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方子,中土一调,五脏皆补,男女老少都适合,太强了



本能按: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好方子,也许你用得到,用不到也可以学习建立一个概念,以备不时之需。


有不少中医会以一方加减打天下,比如有的中医就喜欢用小柴胡汤治大病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


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祛除邪气。


如果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方子,叫小建中汤



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就变成了黄芪建中汤。其组成如下:


黄芪15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20克、炙甘草9克、生姜15克、大枣18个(掰开)。一般都是用前面六个药,煮了之后兑入饴糖。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就是说黄芪建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像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 ;



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


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


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


这张方子里头,有大量的饴糖。饴糖是什么?饴糖就是麦芽糖,有不少饭馆做早点,有那种糖油饼,糖油饼上面那层甜甜的,黄黄的东西,那就是用饴糖做的。



五脏皆虚从中治,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


糖肯定是甜的,甘能缓能补。所以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而且饴糖这味药非常好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饴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


在补剂的“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


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饴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


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


在小肠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又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中医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没有力量。




这样的人,往往早上吃了饭,到晚上都不知道饿。因为胃的消化功能靠的是那股热气,这股热气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



这时,重要的不是健胃消食,而是暖心阳。心阳一振作,胃就有劲了。直接用点桂枝,补补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


黄芪建中汤中用桂枝就是这个道理。


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



而加倍的芍药,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作用点又拉低了,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平肝”,治肝虚乘脾,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


再加点黄芪,加强补肺的功能,一个人身体内亏虚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进补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用“甘”性药物循序渐进的进补。




同时注意,此时进补需要温补,补充身体内的“虚弱亏空”的脏腑,而黄芪在这方面尤为擅长。


所以黄芪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且补而非常温和,饴糖、生姜、红枣、甘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这里面除了芍药是酸酸的,桂枝有甜、辛味,甘草有甜味,大枣有甜味,麦芽糖绝对有甜味,这个生姜有点辣辣的,基本上以甜为主,可以说男女老少都适合。(腹部胀满是不可用)


推荐阅读:
●原来这么多方子,都因“脾胃转枢”而来
心情越差,脾胃越伤!用白术巧解忧
脾胃不好的人有一个妙法,可以多吃土

★推荐书籍《长寿大道》,再优惠




长按识别





关注我们



(问询、合作、投稿、侵权等请微信:1381094987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