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这种情绪,对人的伤害远远不止是心
上次讲的是「烦躁」(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坐卧难安、心烦气躁?)。「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后来引申出的意思是形容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烦」;「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
持。
今天的主题,是「悲哀」二字。这个词,多用来描述伤心难过的心情,古人却为它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中,这二者的起因和导致的结果也各有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要想知道「悲」,也就是「非心」的确切含义,就先得说说「非」。
「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说文》注:「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本义是违背、不合。比如《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违心、不顺心的感觉。人常说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谋划的失败,情感的挫折,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非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相互违背;背道而驰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离。人常说的非分之想,其本义是劳燕分飞、即将分离的打算。
因此,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悲。
非的最终结果就是分裂、断绝。悲到了极点就是心碎,也就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伤心、伤痛的感觉。忧愁使人气结,而悲伤则使人气断。人生大悲莫过于生离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与恋人、爱人分手时,会产生悲凉的情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亲人去世,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说的也是类似的感觉。
后来悲也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所谓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大悲咒,等等。在此不多讨论。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管子·侈靡》言:「国虽弱,令必敬以哀。」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哀读为爱,古字通。」《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高诱注:「哀,爱也。」
但是哀与爱的区别在于,哀是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求不得的感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面对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唉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金匮要略》:「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描述了人的理想生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竞争,人的欲望就少一些,所欲不遂的几率就少。如此生活,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总是生活在动荡、风雨飘摇之中,怎么会有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时候呢?
编辑:活法儿养正工作室
推荐阅读:
▶古人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有依据吗?
赏
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