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都去追Vlog了,而你还在追明星!
近期以来,Vlog的出现深受喜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小潮流。
从欧阳娜娜、李易峰、陈伟霆、吴磊等众多明星纷纷拍Vlog开始,国内的Vlog可谓大火了一把。
可深受众明星追捧的Vlog,到底是个啥呀?
△网络上不同类型的Vlog
啥是Vlog?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 是一种视频形式, 指的是一种集文字、图像和音频于一体, 剪辑美化后, 能表达人格化和展示创作者日常生活的视频日记。
2018年9月,微博发出Vlog正式召集令:成为微博认证的Vlogger,可享受微博扶持。与此同时,今日头条和明星合作,联合推出首个“明星Vlog”计划。12月,B站开展了“30天Vlog挑战”活动。几乎同时,腾讯旗下的Yoo视频,试图通过创作补贴引导Vlogger入驻创作。
啥又是“第一人称纪录片”?
仔细观察Vlog的这些特点,会发现它和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特点不谋而合。第一人称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类别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暴力的巨大压力下,寻找自我成为了纪录片的主题之一,拍摄内容逐渐转向表达人的内心与自我。
第一人称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叙事过程中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之中,是一种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奠基人罗斯·麦克埃维着迷于美国纪实电影热潮时期的作品,认为这些电影里的摄像机捕捉到的生活是复杂的,它既混乱痛苦,也有趣迷人。他的第一人称纪录片作品《后院》讲述了他的家庭和一对为他们家服务的黑人夫妇的故事,这些关于家庭、关于未来、关于种族、关于死亡的思索被影像记录下来,成为了第一人称纪录片的经典之一。
△罗斯·麦克埃维纪录片《Time Indefinite》
在我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数量占比较小,从吴文光的《治疗》(1999)开端,陆续出现了《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巫山之春》《失散》《父亲》《乡愁》等一系列第一人称纪录片,再到近两年的《最后的棒棒》《寻找手艺》等等。作为一种拥有特殊视角和叙述方式的纪录片类型,第一人称纪录片有其独特的风格。
意识流的框架
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将主观思想和情感诉求融入在影像与叙述之中,再通过将影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将内心独白、旁白、自由联想等手法交错使用,形成了蕴涵着创作者价值观念的一个思维展示。
例如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采用了日记的形式,将何苦导演的所见所闻用第一人称方式的叙述,记录了时代下“重庆棒棒”这个群体的生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故事。
生活化的叙事
生活化的叙事指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回归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摈弃视觉奇观,转而对人进行深度自我反省和关照。这些对人的深度思考来源于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亲身经历、看待生活的平民化的视角以及同理心中。
《最后的棒棒》中,何苦导演将自己作为山城棒棒的一员,与他们同吃同住,将自己放在棒棒的视角上看待生活和社会,这种将“他者视角”转变为“主体视角”的平民化视角方式,减少了信息传播的间离感。
个性化视听语言
创意且独到的思维理念是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者实现交互性的开端,第一人称纪录片饱含着创作者们的生命体验、价值观念,这些集中体现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上:创作者基于个人立场和感受来阐述事件的过程,这其中也可能掺杂创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判断。
在这些第一人称纪录片中,创作者配以生活化、口语化、碎片化甚至带有一些主观性的讲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他们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生产内容平台的出现打开了第一人称纪录片发展的新思路。人们开始利用起手中便捷的智能手机、微单等器材,拍摄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展示生活态度,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运用各式各样的转场、字幕进行包装,在新媒体环境中形成了适合迅速观看与传播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新形式。
编辑:袁梦
【转载声明】文章转自【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你可能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