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家过年,喜悦与心疼交织的旅程——总导演张旭 手记

2017-02-12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文:《回家过年》总导演 张旭



《回家过年》总导演 张旭


这应该算是一次冒险。


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十集的纪录片,听到这件事最可能得出两个判断:要么是导演有毛病,要么是片子有毛病。前者伤及智商,后者有碍体面。


不过我自己倒是没有这么悲观,因为这个选题在心里想了很多年,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想过很多遍,之所以一直没有做,也是两个原因:


因为郑重,担心辜负了别人;


因为胆怯,害怕疼到了自己。


今年几乎是天时地利人和,也算是了了自己一个心事。


不出所料,这果然是一段喜悦与心疼交织的旅程。

 

写给故事的主人公

十集《回家过年》,十二个家庭的故事。没有一个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可是,越是这种安静平淡的寻常日子,越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轻薄。在这样一个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的时代里,充满了各种困境和艰辛,没有人可以侥幸逃脱。尤其是淹没在人群里的普通人,更是每天需要应对各种难以预见的问题,所以,在回家过年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间节点,能够同意我们贴身跟随拍摄日常生活,已经是最大的厚道和宽容。

 

在所有的纪录片类型中,最喜欢看的和最喜欢做的,都是能够感受到温度和心跳的个体生命的故事,但每每做这样的片子的时候,总是怀揣着一点心虚,总是怕自己一不小心慢待了人家的信任。


感谢这十二个家庭如此坦荡地敞开家门,让我们可以自由出入他们原本安静有序的生活;感谢他们把认认真真全心全意过着的人生,让我们有幸记录;感谢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成全我们的职业理想,更要感谢,他们悲欢离合时时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在佛山打工的蒙俊源夫妇给孩子选过年礼物时不敢买衣服,因为已经不知道孩子的尺码;快递站的小老板陈爱根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在公司的年夜饭上一边豪迈地说出“2017我们重新开始”一边忍不住落泪;已经把自己当成北京人的小姑娘胡雨钐无奈回老家读书,万般不舍还要给自己找理由说“回家就没有雾霾了,也挺好”;二胎来了,面对委屈的老大,让朱煜和马传令这对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小夫妻竟然陪着一起哭了……

 

看每一个人的回家之路,总会有某个细节扯动自己某一根敏感的神经。前一秒可能刚刚笑过,后一秒却感觉难言的酸楚;前一秒才偷偷擦掉眼角的泪水,后一秒又忍不住哈哈大笑,没有哪一种情绪是单一的,啼笑皆非,五味杂陈,但都来得真实,熟悉,无法阻挡,那么让人快乐,又那么让人心疼。

 

十个故事,十二个家庭,有幸我们相识,就不可辜负。


我们会记下每一个名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纪录片,把有名有姓的普通中国人,写进中国的当代史。


写给我的小伙伴们

顶着被多年积攒的老朋友记恨的风险,我要负责任地说,《回家过年》剧组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剧组,《回家过年》的团队,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小伙伴。


这是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剧组,剧组第一次开全体大会时,只有17个人,分别来自9个地方,有地方电视台,有社会公司,尽管都是合作多年的编导,但是把大家聚在一个屋子里,开一个节目的创作会,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第一次。大家说:我们的剧组好大啊。

《回家过年》剧组 第一次集体会议


这话说得太早了。17个人算什么?进入节目后期制作时,名为《回家过年》的微信群里一共有36位小伙伴。听清楚了,这里绝对没有打酱油的,都是实打实的创作人员。

 

10个故事,13个家庭, 5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14个省份,2个月零20天的制作周期,所有这些数字如果只能归为一句话,那只能是压力山大。

 

所幸,我赶上了一个喜欢干活的剧组。


个人认为,辛苦从来不该是值得炫耀的东西,如果事情是自己喜欢的话,说辛苦是便宜卖乖;如果因为不喜欢的事情而辛苦,说出来便是丢人了。我知道自己的想法肯定会遭到很多人拍砖,但好奇怪,这个剧组居然是由一群有这样想法的人组成。白天,微信群里无比安静;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后,变得热闹异常,互通信息,交流感受,处理工作,通常要闹到凌晨。但没有一个人提到辛苦,只有调侃和互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欢乐。这样的情况在最抓狂的后期阶段,也一直延续。

《回家过年》剧组 第一次审片

再细看,原来这还是一个让我尊重的剧组。


一直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拍摄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对别人生活的惊扰。所以在最初策划《回家过年》的时候,剧组就确定了“四不”原则:不假造喜庆,不粉饰太平,不利用情感,不贩卖苦难。我们要求要用最不易察觉的纪实方式记录下最具质感的生活。对于一个短平快的节目来说,放弃设计和摆拍,是要多付出几倍的劳动。难得的是,对于这个理念,剧组达成了高度共识,这是因为他们对记录对象非常尊重。源于此,这个剧组不仅是一个让我喜欢的剧组,更是一个让我尊重的剧组。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快乐的剧组。


这是一个布满了60后、70后、80后、90后的剧组,奇怪的是,各种梗都可以在剧组畅通无阻。各种“为老不尊”、“没大没小”在剧组均视为正当防卫,各种好玩互相感染。以致于这个节目还没有结束,已经有人开始酝酿下一个项目。

 

至于都有哪些快乐,如果你跟我好,我给你看图。


写给我自己

原以为因为《回家过年》就不能回家过年了,没想到剧组的小伙伴很给力,也要感谢网络时代的便捷,可以让我带着电脑回家,一边工作一边过年。


不过,每天埋在电脑里几乎没和我妈说上几句话,猛然抬头看见老太太可怜巴巴地坐在书桌边的小床上看着我,突然很不好意思。不愧是当了一辈子老师,我妈立马看出了我的惭愧,安慰道:“只要你在家,能让我看见,你干啥都行。”

对我妈来说,能在过年时看见我,就是我回家的全部意义。


小时候,我等大人回家,现在,老人等我回家,将来,该是我等孩子回家吧?

 

14年前,我开始加入每年都要上演的“回家过年”的年终大戏。


经历过很多次春运。


每次拥挤在人群里,都会想,一定要做一个关于回家过年的片子。大多数人的脸上看不出悲喜,但掩饰不住急切,大多数人的行李都沉重得几乎拖不动,但手上还常常拎着各种零散包裹。火车站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情绪的地方,这导致我特别想知道他们都是谁,他们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开门一瞬间喜悦的欢呼,总是很快被告别时的心疼推到遥远的地方,开始是因为放在老家的孩子,现在是因为留在家乡的父母。


这几年,慢慢发现爸妈变老了,尤其是妈,张罗年夜饭的劲头大不如从前,送我离开时的眼神也变得越来越缠绵,还有像一个强装懂事的孩子一样极力掩饰却明显掩饰不住的委屈。


孩子变成了大人,父母却变成了孩子。


我依然是他们当中最有力量的那个人。能回家过年的那一个,应该就是家里最强大的那个人。


相关文章

回家的路有多远,别问我,问摩托


你等的那个人不一定会出现,但你等的快递一定会来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China

金红棉|公众展映|市场活动|专业论坛|大师培训|业内交流

中国唯一具备交易功能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节展

投稿及媒体合作:微信happytaojie

征片及参会咨询:info@gzdoc.cn

官网:www.gzdoc.cn

新浪微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