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可能是最让美国政府头疼的电影人

2016-07-25 RXM 李幸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棒球帽、眼镜儿、XXXL的T恤衫……这种打扮在美国几乎遍地都是,用保罗·弗塞特的观点看,这人就是一典型的美国“下层贫民”。


最可气的是,这个家伙即便是在戛纳也是这一套打扮——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Michael·Moore(迈克尔·摩尔)。




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他的撕逼:

 

2015年1月,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美国狙击手》上映两天之后,迈克尔·摩尔发了条推特:“我叔叔就是二战时死于狙击手枪下的,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狙击手是懦夫,暗中伤人。狙击手不是英雄,侵略者更是差劲。”


随后他又发了一条:“可如果你是趴在自己屋顶上,抵御来自7千英里以外的入侵者,那你就不是狙击手,而是一个勇敢的好邻居。”

 



他的两条意在反对战争的推特却激怒了不少人,Breitbart网站把这几条推特称作“不忍直视的哗众取宠”。约翰·麦凯恩称其愚蠢可耻。


莎拉·佩林和荣誉勋章得主达科塔·梅耶更是举着一张写着"fuc_ you Michael·Moore"的纸合影留念,还把Moore的两个“o”画成了枪把准心的样子。

 


看完这个,小编只想说一句,贵圈真乱,不过也足以看出,针对迈克尔·摩尔的争议实在不小。

 

你是不是想问,他到底是谁?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Ok,接下来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


 


迈克尔·摩尔,1954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密歇根的一个爱尔兰家庭,演员、编剧、导演。


很少有纪录片导演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观众为之掏钱买票进电影院观赏,甚至于做到让每一部纪录片都大获好评,但迈克尔·摩尔做到了。




再来看看他获得的奖项~




纪录片导演很少有人像摩尔这样频繁获奖。

 

摩尔在高中时就对政治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18岁竞选校董事会,成为美国最年轻的竞选公职者。

 

在从事纪录片制作工作之前,他已经是有名的笔杆子了。


先后在美国中西部受好评的一份非主流刊物《密歇根之声》以及知名的左翼杂志《琼斯母亲》等担任编辑,期间已经开始撰写文章反映底层工人阶级生活的艰辛。

 



撕裂大企业伪善的面具


在大学时,摩尔进入校报并成为一名编辑,由此开始他的新闻职业,并靠玩宾戈游戏攒够了他第一部电影《罗杰与我》的预算。谁说玩物丧志的??

 

《罗杰与我》的背景是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造成包括摩尔自己家人在内的4万工人失业。


于是,他毅然决定用解雇金来拍摄一部纪录片,纪录了许多失业工人的悲惨遭遇。摩尔以此片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伪善的面具。


 



1989年,这部《罗杰与我》几乎获得了当年北美地区所有重要电影节及相关评选的最佳纪录片奖项,至今仍列于史上最佳纪录片评选中的第三位。

 


拍《罗杰与我》时的摩尔,还很年轻


快醒醒!枪支给不了你安全


2002年,他导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再次抛出重磅炸弹。


这部纪录片也为他捧回了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的小金人,在北美地区票房纯利润就高达2200万美元。美国政府也相当忌惮这个“刺儿头”。




《科伦拜恩的保龄》一片,以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高中的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为切入点。


联系其他暴力事件,探讨美国社会的枪支泛滥、暴力肆虐的状况与原因。

 


封面上摩尔右肩扛一部摄像机,左手持抢,一副憨厚可爱的样子

 

作为政论式的纪录片,摩尔的片子中的解说词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灌输,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不停的发问,不停地纳闷“为什么”。


然而与此同时,他的画面和他招牌式的别有用心的对比却让他的观点不言自明。


他能让观者自己思考,而不强奸他们的意志和思想。

 

比如,他展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爱枪、在美国是如何方便地获得枪支弹药,再配上欢快的歌曲,歌词唱着“快乐生活是什么?快乐就是砰砰砰”。

 




可是,画面却切换出现各种枪杀、走火镜头,无情地展示着暴力、惨剧,让人惊骇,对比震撼。不禁让美国人思考:枪保护他们了吗?

 



在影片中,摩尔反复地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人要互相射杀?


加拿大也可以轻松得到武器,德国有着更为血腥的历史,日本人似乎比美国人还要变态,可为什么只有美国一年发生上万起枪击案件?为什么?

 



但影片又告诉我们:加拿大的媒体没有渲染暴力事件的传统,德国青年也酷爱重金属可惜买不到枪,在日本色情电影据说比枪支弹药更讨人喜欢……

 

而美国的新闻媒体不断制造民众恐慌,在银行开户都可以得到枪支,K-Mart为科伦拜恩事件的主犯提供子弹……




这个号称GDP世界NO.1的国家,这个“自由人的土地勇敢者的家”怎么会如此不堪?!

 



迈克尔·摩尔真的太坏了,他喜欢在纪录片中摧毁我们的惯常思维,让你惊异于事实与想象的差距。


而我们带着瓦解又重建了的疑问,心甘情愿地跟随着他的镜头,阅读、思考。


他喜欢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在镜头前玩弄政治,在纪录片中混合广告、新闻、流行音乐等不同的文化元素,甚至会出现不少动画片段。


比如,此片中借用了南方公园中介绍美国历史的片段,讽刺美国人长期笼罩在无谓的恐惧中,似乎只有用枪才能保护自己。摩尔实在是大胆~




他强调纪录片的娱乐性,批评说“现在有太多的纪录片拍得像一把安眠药了。”


向布什 Say OUT !


毫无疑问,迈克尔·摩尔是个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的电影人。


向来支持民主党的摩尔,2004年用《华氏911》给美国的大选投了一枚炸弹,这部夺得戛纳金棕榈的纪录片毫不客气地涮了一把小布什。

 

 


影片攻击布什处理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的手法,记录了布什家族与一些显赫沙特阿拉伯家族长达30年的金钱关系。


还采访了一些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国士兵,描述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失望情绪。


该片在电影节受到了观众长达15分钟的起立鼓掌致意。

 


凭借此片获得戛纳金棕榈奖~


2004年正值美国总统中期选举,摩尔非常希望他的影片可以影响美国选民的投票意向。


美国的《好莱坞报道》评价,摩尔是在“把现实影片当作选举工具。”

 

果然,在这一年的中期选举中,布什所在的共和党惨败,在参众两院双双失去控制权,民主党在两院12年后首次占据多数席位。这部影片多少也起到了点儿作用。

 

美国共和党许多要员声称要把摩尔送上法庭,控告他犯有诽谤罪。


而摩尔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自我吹嘘说“我这个混蛋什么都干得出来。”

 



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一向对布什政府的批评非常尖锐。他在戛纳电影节上说:“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看他的电影,除了一个人。”


他还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个形象的名字:“Dog Eat Dog”(狗咬狗),可以,这很迈克尔·摩尔。




因这部片被政府告上法庭


2007年,他找了一个比战争更好的点,攻击布什的点,那就是美国的医疗体制弊端。这一次,他又推出佳作《医疗内幕》,大胆揭露美国医疗制度的黑幕。




美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是美国并没有覆盖全民的医疗福利,这一点是不可思议的。


那些拥有医疗保险的美国公民,在病痛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正常的治疗得不到保障,而是成为美国医疗、保险公司等大企业的牺牲品。

 



在片中,迈克尔·摩尔不仅采访了看不起病的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法国人,还采访了参与过911援救工作的志愿者。

 



布什在电视上赞赏参与救援的志愿人员,但实际上,他们遭受的却是如此不公的待遇,甚至为了得到医疗想要进入关塔纳摩看守所享受战俘的医疗待遇!

 



之后,摩尔还带着志愿人员去了美国的敌国、社会主义国家——古巴。


在这里,志愿人员得到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他们离开的时候古巴的消防人员还列队向志愿者们致敬,还有比这更讽刺的事吗?

 



《医疗内幕》在美国上映后反响强烈,再一次触到了布什当局的痛处。


随后摩尔被政府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理由是违法进入关塔纳摩和古巴。

看起来,摩尔和布什政府还真真儿是杠上了。

 



把美国国旗大张旗鼓地插在别国


现在,布什政府时代已经结束,但摩尔对美国社会问题的关注却没有减少。


2015年,他凭借一部《接着侵略哪儿》入围第8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接着侵略哪儿》中,摩尔将美国国旗大张旗鼓地插在别的国家,象征“侵略”这个国家,并带走它优越的制度。




这部片中,摩尔继续使用他擅长的对比手法,将美国的社会问题赤裸裸血淋淋地摆在大家面前,剩下的就由观众自己评价。


什么?!休产假都要被扣工资?看看意大利,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每个人每年都有接近两个月的带薪休假!




学生要背着巨额贷款完成学业?对比芬兰和斯洛文尼亚,大学教育完全免费!




孩子们整天吃可乐汉堡薯条之类的垃圾食品?法国人却把孩子的午餐膳食当作最重要的功课!




在美国,每年因为毒品犯罪逮捕了大量的黑人,同时剥夺有犯罪前科的黑人的投票权,“奴隶制”在监狱继续完美延续(微笑)。


而在葡萄牙,毒品是合法化的,这反而降低了因毒品而产生的犯罪率。
  

 

尽管看起来这些国家的制度比美国优越,摩尔仍不忘提醒观众,其实很多好的思想都是来美国,只是我们把它丢弃了。


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前往美国的失物招领处。


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是不会发生的,就像被认为会永远屹立的柏林墙也会倒塌,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把榔头和一把凿子,不停地砸,不停地砸......




实际上,摩尔在电影表现方式上并不像其他纪录片导演那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感受,在深入挖掘时,他来绘制出施工的工程图,活怎么干,由他来发号司令。


他甚至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第六届纪录片大会上宣布:“我不是纪录片导演,而是电影导演。”




有人说,他应该被看为是一个政治家,活跃于美国的政治舞台。


有人说,他的纪录片是一杆枪,直击美国社会的软肋,揭穿了美国政府的阴谋,不停的给“美国梦”泼冷水。

 

有人说,他给“美国梦”泼冷水,其意义是为了美国梦更值得做。


而在小编心里,他永远是那个坦率真挚、感性又勇敢的斗士。

 



◎本文编辑|yangyang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想转载,请联系微信:happytaojie

欢迎留言,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好看的片

给你26分钟,你想和伍迪·艾伦聊什么?

这曾是世界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纪录片,如今知道的人却不多

中国数学教学法将统治一半英国小学,也许和这部片有关!

我们的征片

征片 | 大学生们,敢不敢玩点高逼格的艺术?

征片|带上你的故事来,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广州节参展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片节,全球推广征集“中国故事”提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