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征旅居德国九年选择回国创作:中国可拍的题材太多了
共享人类影像记忆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即将于12月10日-13日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第五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推优分享会将于节展亮相,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参与报名!
采访金行征导演之前有很多的好奇:他为什么会放弃待遇优渥的大学教职,前往德国重新参加高考并学习电影艺术?
他又为什么会将镜头对准发展缓慢的农村地区,拍摄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纪录片......怀着这样的好奇和期待,我们见到了刚结束第五届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复评工作的金行征导演。
在一个安静雅致的咖啡室里,我们和金行征一同坐下来进行访谈。这位或许带有仙风道骨气质的导演表现得自然又平静,使原本激动的心情化成了一股平静,他就是有这样的一种魅力。
为了省去我们音频后期的麻烦,他主动提议将麦克风夹在他的水瓶盖上,放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这样的细致,也让人感受到他严谨的专业素养。
于是我们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进入到采访环节。
GZDOC专访金行征
“
如果连观赏性都不是很强,很难称得上是一部好的影片
“创意”、“审美”、“接触”是金行征在评完作品之后的感想。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讲究创意,构思和意义,否则就容易缺失很多内容,影片所传递的信息点则会被削弱。
走出去接触多面的事物,多样的人、多变的世界,是金行征的影片灵感,他认为也是大学生应该秉持的态度。
GZDOC:您在今天上午已经评选了一些作品,这么多的作品当中,有哪些作品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呢?
金行征: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是蛮多的,比如刚刚大家都在讨论的,一部英国学生有关猪的作品。他把猪的所有特性、性质,包括猪的心情都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来了,各方面都做得比较不错。
这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印象比较好的片子,比如有一部讲述了一个钢铁工人下岗之后在建筑工地里面收集了一些钢筋,然后摆放地非常整齐的纪录片。影片中所要呈现的就是他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讲究的。
还有一个是拍摄北京胡同的三个艺术家的故事。这三个艺术家分别来自老中青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油画、素描的方式去表达,旨在展现这个北京胡同的故事。这种表达形式是非常有创意的。
因为现在更多的大学生作品中,有创意的非常少。我说的创意是指一种新意,独特的想法。
大部分都是拿着摄像机直接去拍,没有多大的构思,只是先记录再做剪辑。这样的话呢,我觉得影片中就会缺失很多内容的,它的信息量就会相对少。
因为一部电影它是有它的内容和观赏性在其中,可是如果连观赏性都不是很强,则很难称得上是一部好的影片。
GZDOC:您觉得现在大学生拍摄纪录片的理念和视角,跟专业的导演相比有什么不同?
金行征:第一,比如说像你们学生在大学城里面学习,然后跟外面的接触也比较少,能长时间拍摄都在寒假暑假,平时能选的范围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校园内。与外界接触的也比较少。
好在这个活动是面向全国甚至其他国家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征集的范围比较广,所以题材涉及的也比较多。
许多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受电视纪录片或者一些专题片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拍出来的很多都是带有一点宣传片、专题片的感觉,这与大学生的起步阶段有关。
专业导演关注的面与题材会更加广阔,对社会的理解也更有深度。
金行征作品:《罗长姐》
GZDOC:您觉得这一届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如何?
金行征: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来,我总体上感觉还好。应该从大学生里面来说,还是不错的了。
“
用纪录片体察人的心灵
纪录片的的趣味就在于它(纪录片)不是完全构思好的,也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象的,它就是一种类似叙事的镜头伸进我们的生活、洞察人性。
因为生活总是在无常的变化之中,
通过描述人的生活现状来体察人的心灵是纪录片的灵魂。
《罗长姐》剧照
GZDOC:您认为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有什么区别?您是如何理解纪录片的?
金行征:像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视频,其实都是属于纪录片的范畴。
电影,它也是一种记录,就是把你想要的一个画面或剧本,制成一个影片。
而纪录片呢,是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些较为现实的社会现状。但纪录片跟电影还是不一样,因为纪录片会发生一些未知的情况下,很多东西都可能是意外发生的。
纪录片的趣味就在于它不是完全构思好的,也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象的。因为生活总是在无常的变化之中。
人们都说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我觉得它就是要带有一点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批判性,这些都是应当存在于纪录片之中的。最主要的是,纪录片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作品,它有让人反思和思考的价值。
GZDOC:您曾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怎么会产生放弃国内安稳的生活,选择去德国进修的想法呢?您认为德国的电影教育方式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吗?
金行征:我看过一本关于张艺谋的书,我觉得他无论是从弹棉花的工人变成电影导演的人生经历,还是拍摄电影的艺术手法都让我深深着迷。
走过千山万水,我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忘怀年少的梦想时,我就不想再耽搁了,就想着去做吧。我那时候我就想,无论怎样都不能松懈,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德国的教育资源跟我们中国的不大一样。我们柏林艺术大学电影专业招的学生非常的少,一个学院可能就100多个人。毕业也很难,必须达到一定标准。
德国的教学是这样的,比如拍纪录片不是随意去拍一些东西,我们会把纪录片当做一个课题来做,我们会共同去探讨内容,在拍摄之前就有很多的臆想,这些臆想涉及到很多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可能在拍的时候可能会注意这些问题。
但这次评选中看到很多纪录片,他们就只是拿摄像机去拍,缺乏一种事前筹备和计划。
在德国上课时会有很多讨论,比如我们要去拍老年的临终关怀这一种题材,这种片很多人直接拿着相机去敬老院拍,很少去思考与探讨所涉及到的背后的故事。
拍纪录片的前期调研是很重要的,你要学会站在那个被拍摄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现在的中国发展迅速,对于纪录片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有很多可拍的题材。
发展变化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来源。
金行征作品:《离开》
GZDOC:您认为现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况如何?
金行征:中国现在纪录片发展的状况是好的。我在德国留学回来后,发现可拍的题材太多了。
在发展中的中国有很多东西可以尝试去拍,而在德国拍摄的范围就很窄,所以在德国拍摄的题材就有可能大部分偏向于展现内心世界。
整体来说,现在纪录片上映的是非常多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GZDOC:您对本次的纪录片节有什么期待和建议呢?
金行征: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纪录片。在这方面可以建议组委会在宣传渠道上更加多元化,更加有特点。
因为纪录片这个观众群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比较偏向于商业的影片。所以我希望通过纪录片,让更多的人去知道社会的各个角落所发生的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纪录片,让纪录片更加普及化。
金行征导演接受GZDOC专访
也许在金行征的心目中,纪录片带给他的不仅仅只是一部影片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探索世界,体察人性的方式,而且依然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用最自然舒服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的一切。
-END-
2018GZDOC
精彩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