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NESA重磅 | 2022储能产业盘点:大势已成,因势而动

刘为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3-01-20

 文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作者 | 刘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

全文14387字,建议收藏阅读~

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支持储能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各类商业模式持续改善,储能标准加快创制,为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GW,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达到12.7GW。(初步统计数据,终版数据将在2023年4月《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正式发布)。
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储能联盟从以下七个角度盘点过去一年产业发展特征和态势:




一、新增能量装机突破15GWh,百兆瓦级项目成常态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GWh,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单个项目规模与以往相比,大幅提升,百兆瓦级项目成为常态,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了并网运行,5倍于去年同期数量,而规划在建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更是达到400余个,其中包括7个吉瓦级项目,规模最大的为青海格尔木东出口共享储能项目,储能规模2.7GW/5.4GWh。从技术应用上看,锂离子电池仍然占据新型储能的主导地位,新增投运装机规模首次突破6GW,时长仍以1-2小时为主,4小时以上的项目开始增多,例如新疆、河北、青海、西藏等省已经布局了10GW+的项目。其它技术路线“多点开花”,规模实现突破,应用逐渐增多:压缩空气储能,正在由100MW向300MW功率等级方向加速发展,22年新增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含规划、在建和投运)接近10GW,单次储能时长最高达12小时;液流电池,首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并网运行,首个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项目正式开工;钠离子电池,国内最大规模钠离子电池项目落地安徽阜阳,规模30MW/60MWh;飞轮等短时高频技术,需求开始慢慢增大,已有300MW+的项目处于规划在建中。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GW,此外,国内2022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GW/259.2GWh,并且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1-2年内完工并网,这些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CNESA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将持续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5%-70%,市场规模将会屡创新高。            二、十省落实规划目标,有力推动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落地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陕西、山东、浙江、河北、四川成都、安徽、广西、湖南、青海、河南等十省市先后布局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16个,规模合计22.2GW/53.8GWh。各省市储能示范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安徽规划新型储能功率规模居各省市之首,达5.1GW;河北储能容量规模最大,达15.1GWh。已发布的储能示范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项目以独立储能或集中共享储能项目为主,功率规模占比高达92%,百兆瓦级以上项目达148个,总规模达20.0GW/47.4GWh;二是技术路线丰富,涵盖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飞轮、熔盐储热、氢能、以及两种以上用于满足电网多重需求的混合技术组合也得到探索示范。三是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项目投资建设主体既包括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中合新能源、三峡新能源、中广核等央国企,也包括特变电工、远景能源等民营企业。表1:重点省份储能示范项目情况

三、政策持续加力,市场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2022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600余项,主要集中在储能规划、实施方案、市场机制、技术研发、安全规范等领域。2022年初,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对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部署。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从市场机制、调用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对储能发展方向进行了指导,并首次定义了独立储能的概念,同时明确向电网送电的独立储能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该项政策发布后,加快了各地推动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进程,拓展了储能商业模式,推动了储能市场化进程。2022年,国家和各地方共发布市场规则相关的政策85项,市场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为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开启了新的篇章。山东省新型储能首次参与现货市场,独立储能可以通过现货套利、容量租赁、容量电价补偿获得收益;甘肃省建立了首个新型储能参与的调峰容量市场,通过容量补偿实现灵活性调节资源固定成本的有效疏导,独立储能可以通过参与现货市场、调峰容量市场、调频市场获得多重收益;南方、西北、华北、华东等区域修订了新版“两个细则”,再次明确新型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并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多项品种的交易。虽然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储能仍未建立起稳定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将逐步构建能够有效激活各市场要素活力的市场机制,将有利于储能在电力市场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合理收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四、主流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长时储能倍受关注2022年新型储能技术正式进入百家争鸣时期。锂电厂商利用新技术,推出差异化电芯产品,开发储能专用300Ah以上大容量,10000次以上长循环寿命的磷酸铁锂电芯,其中亿伟锂能推出LF560K的新产品,电芯单体容量达到560Ah。2022年,2MWh的更高安全等级的混合固液锂离子电池,以及1MWh的钠离子储能电池均为世界首次示范级应用。本质安全的高功率固态储能电池和长寿命储能电池已经发布。长时储能方面国内压缩空气储能引领全球发展,全球首套张家口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并网发电,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及人工硐室技术不断突破,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投运,随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断迭代,竞争力将逐步提高。液流电池方面,国内首个GWh的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开工,电堆的电流密度突破200 mA/cm2;铁铬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技术逐渐走出实验室,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大量企业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全球首批量产1GWh产线正式投产。中短时长和短时高频储能技术,包括水系钠盐电池、飞轮、超级电容、锂电容、液态金属等技术纷纷取得新突破。除了本体技术外,高压级联集成技术、分布式模块化储能柜集成技术、液冷储能解决方案、固态电池储能系统等新产品纷纷发布,为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五、独立储能成为“表前”应用主流,“表后”应用前景尚不清晰独立储能成为占比最大细分应用场景,各省商业模式各具特色。根据CNESA不完全统计,独立储能接近2022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50%,受新冠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电池供应限制的影响,绝大多数独立储能电站集中在下半年投运。独立储能收益来源和收益水平与各省的需求迫切程度、新能源配储政策、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等多因素有关,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点。未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的省份(如湖南、宁夏等)以容量租赁、辅助服务补偿为主,青海最新规则通过支持共享储能同时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来提高储能利用率;“8+6”两批现货试点中仅有山东、山西、甘肃制定了储能参与现货市场的规则细则,收益模式分别为 “现货价差套利+容量租赁+容量电价补偿”、“现货价差套利+一次调频”、 “价差套利+调峰容量市场”,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实际开展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实践的省份;浙江、广东等省目前尚未强制要求新能源电站配储,也未出台容量租赁相关政策,独立储能无法获得容量租赁收入。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倍受关注,但仍是电源侧储能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CNESA不完全统计,2022年发电侧储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过200%。以新疆、青海、内蒙古、山东、甘肃五省(自治区)为主,与风电、光伏新能源配套的发电侧储能装机占比接近90%。新能源配套储能目前仍无成熟商业模式,未来期望新能源逐步参与电力市场有望得到解决。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逐步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是未来趋势,《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等的出台,会逐渐提升新能源参与省内、省间电力现货交易的规模,但市场化交易迫切需要新能源投资企业提升参与市场的财务测算能力。通过配置储能,在实现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同时,可显著提升新能源投资效率。拉大的峰谷价差为用户侧储能打开更多盈利空间。2022年,工商业和产业园依旧是用户侧储能主要应用场景,河南、江西、湖北、上海等多个省份增大了高峰电价和低谷电价上下浮动比例,为用户侧储能打开更多盈利空间。以10kV一般工商业用户为例,全国共有16个省市最大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广东省(珠三角五市)、海南省、浙江省位居价差前三,只考虑价差套利,基本上6年内可收回成本。《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推动用户侧全面参与现货市场交易,从现货试点运行省份实际来看,现货市场价差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波动的现货电价将会提升用户建设储能的积极性,但也给寻求稳定收益的用户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六、企业跨界涌入储能赛道,锂电储能加速出海布局储能赛道持续火热,2022年迎来跨界储能热潮。在储能跨界大军中,上市公司占比最高。从跨界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跨界锂离子电池的企业数量虽不多,但投资金额高,进展也较快。比如盛虹集团计划投资120亿建设25GWh规模的新型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南方黑芝麻、创维新能源、龙净环保等企业也在规划储能锂电池及集成项目相关产线。相比于锂电赛道各梯队格局已初步形成,更多的跨界企业选择了弯道超车,将目光投向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顺灏新材、七彩化学、雪天盐业、同兴环保等跨界企业选择钠离子电池;永泰能源、海德股份、建龙钢铁、中核钛白、龙佰集团、凯迪股份、山东海化、海越能源、常州中力控股、钒钛股份、亚星化学、易成新能等企业基于各自原有业务优势锁定了液流电池。2022年,国内企业加速海外布局。美国IRA2022 《通胀消减法案》,延长了投资税收抵免(ITC)补贴期限至2034年,并将其范围扩大到包括独立部署的储能系统,单个光储项目税收抵免甚至可达到70%,加之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储能项目经济性进一步提高,短期来看,利好储能;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受欧洲能源危机、全球加速碳中和进程等影响,海外储能需求爆发。目前中国在电池产业链关键材料及相关组件所占到全球份额均在60%以上,中国企业利用产业链优势,纷纷加快海外市场的开发,全球市场占比还在不断上升,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科华数能、天合储能、派能科技,科陆电子等均在海外市场均有较好的表现。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远景动力等企业为了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和本地化供应,正寻求海外投资建厂或已经进行海外建厂布局。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电池产能的不断扩张以及美国、欧盟积极推进本地化制造,锂资源、镍钴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国电池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七、安全事故依旧存在,储能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储能产业自身发展仍面临诸多安全隐忧。2022年,美国、韩国、中国等发生超过十起储能电站事故,澳大利亚、德国等还发生数起户用储能事故。《“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中强调要严密防控电化学储能站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安全风险。《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将项目法人列为安全运行责任主体,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验收、并网验收、运行维护、应急消防处置能力提出安全管理要求。标准方面,中国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信部发布实施SJ/T 11812.1分布式储能用电池标准,北京市、山西省发布实施储能安全相关地方标准,强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51048修订稿、GB/T 36276修订稿、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启动验收规程、调试规程、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多项储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山东省、江苏省地方标准公示征求意见。国外,IEEE发布IEEE 2800填补储能电站并网空白,NFPA发布2023版NFPA 855,多项IEC、IEEE、UL等相关标准制修订中。储能联盟与ULSE共同推动,由UL 9540A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编写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系统火蔓延测试方法》开始公示征求意见,计划2023年发布。但储能标准创制工作也面临很多挑战。储能产业正处于爆发式发展时期,技术更新迭代较快,应用不断创新,未来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均需齐头并进;储能安全亟需明确相关要求,总结项目经验,特别是事故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科技部“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国重项目针对规模化锂离子电池储能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开展安全评价标准国际合作研究。此外也需要关注未来有望规模化应用的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提前做好标准布局和规划。综上所述,在国家各种产业政策推动下,储能行业大势已成。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也是国家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第一年,我们更期待不断优化发挥储能价值的体制机制,因势利导,产业链各方因势而动。让储能在支撑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从多领域、多维度发挥应有的价值。但我们仍要客观面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类不利因素、“黑天鹅”等事件,储能的从业者们如何在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中发现自身发展的机遇,成为我们每一位储能人要思考的必答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特别邀请联盟常务理事会领导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的权威专家,为产业同仁解读时局,预判未来。  史玉波  中国能源研究会 理事长

回顾202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实施路径进行了整体部署,由此揭开了新型储能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各省区市积极跟进,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科学规划装机目标,扎实推进示范应用,出台实质支持政策,加速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掀起了新型储能建设浪潮。

展望2023,在政策+需求的双重加持下,储能盈利能力将逐步增强,市场化步伐将愈加坚定,期待储能产业御风而行,更加有力的支撑和推动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实施进程。

  李 冶  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

2022年是储能产业(尤其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一年。各级政府部门政策迭出,国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多省(区)相继发布储能规划,带动储能工程建设、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于此同时,百兆瓦液流储能调峰电站和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技术示范项目建成投运,为我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新的一年,随着能源低碳转型不断深入,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一步加速,必将拉动储能技术与产业迈上新台阶。希望中关村储能联盟积极组织和引导行业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电力现货市场新政出台、虚拟电厂共享储能新模式、海外户用储能市场和国内公共事业储能市场的新变化、新机遇,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同时也要密切关注诸如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率低、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技术封控竞争加剧等带来的新问题,及时提醒行业并积极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储能行业快速、科学、健康发展。

 陈海生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

 研究员

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储能的政策、价格机制、市场环境在不断改善,促进了储能技术与产业的高速发展。从技术研发上,变速抽蓄、固态锂电池、先进压缩空气、高密度液流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从技术应用上,单个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新增投运的百兆瓦级项目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国际首套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电站实现并网发电;从应用模式上,近65%的装机规模分布在电网侧,并且其中90%的项目为独立储能项目,独立储能有望成为新型储能的主流应用形式。

2023年,随着双碳战略下的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中国储能大概率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的一年

 夏 清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电机系 教授

2022年我们国家储能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下一步呼唤提高储能效率的体制机制,确保储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所有的创新都是结果,而机制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机制之所以是动力,是因为机制能够精准地辨识所有技术的价值,并开展谁创造的价值、谁分享的公平分配。新型的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电网、储能、主动负荷重构的新型能源系统,只有构建上述满足激励相容的机制,才能激活各要素的活力;只有市场机制,才能通过交易形成源网荷储高效协同运行的新模式。在发电侧、负荷侧分布式地安装储能,将“熨平”新能源出力和用电负荷曲线,将电网调度由电力平衡转变为电量平衡,减少为满足尖峰负荷投资的输变配电设备。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多层次、立体的时空价格信号,才能为储能等灵活性资源提供价值度量,才能激发储能产业按照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的需求合理投资、最佳运行,才能激励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协同发展

  来小康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科院 资深专家

2022年注定是给我们人生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抛开国人共同的感受,我们储能行业的从业者在承受无奈的同时,也看到了锂离子电池储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更令我们欣喜的是压缩空气、钠离子、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在2022年迈过了技术示范的门槛,进入到规模应用阶段,“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的多种新体系和支撑技术也走上了研发快车道。2022年联盟工作在艰辛中仍在前行。我与联盟中的大多数领导、专家及同事几乎全年未曾谋面,但我们仍在联盟的云中讨论互动,我们没有停下。我喜欢这句话:春天终将回馈每一个在冬天里的抱薪者、坚守者、发光者。期待着我们在2023年的春天重逢!

  李 泓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22年,在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采用新锂盐寿命到达100年的锂离子电池被首次证明,更安全的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储能电池开始了示范应用,钠离子储能电池进入产业化初期,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取得了重大突破;水系、有机、双离子、金属硫化物等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展示了新的希望;植入到电池中的传感器实现了初步验证;家庭储能、工商业共享储能、光储充检一体化装备发展迅猛。2023年预计固态锂离子和钠离子储能电池将开始商业化规模应用;干法电极、高精度预锂化、固态化技术和装备将开发成功,耐高温高安全的储能电池被开发成功,数字化、碳足迹核算将被广泛的应用在储能领域各个环节。

 郑耀东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南方电网公司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 

 总负责人

新能源配储运行时间不足,利用率低,相比之下用户侧储能运行时间较长,这是政策市场环境、项目投资决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储能规划或预测容量大、实际投产容量小的变相缩影。

2022年,南方电网编制出台了《新型储能建设指南》,南网储能投资了740MWh电网侧储能,广西电网建设了100MWh武鸣共享储能电站,南网科技建成年产超1GWh储能集成产线。这些都显示新型储能业务已发展到公司战略规划、新兴业务领域。用户侧储能因南方电网区域峰谷电价政策调整,盈利性更强了。

使用价值发挥是新型储能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依赖新型储能的刚性需求和政策市场支持,而刚需随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而变,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新型储能的良性发展,需社会各界主观努力与电网客观发展共同支撑。

 裴哲义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国家电网调度中心

 教授级高工

新能源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客观上要求配置一定的灵活调节资源,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持续、可靠供电要求。持续完善的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为新型储能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不断探索的共享储能建设开发模式和调度运行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储能调峰、调频以及事故备用等方面多重功能,支撑电电力系统的运行,为新型储能发展探索了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设开发和调度运行模式;正在深化的电力市场改革和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及交易机制,特别是现货市场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为独立储能价值体现和成本合理回收提供了市场保障。电池本体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固体电池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的发展,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李先锋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

双碳背景下,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融合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的关键。发展储能技术不仅是提高新能源接入电网稳定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抢占国际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手段。

2022年,随着新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新型储能技术日益成熟。100MW级液流电池、1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等大规模应用示范陆续落地,储能技术呈现出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推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未来需要加大对新型储能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市场合理的储能长效补偿和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储能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储能技术的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

 孙骁强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国家电网西北分部京交六部 

 主任

2022年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意义深远。国内,甘肃、山西等新能源占比高的现货试点省份,现货电价出现了时而天花板价时而地板价的情况,度夏期间浙江等省份更是出现现货价格暴涨。国外,俄乌战争引发欧洲能源危机,气电发电能力下降叠加核电可用容量不佳,欧洲电价随风大幅波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双重约束!现阶段常规电源保供应是基础,下一步如何安全替代常规电源是发展方向,而新能源+储能是最可能的技术路线,国内国外的共识体现在都加快了储能建设步伐!储能,大有可为!


 俞振华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储能趋势已成!2022年超过70GW的项目立项与600余项政策的发布为储能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储能已经步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模式依然需要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公平体现储能价值指引着新技术探索新路线、新模式探索新方向。 

2023年,在围绕双碳展开的基建项目中,储能做为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取代,有别于传统电动车与光伏的应用推广模式,部署集中式还是分布式,采用长时储能还是短时技术,单一场景应用还是多重共享,收益来自辅助服务还是现货能量市场,这些可能性都决定了储能产业将朝着多元化模式发展的独特路径。

  王仕城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22年是索英电气创立20周年,2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专注三相并网变流技术的研发,并围绕电池的研发生产应用将该技术应用于电池充放电测试设备和储能变流器两个应用方向。作为行业先行者,长期坚持让索英电气非常荣幸的获得了更多行业同仁的信任和加持,2022年更获得超1GW的PCS合作。

2023年储能行业将继续高歌猛进。索英电气仍将始终如一的专注于规模化储能PCS电气系统的研发生产,期待能和更多用户、电池企业、集成商等同仁密切合作一起努力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为储能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作出不负时代的贡献!

  黄绵延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北京普能世纪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22年疫情阴霾下储能行业“逆势上扬”,经历了高速发展,储能项目备案、招投标、拟在建和投运并网总数已超过1000个。

对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来说,2022年亦是不平凡的一年,首个百兆瓦级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运行、GWh意向采购出现、多个百兆瓦级项目进入招标阶段、社会资本开始进入行业、首支能源金属收储基金成立,探索“钒钛交易中心+能源金属收储+储能设备融资租赁”等标志性进展相继出现。截至11月,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钒电池新建年产能超过2GWh,在建产能超过4GWh,规划产能超过6GWh;钒电池电解液在建年产能9.2万m3,规划年产能超过89万m3这些都预示全钒液流电池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全钒液流电池凭借本征安全、超长寿命、系统高回收率、环境友好、配置灵活等优势,未来将在长时储能领域持续发力,着力解决行业痛点,让用户能“放心用,用的起”。疫情寒冬过后,2023年是经济复苏的一年,高速发展的储能行业必将是引领经济复苏的主力军,同时也将是我国能源自主可控发展的重要顶梁柱。

  吴家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兼光储集团全球营销总裁

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迎来跨越式增长,中美欧三大区域持续引领,大储能占据主导地位,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迎风而起。与此同时,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连续六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伴随我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储能发展方向愈发清晰,其在电力交易市场的独立主体地位得以确认。然而,着眼于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电池系统≠储能系统,需要基于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行一体化专业集成,才能保证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系统级的极致安全、高效、并网友好,并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谭立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储能事业部总裁

2022年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来看,整个储能行业都呈现出快速成长的态势。整个市场规模比前一年是以倍数增长。尤其是国内,各个省市地区纷纷推行示范项目,制定鼓励措施,以各种方案来探索储能的市场运营商业模式。虽然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各种政策也是随着情况动态调整, 但这代表了一个好的趋势。在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各种技术路线也开始了各自的试验和市场验证, 在主流的抽水蓄能和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之外,钠电池储能,重力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等各种技术方案也在这一年实现了实质的产品输出和产品安装。技术的百花齐放给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适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实际应用中的储能产品,在上市前,还缺少系统性验证,尤其是在联网的各种实证试验方面, 需要有公信力的国家和行业认可的第三方实证测试。这一行业短板需要迅速补齐,才能支撑储能行业健康发展。

  尹小强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单位代表

  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

  总经理

2022年,国内储能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和量化了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在政策和需求的共振下,储能行业风口已至,行业正迎来商业化、规模化的历史性拐点,预期2023年将是储能高速发展的一年,行业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比亚迪储能有15年行业经验沉淀,已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了上百个工业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且始终坚持将电芯安全、系统安全放在首位,从电芯到系统集成,从安全监测到防护等级,全面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在安全的前提下,把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做到最优,为行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提供长远助力!

  杨 锐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

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高歌猛进,行业标准不断完善,户用储能需求大爆发,海外规模化储能并网量高速增长,国内新能源侧的储能装机量也创下了新高。双登集团拥抱储能趋势,用XIN(心、电芯、创新)穿越周期,在通信+IDC储能、户用储能、电力储能“三箭齐发”,国内国际市场全面开花,攀登上了发展的新高峰。

放眼全球,新能源发电侧规模化储能正在向4小时的中长时段应用场景过渡,液冷系统的比例越来越高;工商业储能的模块化、智慧化已经是确定的技术路线;户储的安全性、兼容性、平台化将是后续的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双登集团坚持市场引领,研发驱动,开发出了新一代模块化液冷、家电风户用储能、智能化高压锂电等等新系统产品,满足UL、IEC、VDE等全球标准,通过专业化设计和精细化集成,将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到极致,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完善全球交付和售后保障体系,迎接全球化、标准化、规模化、智慧化的储能新时代!

  缪永华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中天科技新能源产业集团  

  总裁

2022年,储能行业发展速度迅速,其中发电侧储能发展尤为亮眼——国家多项顶层政策均提出大力发展发电侧储能,各省也相继出台鼓励或强制新能源配建储能的政策,推动了发电侧储能装机迅猛增长,成为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作为未来构建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体的新型电网必要调控手段之一,储能的绿色价值将在储能整体收益中占比不断上升,促进新能源和储能更好融合发展。中天将和业内同行共同维护储能行业,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展望更多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地,利好储能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陈胜军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中车新能源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

2022年是储能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风光配储政策推动下独立储能电站得以快速发展,多地储能政策推出并落地,让我们开始看到储能电站盈利模式的一丝希望。2022年对于储能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技术进步和升级之年,液冷系统在今年悄然成为了主流产品,储能安全被更加深刻地重视,这是储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2022年也是波谲云诡的一年,华夏大地疫情反复,给各储能上下游产业企业带来了各种困难,产业盛会一次次被推迟,产业同仁们已经习惯了在线上开新品发布会,终于在年底随着“阳过了么”的彼此问候中开始以只争朝夕的心态加速储能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疫情后全面放开的第一年,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在2023年行业盛会的再相逢,储能创造未来!

  朱保义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

  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裁

回顾2022年,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项目规模从百兆瓦级向吉瓦级发展。南都电源作为储能领域的领导者和先行者,凭借卓越的品牌和技术实力,与全球价值客户达成稳定合作,持续深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全球累计装机规模稳居前列。精进不修,臻于至善,公司全球发布了全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筑梦储能,奋斗创未来。南都电源基于28+年的储能先发优势,继续深化储能产业一体化布局,持续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增长内驱力,实现业务快速倍增。抓住全球储能市场机遇,与更多的储能生态圈伙伴一路同行,在全球市场浪潮中,继续书写一往无前的新征程。

  尹飞军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光伏储能业务

  总经理

2022年,在全球新能源电动车井喷式增长和欧洲能源危机背景下,一路飙涨的电芯价格给国内储能产业带来了冰与火的考验。随着国内快速完善的产业政策和电力市场机制,以及大量大规模储能电站的投产,储能业主迎来巨大运营挑战,安全、电力市场和运维都是全新课题。华为智能光伏从一开始就在思考从系统角度解决上述需求,在储能直流测,通过专业且庞大的电芯验证流程和大数据云BMS平台,保证电芯安全本质安全,融合更精细的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实现电池模组的可视可控,保证系统健壮性;在并网交流测,通过更精细的各类仿真和实物模型,主动支撑电网;在电力市场方面,通过模块化思维打造更可信赖的组串式储能系统,大幅提高系统可用率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并在海南、青海、浙江、广东等系列示范项目对上述特性做了充分和深入验证。

  田庆军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2022年,尽管经历了产业链动荡、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储能产业仍然保持了高速成长,共享储能、独立储能等大型储能项目井喷式增长,新型电化学储能乘风而起;多项利好政策促进储能收益来源多元化,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和电力市场化为储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液流、钠离子、压缩空气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试点项目纷纷落地。政策鼓励、商业模式的完善以及技术的高度活跃使储能产业逐渐占据资本和人才高地。与此同时,储能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来众多入局者,行业内卷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储能企业的技术指标、产品性能、质量安全,尤其是电芯供货保障能力等越来越成为投资主体的关注点。储能产业正在全面爆发,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我们认为,未来面对成本控制、产品性能保证和技术创新快速产品化的要求,只有具备“全栈技术解决能力”的储能企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张剑辉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副理事长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

“十四五”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的关键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对电网消纳和调峰需求提出更高挑战,2022年储能产业迅猛发展,网侧项目占据主导地位,共享储能、基地项目等大型储能电站层出不穷,液冷技术占比逐步提升。作为国际领先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博思创秉承:守正、创新、躬行、和畅的企业价值观,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不断追求产品性能提升,在过往的一年中屡次刷新国内单体储能项目容量规模。2023年,海博思创将不忘初心,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生产智造水平,加深产业链布局,为构建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

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将于2023年4月7-9日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北京冬奥会场馆)举办。两年蓄力,重磅回归。“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23”焕新升级,蓄势待发。超过300家储能一线品牌和企业盛装出展,展览面积突破50000平方米,10万+专业观众莅临展会。展会首次开通线上展览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同期还将举办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颁奖盛典以及30+场主题论坛,储能新品全球首发活动及行业年度重要签约仪式也将在展会期间隆重亮相。

详情咨询

冯先生:18600530735(同微信)  jinlei.feng@cnesa.org

曹先生:13552712189(同微信)  shuo.cao@cnesa.org

相关链接


CNESA年终盘点 | 2022国际储能市场:动荡中抓机遇,“大”放异彩

CNESA年终盘点 | 2022储能新品趋势榜

CNESA年终盘点 | 2022全国峰谷价差总览及用户侧储能经济性分析

【END】

联盟官微

关注政策、项目、企业、市场活动

联盟官方小秘书

入会、入群、产业交流、活动对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