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年50万公里,这部牛B的自然类纪录片拍摄团队没有一个外国的名字

2017-02-03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1981年开播的《动物世界》,让自然类纪录片深入国人心中,每每提起,主持人赵忠祥充满磁性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耳边。

但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自然类纪录片却寥寥无几。


看惯了国外“高大上”的自然纪录片,如今,国产纪录片也有了自己原创的大型自然类作品——《自然的力量》









我在行业十几年,我知道每走一小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看到片中藏羚羊生出来,一点点地站起来,像地震中的房子一样摇摇晃晃;看到牦牛和狼的对决,还看到星空摄影,珊瑚的水下摄影,我在想是不是请到了外援,但是我又没看到外国人的名字,都是中国人拍的。而这些画面的品质,毫不夸张地讲是世界水平。

——张同道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破壁之作”


5年时间,行程50万公里,500多天的野外拍摄期。


《自然的力量》由央视纪录频道核心创作团队完成,这支由纯爷们和女汉子组成的摄制团队,深入中国最为人迹罕至的角落,把镜头对准了壮美雄奇的山川河流和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呈现出一个前所未见的美丽中国。



从喜马拉雅的延绵雪峰,到浩瀚的南海之滨;从奇幻莫测的热带雨林,到银装素裹的长白山麓......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团队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囊括了中国四大无人区等最为人迹罕至的地区,记录了藏羚羊、雪豹、野牦牛、长臂猿、亚洲象以及中国南海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故事。



难得的是,拍摄团队里,没有一个外国人。


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地理地貌、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


因此,《自然的力量》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本土自然类纪录片的破壁之作。


摄制团队上天入海,爬冰卧雪,为捕捉到一个难得的镜头而热泪直流,也为意外失去拍摄对象而仰天长叹。



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制片人石峰担任《自然的力量》导演,他和搭档、摄影师孙昆完成了该片新疆部分的拍摄。


他们感叹,“拍完后很多人从大哥变成了大叔。”通过参与此次拍摄,他们发现,全国有这么多热爱自然的人,这么多拍摄自然的团队。他们说:“这5年不只是出了一部片子,而是有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团队,可以在中国拍出更好的自然类纪录片。


《自然的力量》摄制团队亮相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与大千世界共鸣”


《自然的力量》被列为央视纪录频道2017年开年大戏。纪录频道创立时曾提出“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自然的力量》一片的面世,达到了“中国高度、国际视野、世界品质”,体现了“与大千世界共鸣”的诉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61toog9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摄影师雨后青山说,有些拍摄一年只有一两次机会,有的画面甚至一辈子也就那一次机会可见。这些动物的行为无法安排,更不可能重来。摄制组坚持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记录。“《自然的力量》绝对不会有那种去干扰动物的行为。”只有谈起纪录片的拍摄、专业水准,业余时间拍摄的雨后青山才欠起身子,提高了音调。


不去干扰,不用诱拍,不去惊扰动物这是他们的原则,绝对不打扰。



第一集  《纵横》


从青藏高原之世界屋脊,到吐鲁番盆地之中国谷底,从热带雨林的亚洲象,到南海海底的珊瑚产卵大爆发,解释了中国自然场景之广阔。



第二集  山峙


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一座座山峰耸峙,构成了地球第三极的壮丽景观,山让中国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超过9000米的垂直落差,使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多元的景观与物种。山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70%以上,160多条山脉纵横起伏,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干,群山之中,隐藏着自然的秘密。 




第三集  《水流》


以河流为线索,以一片片湿地、湖泊为载体,从源头到海洋,从青海湖的湟鱼到渤海湾的海豹,生命因水而生。



第四集  《风起》


季风区、高原区、荒漠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养育了不同的生物。新疆西部艾比湖是中国最多风的地方之一,这里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刮着6级以上的大风,大风季节从春天开始。



第五集  《共生》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强大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摄制组记录了藏族地区、蒙古族地区、彝族地区、哈尼族地区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如何从中汲取营养。



第六集  《追寻》


《自然的力量》拍摄的幕后故事。这也是自然类纪录片的一个亮点。栏目摄制组为了记录下神奇的自然现象,深入青藏高原的无人区,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保护区,深海下潜到南海水下,利用当地的条件,一遍遍尝试,终于拍出了理想的镜头。




幕后故事


大神济济,调研团队学历最低的是博士学位


“我们的调研团队中,学历最低的是博士学位。”李文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样的话。


《自然的力量》摄制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地理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以及各地自然保护区的野保员,组成了国内能组织起来的最强调研团队,为纪录片的拍摄做了一年多的调研工作,一共调研了280多个地方,为两百多种物种撰写拍摄可行性报告,不仅包括分布、活动规律的信息,甚至详细到日出日落的信息。



调研团队中大神济济。刘夙博士本科北大化学,硕士北大历史,博士北大植物学。大家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能跨如此多的专业?刘博士淡然回答:这些专业,不都是记名字吗?



苦苦追寻,相机伪装,终于拍摄到小藏羚羊出生


等待一只野生动物,有时比请一位国际明星还难,这是自然类纪录片吸引人的所在。


高原部分的拍摄,任务就是去拍出生的小藏羚羊和藏羚羊迁徙。团队去了8个人开车到西藏,到了之后两台车就分组。王路(影片摄影指导)带了一个向导就去无人区。那一趟拍了好像有40多天,为了拍出生的小藏羚羊。



追很久很久,终于见到一只母藏羚羊刚刚把它生下来,正在生。一开始不敢接近,因为接近可能造成母藏羚羊难产,只能很远在看着。等它一生下来,王路就赶快过去了。




当时王路身边只有大机器,他跟藏族的向导说,赶快把相机拿下来,用相机做一个伪装。把机器摆好,开了机,他们就走了。因为不走的话,那只母藏羚羊不过来,小藏羚羊就可能会死掉。不能只为了团队拍摄,不顾及动物的死活,尤其小藏羚羊这种。



20多天寻找等待,小金雕的巢却被人掏了,功亏一篑


当摄制团队到真正的战场进行拍摄时,仍然有很多的变数,甚至也有捕猎者的干预,使得数月的等待功亏一篑。


摄制组在新疆地区拍摄金雕的时候,几乎翻遍了所有适合筑巢的山头,才找到金雕的巢,里面还有两只刚出生的小金雕。



20多天的寻找,每天十多个小时隐藏在掩体里拍摄、凝视,摄影师孙昆与金雕一家早已通过镜头“相熟”,然而等到他们再次回来,准备拍摄小金雕练习飞翔的画面时,却发现金雕的巢已经让人给掏了。镜头里,几个大男人守着半山腰的空巢,相对无言。


摄影师孙昆


摄影师孙昆说,拍摄纪录片最害怕的是碰见人,“一般像我们拍摄动物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我们,只有一种人出现的概率最高,就是盗猎人”。



为拍到狼群攻击野牦牛的画面,于5000米海拔高原奔跑


在青藏高原拍摄期间,当大家都在因为当天没有拍到臧棕熊而沮丧的时候,却发现远处的野牦牛群正在遭受狼群的攻击。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狼群攻击野牦牛的电视画面有些晃动,王路说,这是因为汽车不能接近动物群,为了抢拍画面,唯有几位摄影师扛着几十公斤的设备绕过山沟再爬上山去拍,等爬到拍摄地点,摄影师甚至出现短暂“失能”。在5000米海拔的地方奔跑,当地人都担心他们这么做会猝死,摄影师们也知道其中的危险,但是他们更知道,这一幕太难得。


狼群攻击野牦牛一幕,连当地的牧民都没有见过。后来原媛在书中发现,100多年前曾有摄影师在无人区见到过相同的场景。



百年之后,物是人非,但自然的力量没有变,把这样珍贵的影像呈现给观众,原媛认为,这就是他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综合央视纪录、法治周末等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China

金红棉|公众展映|市场活动|专业论坛|大师培训|业内交流

中国唯一具备交易功能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节展

投稿及媒体合作:press@gzdoc.cn

征片及参会咨询:info@gzdoc.cn

官网:www.gzdoc.cn

新浪微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