音再次选择了文字。她书写了第二部作品《瑰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这段感情,小说一经出版,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


英文版《瑰宝》


出版商给她写信:“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胳膊下夹着你的书。”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还得到好莱坞的青睐,于1955年被搬上银幕的《生死恋》,获得了奥斯卡三项大奖。 



护照快要过期了,但韩素音拒绝了台湾的橄榄枝。


第一次婚姻的痛苦,让她对蒋氏政权并不抱有好感。但对于大陆形式,她又不好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她嫁给英国出版商康柏,拿到了英国国籍。但不久后,两人便离婚了。


作为一个女人,韩素音在情感世界里的姿态是荒凉的,她把自己满腔的热情都交给了中国。


韩素音与康柏结婚


这个荒凉的世界终于开出一朵花来


直到1956年,韩素音受印度总督的邀请去新德里度假,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皮肤黝黑、体格魁梧的印度男人。


对方十分热爱中国,两人一见如故。她还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陆文星。


韩素音与陆文星


1960年,印度为中印边界一事要攻打中国,派一位高级军官前往印中边境,可这位军官说:“中国是友好邻邦,不能打中国人。”


上级勃然大怒:“不去就撤了你的职!”他却坦然地答道:“撤职我也不去。”这位高级军官,就是陆文星。



1956年6月,韩素音被批准进入大陆。陆文星知道她“回乡心切”,于是承诺到:“快回去吧,我会在这里等着你的,就算是等二十年也愿意。”


陆文星和蔼、善良,无条件地支持她的创作,生活上对她的关怀无微不至,这让韩素音大半生颠簸的情感,终于有了一个归属。



见面周总理,改变了她的一生


1956年,韩素音回到中国,在中南海西花厅,见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


2个小时后,韩素音成为了周恩来的狂热粉丝。“他非常英俊,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柔和……一见到他,我简直好像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周恩来不厌其烦地回答韩素音的各种问题,为她介绍中国当前的种种社会状况,这次谈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与周恩来会面


解放初期,中国与外界孤离,由于社资矛盾,很多西方国家,刻意丑化中国的老百姓,将中国人塑造成一个顽疾已深的民族,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各种妄断。


韩素音对此感到无比愤慨,西方对中国的勾勒,与她亲眼看到的相差甚远。而在与周恩来交谈之后,她感到自己必须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告诉给全世界。


1964年,她辞去医职,专心创作。出版人希望她以母亲为主角写作,但韩素音却拒绝了爱情题材。


“除了中国,还是中国,任何其他似乎都是平平常常的,是二流的,与中国相比都是缺乏生气的。” 



她开始写作自传,前后历经十几年。个人经历中深蕴时代变迁的沧桑,让这部作品成为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


她意识到,用自己的文字,“也许我可以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韩素音与巴金


随后,更多有关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它们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她用亲身经历,优雅的文字,为西方人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



此外,演讲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奔波于世界各地,不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减少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


“你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个妖魔化的中国,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中国!”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她和丈夫陆文星,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的工作。她还担任过周恩来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为后来引爆世界的中法建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西方,她遭到了很多媒体的口诛笔伐,有记者称她的文字为“恶心”。


在中国建国后那段曲折的日子里,眼看中国的一次次运动,西方说中国已经疯了,讥笑韩素音是个过气的谄媚者。


每当面对媒体的采访,她都不忘说一句自己是中国人。“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你都不能不爱自己的国家。”


韩素音与冰心



晚年的韩素音,直到身体状况完全不行,才和丈夫定居瑞士。但她始终牵挂着中国,注视着中国发生的一切。千山万水的阻隔,永远无法冲淡她对中国的感情。


2012年11月2日,韩素音在瑞士去世,享年96岁。直到她死后,西方还有人对她颇有微词。


然而,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西方人再也无法忽视这股东方力量,当初韩素音对中国崛起的预见,也成了打脸西方媒体的现实。


韩素音说:“这世上没有比温柔更强大的力量”


15岁那年,她说自己要医治盲人,虽然她没能成为绝世名医,但一直以来,她都在用自己的文字,努力抹掉西方人眼前的种种偏见,让他们能够看清真正的中国。


回望跌宕起伏的一生,多年前韩素音自己的一句话,正是她人生最好的注解:“我始终为我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骄傲。这一生我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这样一位传奇的爱国女性,这样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理应让更多中国人知道!





如果您对海外移民感兴趣,请回复“国家+贵姓+电话”至太平洋出国订阅号后台。我们会给您进行一对一的评估,量身定制移民方案,并提供更加专业移民资讯。


MORE |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海外投资移民信息,请咨询小编V信(微信号:tpyada)或拨打全国免费热线400-610-81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