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郎中学医记》系列(1)麻黄篇





特此说明 


本能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摘录系列文章,使更多的中医爱好者从中体悟中药。记录中药的药性,使其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各位读者。


本系列文摘是以小说体裁去化裁古今中医理论跟临床经验,目的是为了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中医药文化,以通俗易懂的笔法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能从零起点,零距离地接触中医,了解中医,感悟中医,热爱中医。  


系列文中大量的故事跟医理分析,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天下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体质跟病情各有差异,所以请读者们如果发现书中案例跟自己的病症相似,切莫自己草率开方用药,应该仔细辨证,咨询当地的医生!


文章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线条,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是如何成长的过程,里面既有师徒间相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  


以小说题材创作,使读者能够极富有趣味性地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读完,里面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极其富有老中医智慧,以及小徒弟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先来感觉第一篇


像伞一样把风寒挡出去的“麻黄”                          


一片阵雨过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茅舍外面传来敲门声,小指月兴奋地放下手头的书本,从椅子上跳下来,小跑着去开门。    原来小指月想听爷爷讲故事,讲的是爷爷治病救人的故事,而且不单讲陈年旧事,还有当场号脉用药,把病人治好后,爷爷是怎么给小指月评讲的。    
小指月最喜欢看到的是,这些痛苦的病人吃了爷爷配的药,病就好了,高高兴兴地送来鸡蛋或青菜。小指月不是图那些鸡蛋、青菜,而是他喜欢看到大家的笑脸,不喜欢看到大家病苦的样子。    
他也想像爷爷那样,从药柜里抓几味药,就可以把乡亲们的病痛解除了。    所以从小到大,小指月对百子柜里头的每一味药都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都非常好奇,而且认为这里面的东西一定很神奇。    
门开后,一个大叔扶着他的妻子,这妇人头上包着一条头巾,而且还用一只手捂住头部。小指月把她领到诊桌前,爷爷放下手头的一部古籍。    原本他都会拒绝这些病人的,但想到小指月已经背完那么多典籍了,是时候给他喂喂招,让他开开窍了。所以爷爷开始不排斥大伙儿来看病了。    
大叔比他妻子还着急地说,老先生,昨天我俩在庄稼地里干活,下了大雨,都被淋湿了,她回来就喊头痛,越痛越厉害,所以来麻烦您老人家了。    爷爷先凝神静气,号号脉,点点头说,现在还怕冷吗?   
这妇人痛苦地点了点头说,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头也痛,好像痛到骨头深处去了。她还没说完,又呻吟了一声。    


爷爷叫她伸出舌头来,一看舌淡苔薄白,便说,小指月,这是啥脉象啊!    小指月也跟着爷爷摸了一遍,说,好像是浮脉。    
爷爷望了一下指月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是好像啊!    小指月这才知道自己又含糊了,爷爷最不喜欢别人马虎含糊。    
指月马上肯定地说,是浮脉。    
爷爷又说,脉浮带紧,身体如同被绳索捆绑,头痛骨痛,又出不了汗,这该用什么呢?    
小指月马上反应过来,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果断地说,麻黄!    爷爷点了点头说,还不赶快把麻黄汤写出来!    
小指月笔走龙蛇,但字又非常工整,这也是爷爷一手调教出来的。看病写方子,字要快,但又不能潦草。   
如果写不快,必定会被爷爷责备,疾病是十万火急的事,不然怎么叫作疾病。你怎么能够耽搁时间呢?要分秒必争!而写方应该工工整整,写得潦潦草草,不是一个真正郎中的作风。    所以从背书到练毛笔字,爷爷没有不严格要求的,背书要吐字清晰,不能含含糊糊,毛笔字要清秀工整,不能潦潦草草。    
病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一首漂亮的麻黄汤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在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铺展开来。    
小指月问爷爷说,几剂啊?    
爷爷点点头说,治外感病如将,兵贵神速,一剂发其汗。    
爷爷从来都是这样,能用一剂药解决问题的,绝不开第二剂。    
到了下午,这大叔就高高兴兴地提来一篮鸡蛋,千恩万谢地说,才喝第一碗身体就出汗了,头不痛了,也不怕风了,毛巾也取下来了。    

爷爷点了点头说,这季节天无三日晴,雨湿多,到外面干活,别嫌麻烦,把蓑衣也带上。你妻子身体底子差,招不得风冷露雨,要多休息几天。    
这大叔点点头,再次感谢后就回去了。    
爷爷随后便问小指月,为什么用麻黄汤来治疗风寒头痛呢?    
指月想了想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爷爷以前跟指月说,村民们干活出汗,又淋了雨,水气就会钻到毛孔里,使得毛孔关闭,发散不出去,所以不能出汗,头痛骨节痛。    
我们就用麻黄汤帮身体皮肤发发汗,风寒就沿着毛孔原路返回,排出体外。    
爷爷点了点头说,没错!麻黄乃肺经专药。肺主皮毛,皮毛闭郁,用麻黄可以直接打开肺气,开发腠理,把闭郁的风寒水湿宣发出去,身体像被绳索捆得紧紧的状态一下子就松开了。    
你看,这麻黄像不像一把伞?    
小指月看来看去,摇摇头说,爷爷,我看像小管子,不像伞啊!    
爷爷笑笑说,它的形状是中空的,中空善通表里气,但它的性格却是辛温善于发散的。所以它像一把往外打开的伞。    
你看雨湿淋进身体来,立马用伞往外挡回去,使皮表布上一层“金钟罩”之气。这样毛窍通畅,雨湿进不来,头痛骨节痛、怕冷就通通好了。    
小指月点了点头,爷爷总是喜欢用通俗的物象来比喻医理、药性,让指月听完后,永远都不会忘记。    
所以指月每次跟爷爷看完病后,总会问爷爷,这些草药为什么能治病,是怎么治病的?爷爷总能够信手拈来,讲出一大堆让人心开疑解的道理来,这就是指月最喜欢听的中药世界里头的故事。                                        
烟囱瓦片与麻黄 有一天,小指月正在烧火做饭,发现这次点火很奇怪,点着了,柴火烧出了烟,不从上面走,反而纷纷跑出来,搞得他直咳嗽,被烟熏得直皱眉头。    
于是他便问爷爷,今天灶炉怎么了?还没说完,又猛地咳了几下,气才顺了。    
爷爷笑着说,你搬张梯子,上去把烟囱通天口处的那片瓦拿走就行了。    小指月一知半解,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什么药,怎么无缘无故烟囱上面用瓦片封起来,搞得烟都出不来,自己在下面点火,被烟呛得直咳嗽,像熏地鼠一样。    



爷爷总是意有所指,小指月想到这里,便把咳嗽抛在脑后,兴奋地踩着梯子上去把遮盖在烟囱上的那片瓦拿走,再下来烧火,烟就很顺畅地排出去了,人也不呛了,饭也做得很香。    
小指月边吃饭边在想,爷爷这次搞什么?但看到墙上贴着“食不语”三个字,便安心地吃饭。    
原来爷爷从小到大,吃饭都不说话,他也是这样教小指月的。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如果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爷爷必定会拿筷子敲小指月的头,让他看看上面写着什么。所以小指月从小就养成食不言的习惯。    
好不容易等到吃完饭,没等爷爷开口,小指月就急忙地问,爷爷,你为什么把烟囱筒用瓦片封起来,呛得我直咳嗽呢?    
爷爷哈哈大笑说,你昨天不是问麻黄、杏仁、甘草这三味药为什么能治咳嗽吗?我今天不都告诉你了!    
小指月马上想起,昨天一个病人来复诊,原来咳嗽咳得很厉害,又加上天气一变冷,甚至边咳边喘,爷爷只给他开了麻黄、杏仁、甘草这三味药。   
而且麻黄是用蜂蜜炙过的。虽然说小指月早就懂得麻黄乃宣肺平喘的要药,是治疗肺气壅遏喘咳的特效药,但始终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    
小指月不满足于表面上的药物功效作用,他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才反复地追着爷爷问,虽然他知道麻黄、杏仁、甘草可以治疗风寒咳嗽,但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咳嗽,甚至气喘的病人,吃了止咳糖浆,咳得更厉害,而吃了爷爷的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咳嗽马上就消失了?    
爷爷这时看出了小指月的疑惑,便说了两句话,你看止咳之药像不像瓦片,把烟往下压,通宣理肺的麻黄像不像你爬上梯子,把瓦片往外揭。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小指月和爷爷一起哈哈大笑。    
指月终于明白爷爷的用心了,原来风寒闭阻毛孔,气机内外沟通失调,就像你用瓦片盖住烟囱筒一样,这该出的烟气废气出不来,积在里头人当然被呛得直咳嗽。这时你只需要通宣理肺,而不是去喝止咳平喘的药水,把肺盖打开,让风寒散出去,马上胸中气机一转,咳喘乃散。    
爷爷不是教小指月去用什么药来止咳嗽,而是教小指月要懂得通过沟通人体内外气机,使气机通畅无阻,其咳自止。    
这个烟囱就像房子的气管,它是跟天地沟通气机的,如果被瓦片(风寒)封住了,内外就不能很好地沟通,人在里面当然难受了。    
难怪爷爷在最后告诉那病人说,以后要少吹风扇,少受风冷。原来这病人就是晚上睡觉喜欢当着风口,贪一时凉快,结果受了风寒,很容易就外束肌表,导致肺气壅遏,咳嗽不止。所以爷爷写了五个字,坐卧不当风,送给这个病人。    
小指月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风寒束表是无形之气,把毛窍闭塞,而瓦片把烟囱筒封住,是拿有形的物体来比喻。    爷爷是想通过这个巧妙的生活现象,来指向医道这轮明月,如果说烟囱筒是手指的话,那么医道这轮明月,就通过这个手指被指出来。这也是老先生刚开始就给这小徒弟起名指月的道理。    
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
  

                 
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有个村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大片的林木,想不到一场台风过来,把他四五年的心血通通毁掉了。    


第二天,他看着满山横七竖八倒下的树木,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沮丧失望,无助悲伤,这些消极的情绪袭上来,让他觉得快要扛不住了。四五年的心血将要有收成了,全家仰仗的都是这些林木,现在被一场台风全毁了。他看到这种一片狼藉的场景,自己体内的气机也转得一塌糊涂。    
真是百病之速莫速于情志啊!情志一变,诸疾生焉。    
从此他长时间抑郁,默默不能食,家里怎么劝他都劝不了,几个月下来没有露过笑脸,时常见到他唉声叹气。    
他到镇上找了好几个医生,不是逍遥散,就是柴胡疏肝散,反复疏肝理气,但疏来疏去,他还是没能露出笑脸,还是沉郁在其中,不能自拔。    
真是无情之草木,难以疗有情之疾病啊!他不得已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从这里请走了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方子——麻黄汤。    
他拿到镇上仁和堂去抓药,药房的掌柜早就认识他了。这掌柜还是镇上的一位名医,他一直对竹篱茅舍的老先生不太服气,凭什么别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那里就治好了。    
这个顽固的抑郁症,包括老掌柜在内的诸多名医都开方调理过,大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甚至把治疗抑郁症最特效的经方都亮出来了——小柴胡汤或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最后总是发现如同泥牛入海,不见任何波澜。    
大家一致认为,情志病非草木所能医,心病还须心药治,除非上天让他重新拥有一大片林木,但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谁都知道不可能。    
掌柜看到这娟秀的字迹,知道是老先生的小徒弟所写,因为这些年来,老先生都很少再动笔了,处方都是小徒弟代写了。    
方中仅仅四味药,麻黄、杏仁、桂枝、甘草。这村民抑郁几个月,既没有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又没有恶寒发热,咳喘,更没有身上水肿,凭什么用麻黄汤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掌柜也就不再纠结了,估计这方子也够呛。    
想不到三天后,这村民高高兴兴地扛着锄头上山,居然重新开始耕耘起林地来。昔日的抑郁如同烟消云散,今朝的喜乐溢于言表。    村里的人虽然惊讶,但很快又归于平常,他们都知道这又是老先生手中的杰作。大家遥遥地望向半山腰的竹篱茅舍,不约而同地升起了一股高山仰止的敬佩感。这一片竹篱茅舍就是村民们身心的保护伞!   


最纠结的不是别人,而是亲手抓药的麻黄汤的仁和堂老掌柜。这村民患病前后的反应,完全颠覆了老掌柜心目中无情草木难以治有情疾病的思想。    于是他马上登门造访,他先是向老先生鞠了一躬,小指月在旁边沏上了一壶热腾腾的绿茶。大家饮完一杯茶后,掌柜恭敬地向老先生行了个礼说,敢问老先生何以用麻黄汤治疗抑郁症?   
爷爷反问道,此人你摸过脉,脉象如何?    掌柜最清楚不过了,反复在他的药店抓药,他对这村民的脉象那是了然于胸。所以不假思索便说,双寸脉浮,双关脉弦硬、郁滞。    
爷爷又问道,此人汗出否?    掌柜当然知道了,“十问歌”里头,一问寒热二问汗,这个村民没有怕冷畏寒,他早就问过。生病期间,由于放弃了劳动,更是没怎么出过汗,甚至汗都出不来。    
爷爷笑了笑说,脉浮,汗不出者,首先该干什么?    指月马上应口答道,诸症当先解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掌柜一听,茅塞顿开,豁然大悟,一拍脑袋,我以为没有畏寒、头痛身痛,就不能用麻黄汤。想不到老先生不是用麻黄来治风寒,而是用麻黄来解表治抑郁症。这真是打开了一扇治抑郁之门啊!似乎我阅览古籍无数,并无发现古籍中有此记载啊!老先生是如何知道用麻黄汤来治抑郁症的呢?    
爷爷哈哈一笑说,《黄帝内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故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掌柜听后心中再次开悟,一下子将他以前的重重疑云都拨开了,好个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宣肺就像打开窗户一样,不单把风寒赶出体外,更把郁闷之气排出体外,只要脉浮、无汗者,皆可用之,不必拘泥于畏寒、怕冷、头痛身痛。    老掌柜由衷地赞叹道,此言可以成为经典,可以发医者慧悟,老朽在此受教了!老掌柜再次拜谢而去。    
小指月和爷爷相视而笑,这是他们每次把病人的疾病治好,每次把病人心中的疑团拨开后都会流露出来的表情。    
他们不为回报,只管能不能把病治好,能不能把人们心中的疑团理顺。    小指月才想起爷爷不单是用麻黄汤为这抑郁的村民解郁。他马上回想起当时那个场景,村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    
其实爷爷早知道这村民的过去,于是领着他到竹篱茅舍的一个角落去看,看什么呢?看一张刚刚织好的,又大又漂亮的蜘蛛网。    
爷爷说,昨天刚下了大雨,把竹篱的蜘蛛网毁于一旦,蜘蛛没有寻死觅活,第二天马上重新振作,又结出了一张更大更漂亮的蜘蛛网。    
人不如蛛啊!爷爷说完后,叹了一口气。    
这村民听了,像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一样,身体震了震,好像清醒了些。    爷爷提起笔,在蜡黄的宣纸上写下两句话:农夫应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随后跟小指月说,脉浮,无汗,用什么方呢?    小指月答都没答,就把麻黄汤写了出来。    
这个病前后没用一刻钟,就搞定了。可这一刻钟的时间,却让这村民想了三天三夜,感恩涕零,从此重振精神,继续耕山,不久居然种植了更广阔的丛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不是因为向大自然索取得多才幸福,而是因为他懂得不断地耕耘付出,不计收获,知足才能常乐,知道不断付出,才能幸福。    所以告别了往日的抑郁,他重新拿起锄头,站立在田边山脚,挥洒汗水,郁闷之气便通通随汗而解,随风而逝。 
                


提壶揭盖与“麻黄”  
           
攻城莫畏艰,攻书莫怕难。这是爷爷耳提面命小指月读诵古籍最常用的一句话,今天小指月边读书,边打瞌睡。    
突然闻到一股芳香的清茶味,马上醒过神来。又梦游周公了!有没有见到仲圣、药王呢?    
爷爷边笑边问小指月,一边还在桌台上沏着那壶他最喜欢的功夫茶。    小指月伸了下懒腰,打了下呵欠,揉了揉迷蒙的双眼,振作振作精神,走到桌边跟爷爷说,医圣、药王没见到,都是些麻黄、杏仁。    
我老在想,爷爷用麻黄汤治风寒感冒,又治肺郁咳嗽,还治抑郁症,怎么前几天还用麻黄汤来利尿治水肿,这个我想不明白。    
爷爷笑了笑说,你还在想那个渔夫啊?小指月点点头说,没错!    那个渔夫有一天冒雨去捕鱼,辛劳了很长时间,一回到家,满身湿漉漉的,衣服也来不及换,马上就到市集上去卖鱼。卖完后回来,他就解不出小便,也不出汗,浑身上下畏寒怕冷,第二天偶尔解出小便也不多,小肚子胀得难受,手脚都开始肿起来,实在坚持不住才过来看病。    
小指月边回忆边拿起茶壶,心不在焉,没注意自己按住了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就往自己的茶杯里注水,想不到水一滴也倒不出来。    
小指月明明看到爷爷往茶壶里加满了水,以前泡茶都很轻松地来着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很快就把茶沏好了,可今天怎么千呼万唤,这茶壶里的水都不肯出来。    
小指月一梦刚醒,口中正干渴,急着想要喝,爷爷明明往壶里加满了水,怎么就倒不出茶水呢?    


小指月这时才从回忆那个渔夫的水肿案例里回过神来,看着爷爷,百思不得其解。爷爷这时问小指月,茶壶里的水怎么倒不出来呢?    
小指月愣了愣,想不明白。爷爷笑了笑,接过茶壶,露出通气孔,茶壶一倾,茶水就滴滴答答、源源不断地往茶杯里面注。    
小指月一直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现象,今天爷爷做了一次这提壶揭盖倒茶水的动作,小指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但又像被一层窗纸隔住,还没有捅破。    
这时爷爷说,这壶盖就像人体的肺盖,肺为五脏华盖,这壶出水之处,就像人的膀胱尿道。现在我把上面肺盖按紧,让它闭塞,茶壶里面的水就下不来。通气孔通畅,这茶水就源源不断地流下来。    
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你看这渔夫涉水淋雨,肺主皮毛的功能被雨湿所闭塞,所以畏寒无汗,脉浮紧。这种风寒湿一闭肺,就像壶盖上窍被按住堵塞了一样,下窍小便自然出不来,排不畅。 
  
小便一旦排得不够顺畅,身体水液潴留就开始肿胀起来。这就是古人所说提壶揭盖之法,通过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窍,开下窍,通过宣肺使小便源源不断地出来,所以利水则肿消,水液就不会停留在局部肿胀了。    
小指月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难怪爷爷只给他开了一剂麻黄汤,没用一味专门利尿通淋的药,把风寒松解开,小便就不受约束,排出顺畅了,水肿也就消了。   
我刚开始老是在想,用什么药利尿消肿好,却没想到经典的“肺为水之上源”这句话,只有把肺气打开,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小指月想通后,还没有喝茶,精神就一振,这时他和爷爷同时会心一笑,举起茶杯来,慢慢地品尝着这壶令人清心开悟的智慧之茶。  

 

麻黄【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版权归原作者


推荐阅读:
善学中医者,药性从来不用死记硬背!

推荐书籍《长寿大道》,再优惠



长按识别





关注我们



(问询、合作、投稿、侵权等请微信:13810949871)

生动有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