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下水道不够用,别人家的下水道却成为博物馆,每年十多万人参观

2016-05-27 郑楠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今天,广东安徽等地迎来大暴雨。



每次大暴雨,广州总少不了这样的景象:



这样的天气往往是段子手调侃的材料,然而,它毕竟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对于出门在外的人,这样的天气真心无法令人感到高兴。


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






北京最严重的一次,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暴雨共造成79人死亡



这场豪雨带来的损失十分惨重,以至于《南都周刊》编委石扉客说道:

想象力太重要了:这次暴雨之前,你绝对想不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都的城中心大街上,下场雨能直接淹死人。你也想不到一条贯通南北的高速大动脉,下场雨能瞬间变成小型水库。

这确实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莫大讽刺。
100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可惜,中国城市的良心经不起考验。

今天,我们通过纪录片《下水道启示录》《东京下水道:近乎偏执的细致设计》,探访巴黎、东京、伦敦的地下世界,了解外国是如何打造「良心城市」的。


巴黎


巴黎素来多雨,有「爱流泪的女人」之称,但几乎看不到城市内涝的情况。这离不开它那总长2347m的下水道的功劳。

巴黎的下水道系统,有如埃及金字塔一般,是一座绝世的伟大工程。这个被誉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排水系统,掌握着整个巴黎的命脉。它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m,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
人们对下水道的印象,往往是污秽遍地、臭气熏天,老鼠到处乱跑。然而,巴黎的下水道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
恰恰相反,巴黎的下水道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超过了10万人次,成为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以外的又一个著名景观。
巴黎下雨时,主下水道的感应器会不断测量水位。水量若是升得太高,积水便会从水量最多的下水道流入水量最少的。如果所有的下水道都满了,积水就会流入6座遍布巴黎的蓄水池。暴风雨平息后,蓄水池溢出的水会会被抽回下水道。

倘若大雨淹没了整个下水道,故障安全防护装置便会自动启动。巴黎的下水道系统有45条连接塞纳河的水道,闸门自动打开,积水会自动排入塞纳河中。


▲积水从水量多的下水道流向水量最少的▲积水流入蓄水池

这个人口超过1100万的城市,拥有着全球最大的下水道系统,然而,仅仅1200名人员负责维护和清理这个庞大的系统。原因就在于,这个下水道设计独特,高科技设施的加入,代替了工人的大半工作。
为了便于判定方向,巴黎下水道对应路面标出和地上一样的街名和门牌号码。工人只要熟悉巴黎街道便不会迷路。

巴黎下水道工人定期检查下水道里的裂缝、破洞和渗漏,原本用于检查下水道的纸质地图,现在已经被数字画地图所取代。而办公室的监测人员则利用一套名为「老虎」的创新软件,直接查看28000段下水道的情况。「老虎系统」里的数据,都是下水道工人检查每段下水道时一点一点地收集起来的。

「老虎系统」的前线侦查员每天早上都会按照不同路线走上1.5公里,找出有问题的地方。过去,前线侦查员用纸笔把下水道的情况写成报告,再把报告邮寄出去;现在,他们采用无线网络和掌上电脑便能把检查报告发给「老虎」总部。总部会立刻派遣修理工人处理问题。

这种人工与高科技结合的方式,使得庞大的下水道系统得以运作。此外,巴黎的下水道还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的方便,它兼容了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电缆电线系统、无线网络以及一个气压传送管道。

巴黎曾经是一个「臭味之都」「烂泥城市」,如今它能成为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城市,这归功于它那宏大的下水道。东京,另外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下水道的细致设计,则无处不体现着日本人追求完美的精神。


东京

日本东京,原名江户,即河口的意思,都内有隅田川、荒川、江户川等几条大河。东京以前的交通以水路为主,所以除了自然形成的河流以外,还有人工河流,这些河流成为了东京排水泄洪的天然管道。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道,人类在使用受污染鱼类后,患上了水俣病、骨痛病,公共卫生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1970年,日本召开「公害国会」,大幅度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下水道的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建设运营费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东京的城市内涝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东京地下设施大约有66000处,结构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商店街,第二层是停车场,第三层则是地铁。当暴雨袭击时,最容易受到灾害侵袭的便是第三层。

在模拟实验中,短时间的强降雨开始入侵地下设施,汇聚的雨水顺着楼梯汇聚到第一层、第二层,最后流向第三层。人们还来不及逃离,就被活生生地困在第三层。

即使人们有幸不被困在地铁之内,由于入侵洪水的巨大冲击力,即使是成年男性,也要抓着扶手才能爬上去。女性和老年人很有可能爬不上去。攀爬过程中的紧张、恐惧,以及争先恐后,都有可能会使逃生难度加大。


即使是爬到顶层的楼梯,困难仍在继续。

地下一层广场,从各个方向汇聚的水流在不断交织着,产生的激烈波浪。超过50cm的波浪可能会使人站立不稳。

另外,在通往地面的楼梯上,由于积水冲击会产生激烈的反流现象。一抬腿,人就会被水流冲向后方,很难落脚。在深水处,由于受到前方强烈冲击以及来自后面的挤压,人们很容易会摔倒在地。


为了防止短时间内强降雨所造成的威胁,东京建立了一整套的排水系统。除了利用天然的河道作为排泄通道以外,他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城市下水道。

为了保证下水道的畅通,日本政府规定,烹饪产生的油污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因为油污的排放不仅会造成恶臭,还可能因下水道的淤泥变稠而阻塞下水道。

此外,为防止台风季节带来的特大暴雨,日本政府还兴建了「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程。这个巨大的盾式巨型隧道全长6.3km,由59根高18m、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


当暴雨袭击时,部分水流会被引入这个水槽中,以起到调节洪水的作用。当水槽中的水达到一定限度时,4台大功率的抽水泵便会把水排入日本的一级大河——江户川。


东京政府盘算得相当精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12个处理厂,80个抽水泵站。这些设施和场地正被东京市民多种利用,如在污水处理设施上部建设公园、体育场、游泳池等开放空间。
生活污水、雨水以及工业污水处理过的地下水都得到循环利用。东京都政府积极「复活」干涸或水流极少的河道,以改善滨水环境,创造网络型滨水区和绿地系统。


正是对下水道近乎偏执的细致设计,东京作为一座常年面临台风的高度现代化城市,很少出现内涝的局面。
当然,近年来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气候也发生急剧变化,东京现有的排水设施亟需进一步改善。对于追求完美的日本人来说,他们将会如何面临这项巨大的挑战呢?

伦敦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它也最早面临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和巴黎类似,当时的巴黎也是臭气熏天、垃圾遍地。
由于饮用水遭到污染,1848年的一场霍乱导致了14000多名伦敦市民死亡。


起初,英国政府并不决定要立刻改善下水道系统。因为他们认为,霍乱是由气味造成的。医生约翰·史劳颠覆了他们的看法。
约翰·史劳发现,街区两边的居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可是死亡人数差距很大。他初步推定,霍乱并非由臭气引起。

1853年疫情再度复发时,约翰·史劳对疫情的分布范围进行了分析。他发现霍乱爆发集中在百老汇大街,也就是在水泵附近。他马上叫惊慌失措的老百姓拆掉水泵的把手,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856年约瑟夫·巴瑟杰被任命为伦敦排水系统总工程师。他计划将所有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河口,排入大海,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km,位于地下3m深处,需要挖掘350万吨土。
然而,伦敦当局以系统不可靠为由,连续5次否决了巴瑟杰的方案。1858年夏天,伦敦室内的奇臭已经令人无法忍受,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了改造的方案。伦敦地下排水工程终于动工了。


在整个工程中,最重要的是选用合适的水泥将砖头粘起来。约瑟夫的计划,是要在整个伦敦地下兴建蜂窝状的甬道,稍有差池,整个城市就会坍塌下来。

约瑟夫选择了还没有通过测试的新品种——波兰特水泥。他的同行持怀疑态度,但约瑟夫认为这种水泥遇水变硬,能用上很多年,用在这项工程上再适合不过了。

约瑟夫的个人声音与水泥的选择息息相关,倘若他选错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降低风险,约瑟夫设计了严格的测试系统来测试水泥的可靠性,开启了近代的品质监控。

▲约瑟夫在做实验

工程初期进展良好,然而1年以后,工人要求加薪,约瑟夫不能不做出妥协。紧接着,意外发生了。工人在挖掘北面中水渠水道时,不小心弄破了煤气总管,导致一名路人死亡。
在卡维,伦敦的第一条地铁正在施工,它正好位于高水渠旁,与高水渠并排。铁路工人挖得太靠近水渠墙壁了,水渠破裂,铁路被淹。

尽管约瑟夫的工程标准在当时是最高的,也很少发生工程事故,然而,人们还是怪罪他,媒体对他进行口诛笔伐。


为了挽回声誉,约瑟夫邀请记者见证水道的结合过程。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他的计算可能准确无误,但他无法确保工人施工每天都如此精确。能否接合还是个未知数,一旦失败,媒体肯定会对他大加鞭挞。

▲紧张的约瑟夫

两条水道打通了。工人们高兴地笑了起来,约瑟夫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伦敦地下排水工程历时7年完成纵横交错的地下水道,实际总长达到了2000km。它将污水与地下水彻底分开,自此,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

伦敦的地下排水工程建成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的伦敦居民,依然享受着这项伟大工程带来的带给整座城市的安全和清洁。


然而,反观中国的下水道工程,想想还是感到十分惭愧,我们的排水系统居然还比不过150年前的英国。

究其原因,中国下水道采用的标准是1955年前后的苏联模式,在5m到10m的地下建设小口径的排水管网。各大城市的下水道都是在当年苏联专家手把手的规划下建成的。

可人家苏联高寒少雨,根本用不着大口径的排水管网啊!中国气候复杂,怎么能够照搬苏联模式呢?

如今在大城市,重建排水系统已缺乏可行性。不知要到何时,中国的大城市才能避免「泡汤」的命运?

最后,由于腾讯视频没有资源。完整版的纪录片资料,请大家搜索《下水道启示录》和《东京下水道:近乎偏执的细致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