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以庆:不少人20岁出头就做纪录片,我不认为那有多好

2016-08-25 贾怡 曾洁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我常跟年轻的朋友们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至少是理想主义的倾向,商业的东西不断冲击着所有的领域,包括纪录片。为什么我总是在挑剔选题,因为今天有价值的东西特别少,一切都是很商业化的。所以我一直在追求的是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追求美的东西。

——张以庆



张以庆 / 中国纪录片导演


一生追求美,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事情


广州节:听说您很少接受媒体进摄制组采访,为什么呢


张以庆:我的摄制组将近30年没有一张剧照,我觉得多余的人会分散我的精力,拍片期间我也顾不上别的,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有其他人在现场就非常不习惯。



《幼儿园》剧照

 

广州节:您在2004年广州纪录片大会上凭借《幼儿园》获得大奖,您在获奖感言中有这样的话:“我要做一个严肃的承诺,作为一个普通的纪录片导演,我会依旧坚持我的追求。”您所坚持的追求是什么?

 

张以庆我坚持的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我常跟年轻的朋友们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至少是理想主义的倾向,商业的东西不断冲击着所有的领域,包括纪录片。现在很多人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可我觉得当前还是漫长的冬天。总的来说它是一直往前走,但难免弯路重重。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理想化,挖掘非商业的、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我们经常得意于祖先给我们传下来了很多文化瑰宝,然而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又能够有什么传给后人?有什么能让后人为我们骄傲?



《幼儿园》剧照


为什么我总是在挑剔选题,因为今天有价值的东西特别少,一切都是很商业化的。所以我一直在追求的是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还有追求美的东西。一生追求美,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事情。


纪录片永远不是商业,永远不是商品


广州节: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拍纪录片?您是怎样理解纪录片的?


张以庆 我一开始进电视台是做一名记者,那个时候会觉得记者很风光,但接着我发现记者是很受控制的,谁来控制呢?是编导。你有什么思想,有什么情感,有什么审美的标准,有什么追求,只有做编导才具有完成的可能,这个太厉害了。



《幼儿园》剧照


所以我就觉得做纪录片特别好,你一切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可以装在里面,实际上我很多时候不是拍别人,老觉得是在拍自己。


比如说《英和白》,体现了人类的孤独,融合了我思想层面的东西;特别深的再如《幼儿园》,拍孩子也是反射我自己。所以我觉得拍纪录片就是这样,把思想和情感尽可能注入,这时候你是主宰。



《英和白》


我将近30年没有拍过指定的片子,没有接到过领导特意交给的任务,这在体制内不太可能,现在体制外都不可能,因为钱在控制,我不受钱、不受行政的干预,当然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


我对纪录片的理解有两方面:一是纪录片具有无可代替的文献性作用,它记录下来了就永远记录下来了,这个文献,什么也代替不了;第二是自我认识的价值保留下来了。在100年后人们拿到这个影像,从中还可看出当事人的思想进程已经达到哪个程度,这样认识的价值就保留下来了。



《英和白》


所以纪录片永远不是商业,永远不是商品。当然今天说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化是另一方面,纪录片本质的属性一定要回归到文化,它不是娱乐性的电影。电影生产商品,绝大多数是针对消费者;而纪录片不是消费,真的不是消费。



纪录片故事性太强,本身就违背真实


广州节:您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幼儿园》《舟舟的世界》《英与白》都是深度挖掘生命个体的情感世界,用画面去构建这种较为复杂的内在关系,您的叙事策略是什么样的?


张以庆现在片子选题的空间不大了,但是叙事样式是活跃的,可以有几十个、一百个样式。题材定死了,唯一能活跃的是形式。



《舟舟的世界》


有时候大家说我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恐怕也有叙事方式不一样在里面。一件事情可以用八种甚至八十种不一样的表述,这其中一定有最好的一个模式。


我觉得每部片子都能找到不同的叙事样式,结构样式做好了,目的就达到了。


要问我如何叙事,说起来很好玩,我的叙事能力不强,所有的都是碎片,就是用拼接的方式。《幼儿园》有完整的情节吗?有完整的线索吗?没有。《舟舟的世界》既没有时间维度,也没有季节维度,全是碎片的东西,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不断的碎片呈现,它没有戏剧性的事先安排。



《舟舟的世界》


纪录片可以不用故事也非常好,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偏执地找故事。如果故事性太强,叙事性太强,本身就是违背真实的。《幼儿园》看到前一分钟,都不知道后一分钟是什么样的,总有一个期待,这也是一个叙事模式。一件事情可能有一百种说法,但要找到最恰当的,最适合这个题材使用,它没有规律,这是很难讲的叙事样式。


还有一种是节奏,结构好讲,节奏很难讲。我曾跟年轻人说,你拍十个片子之后内心就有一种节奏了。在《幼儿园》还没有拍的时候,半年前我内心似乎有《茉莉花》吟唱,这是很舒缓的、怀旧的一种情绪。情绪也好讲,而节奏怎么拍呢?如果让我去定义,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节奏。特别是在记录时,我会依据音乐,哪怕这个音乐不用,但是片子中会出现音乐的节奏。



《幼儿园》


纪录片导演的思维特别疯狂,你可以将音乐、色彩、光影、节奏、结构、叙事样式等等都应用进来。


我觉得片子应该拍得丰富一些,比如《幼儿园》,里面不只是说了一个主题,还说了很多其他层面的东西。



好作品是耗费生命代价换来的


广州节:您曾经说过,好的作品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是以耗去一部分生命做代价换来的。您可以如此坚守着这种信念拍下去,您创作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张以庆:生命是有价值的,换回来的也是跟生命一样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舟舟的世界》这个题材,如果只是拍成一个弱智孩子跟音乐的故事,那就永远是猎奇。这个片子是1997年拍的,今天也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这是猎奇。我只是说一个弱智孩子跟音乐吗?不是的,是说一个人和他的生命环境。



《舟舟的世界》


人和环境是世界命题,看到舟舟,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当然,不同层面的人看到的可能都不一样。看着看着,忽然你会发现有一点羡慕舟舟,为什么?他在艺术的领域里游刃有余,他特别快乐和轻松,特别温暖和张扬,而自己在这个现实中怎么就做不到这样,怎么就那么老纠结、老扭曲?


这就是很深刻的东西。在拍之前,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思考,才想清楚。在今天这样的纷繁世界里,有一件事情让你一年不能释怀,老在感动着你,你终究会发现这件事情背后一定有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想清楚后,我就决定拍了。


我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所以我的好多东西都

是呈碎片式的。但是不同层面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力,比如说有人从舟舟身上看到哲学的一面,信守一切生命都有尊严,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成了别人世界的一部分。



《舟舟的世界》


我们是否思考过,你为什么总在现实环境中很压抑?因为你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你是否也在压抑别人,你是否也在扭曲着别人?


我相信看完《舟舟的世界》的人,再看到弱智的人的时候都会延伸出一些温情,看待人与世界会变得温柔一些。诸如这些,是我愿意耗费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的,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精神动力。



每次片子做完之后都觉得可能砸了


广州节:您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据说《幼儿园》就实地拍了14个月。是否好的纪录片都是要靠时间磨出来的?


张以庆我会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拍,也可能会用一年的时间去看材,或者好多时间是空白,什么也不干。


因为慢是一种权利。


人家说张以庆的片子也就是慢,但是我也有过两天三晚出一个片子的经历,在台湾拍的,也还可以。但是要做更精致的、更追求经典的,我会非常慢,这需要等待,需要思考和沉淀。


如果有本事能把几千分钟素材全背下来,就会很好玩,很是游刃有余了。我现在能做到背下自己的两千多分钟的素材,到了三千以上就困难了,真正能烂熟于心,要漫长的时间。这是非常折磨人的一件事情,一天就是一天的压力,两年就是两年的压力,越到后头越紧张。


每次片子做完之后都觉得可能砸了,包括《幼儿园》,我记得它在全国第一次亮相时我就逃离放映现场,我无法面对,这个又好玩又好笑,就是挺不自信,挺痛苦,那时候是强弩之末了,过了一年半载之后我就开始特别高兴地分享。




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我们的组合,这个世界上多了这么个东西。

 


一毕业就做纪录片,我不认为那有多


广州节这几年纪录片很热,很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圈子,您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张以庆纪录片特别热,这不能说是常态。


纪录片有它自己应有的位置,不应该过热,也不应该过冷,我认为它应该是没有功利色彩的。


现在不少以纪录片之名拍的片子,其实并不是纪录片。年轻人热爱拍是很好,但是做纪录片有前提条件,就是应该有尊严的,有丰富的积累。那么多人蜂拥而至,拍的更多是粗糙的、缺乏沉淀和思考的片子,这是很大的问题。


现在不少人20岁出头一毕业就做纪录片,我不认为那有多好。当年,我在工厂十年,十年积淀对后来做纪录片很重要。那时我没有一天不想离开那里,但现在回头看还得感谢那里。


做纪录片所需要的毅力,坐冷板凳,跑马拉松,这都是我的常态。




一个人愿意拿出十年积淀,所以他需要尊严。他不能把生存和创作混在一起。


我们常说先生存后创作,原来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外国人60岁左右才开始创作,今天我理解了。


你是否愿意拿生命的一半先去积淀,然后你的起点就不一样,就会很从容。要非常谨慎拍你的片子,第一个片子几乎就看到你的高度了。


另外,我个人觉得拍纪录片跟技术几乎没有关系。到今天我也不会开摄像机,我特别厌恶机械电子,录音我也不懂,我只有标准,只要结果。




成为一个导演需要漫长的培育过程,比如对审美,对音乐,对人的感受,对事件的感受,一定要有文学根基。你是否愿意拿出十年时间来读文学作品?因为文学是一切的基本,我到今天还一直不离文学。


文字:摘自《路遇——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本书在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等网站均有出售。 60 26216 60 15792 0 0 3614 0 0:00:07 0:00:04 0:00:03 3613


邂逅最美的遇见,消遣最好的时光。这里是纪录片影迷的聚集地,欢迎扫码入群~




广州图书馆8月观影信息

他们坚守着梦想和情怀,乐此不疲 | 观影


◎本文编辑|taotao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想转载,请联系微信:happytaojie

欢迎留言,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好看的片

《制造杀人犯》主人公案件逆转 | 这部片掀起对美国司法系统的大讨论

片子里那些惊掉下巴的事,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再度发生

1970-1980年代,外国人眼中充满魅力的广州

一部电影时长30天,整整30天!这导演到底咋想的?!

我们的征片

征片2.0 | 一场超越想象的创作旅行,我们陪你实现

征片|带上你的故事来,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广州节参展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片节,全球推广征集“中国故事”提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