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3岁的纳达尔和37岁的费德勒又进八强,这是什么“老怪物”?

GZDOC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3-03-31


【金红棉纪实研究室】出品

非虚构影像写作 10

本文共3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8年前的今天,2011年的6月4日,中国球员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夺冠,在长期被欧洲球员垄断的法网,成为了第一位赢得大满贯冠军的亚洲人。

 

2011年李娜在法网夺冠


在李娜登顶一天后进行的男子决赛中,一对老对手在菲利普-夏蒂埃球场相遇。

 

费德勒、纳达尔,如果你对网球有了解,应该对这两个名字不陌生。在网球数百年的历史上,也许很难再找到这样风格完全迥异的对手。


如今33岁和37岁的他们,依然征战在赛场之上。2019年的今天,他们将再一次携手冲击法网四强。


无论是否网球迷,你都不应错过他们的故事。正如纳达尔所言:即使不是粉丝,你也应该有赏识卓越的眼光。而费纳在各方面都是称得上卓越。

 


这是一对传奇对手之间,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互相牵制、互相成就的故事。这是费德勒、纳达尔和史上最伟大的网球比赛的故事。

 


费德勒:焦躁中蜕变出优雅

 

1981年,罗杰·费德勒出生在瑞士边境城市巴塞尔,14岁进入瑞士国家网球中心训练,16岁结束学校生涯,专攻网球。毫无疑问,费德勒是个少见的网球天才。仅仅全职训练一年后,费德勒就成为了青少年世界第一,并在当年的温网拿下了青少年组单打和双打冠军。

 

费德勒获得1995年温网青少年组冠军


难能可贵的是,但费德勒的打法在当今网坛是罕见的复古。他仍然坚持使用更冒险但也更灵活的单手反拍,抓住一切机会进攻。在一众身高体壮的球员中,他的打法显得分外轻盈和迅捷,层出不穷的创新战术也令他的比赛极富观赏性。

 

印度作家阿卡什·卡普尔在《纽约客》刊文评价:费德勒的球风让人想起旧时的网球,那种洋溢着极度优雅和行云流水的气质。而华莱士更高度评价:在底线强力球员辈出的年代,费德勒就像在金属乐队的演唱会上,哼出了莫扎特的音乐。


 

看着今天的优雅形象,大概很难想象,费德勒的青少年时期直至职业生涯早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他也很清楚自己过人的天赋。因此他对自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一名天才和一名伟大的球员之间,说是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也毫不夸张。

 

尚未成熟的身体和战术却拖住了他的后腿。达不到自己预期的他,空有一腔热血和抱负却无处发泄,于是在场上砸拍、吵架、消极比赛便成为了家常便饭。那时,在瑞士提起“费德勒”这个名字,人们只有厌恶和蔑视。

 


年轻时的费德勒曾因消极比赛被罚奖金


但他无疑是幸运的。费德勒的父母、教练甚至体能师、朋友,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包容和睿智的力量。透过费德勒反复的恶行和暴躁的脾气,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内心有很多想法而不懂得如何表达的年轻人、一个有无穷潜力却被细枝末节束缚住的伟大球员。

 

在迷茫的时候,费德勒身边伸来了很多援手。于是他的身体日渐强壮、打法逐渐成熟、心智也愈发坚定。当三者终于连成一条线。他蜕变成一位可怕的杀手。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放眼整个网坛居然都找不到一个真正可以称为“对手”的人。

 

网球名宿桑普拉斯的评价


日臻完美的费德勒被外界认为“几乎没有缺点”、“无法被击败”。2006年,费德勒打出了可怕的92胜5负,胜率已经高达95%。人们不禁思考,如果真的有网球之神,Ta是不是过分地偏爱费德勒?

 

显然,网球之神(如果真的有的话)也像我们普通群众一样热衷吃瓜看戏。就在费德勒离登顶只差一步的时候,纳达尔出现了。

  


纳达尔:每一分都是最后一分

 

与费德勒一样,出生于西班牙纳达尔也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从年龄上来说,纳达尔也许比费德勒更值得“天才”这个称号。2001年,年仅14岁的纳达尔已经开始征战成人组的赛事,2005年,19岁的纳达尔世界排名已经来到第二位。

 

纳达尔年纪很小就开始征战网坛


如果说费德勒的风格是复古的优雅写意,那么纳达尔的风格则是将现代底线型运用到极致的体现:一种摧枯拉朽的暴力美学。他的移动风驰电掣、正手标志性的“纳式上旋”令对手闻风丧胆,他的确不常使用截击、切削等技术,因为他的强壮体魄足以支撑他在底线长时间拉锯。只要在底线一拍一拍的对抽,没有人可以战胜纳达尔。

 

更可怕的是,从幼时刚刚拿起网球拍开始,纳达尔就始终信奉同一个信念:要将每一分都当作最后一分来打。

 

与温和内敛的瑞士人不同,纳达尔家族相信,在成为冠军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他必须有坚毅的品格,才能克服困难。在这样的信念之下,纳达尔成长为网坛意志力最强的球员之一。韧性十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对手:相克相生


人们常说纳达尔“生来就是为了打败费德勒的”。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费纳近乎“相克”般的不同,就像一根磁铁的两极,在性格、外貌、打法上都处于最为迥异的两端。更重要的是,在费德勒无敌到寂寞的统治力之下,只有纳达尔一人,真正点到了他的死穴。

 

不要忘记,“几乎完美”的费德勒也只是“几乎”而已。费德勒的正手、发球、脚法和预判已经登峰造极。但唯独他的单反,威力不足。

 

费德勒的单手反拍


本来,这小小的弱点也不算是弱点。因为大部分球员的反手都弱于正手。但当纳达尔出现,这一小小的弱点从此成为了费德勒致命的缺陷,堪称其战术体系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什么这个弱点在纳达尔面前才暴露?因为纳达尔的核心战术“纳式上旋”会让球落地后高高弹起,而一旦球高于肩膀的位置,单手反拍接球就会变得极不稳定。这是单反的天然缺陷。而纳达尔不仅是一个双反,还恰好是一个左撇子双反。也就是说,纳达尔的最有力的正手恰好打向了费德勒最弱的反手。

 


“纳式上旋”是所有单反球员的噩梦


于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当中,人们越来越频繁地看见,纳达尔不断地尝试挑战费德勒的宝座。费德勒的正手、发球仍然出色,仍然是他致胜的法宝,而一旦纳达尔抓住机会,把球打向反手,费德勒则往往无力招架。

 

费德勒独霸网坛的局面被改变,费纳两相争霸成为网坛的主旋律。无论是费纳,还是球迷,心里大约都清楚,一场决定王位的比赛,迟早会到来。

 


温布尔顿:见证伟大

 

这样的比赛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

 

如果网球史上需要发生一场“史上最伟大的比赛”,不管对阵双方是谁,它一定是发生在温布尔顿的球场上。温布尔顿是现代网球的起源,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是四大满贯中历史最悠久的比。能在温布尔顿的草地上捧杯,是作为球员一生最荣耀的时刻。不消说,这里是最适合传奇诞生的地方。

 

而08年的温网决赛也不负众望地承担起见证伟大的重任。

 

2008年温网男子单打决赛


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就几乎已经预定了“年度最佳比赛”的席位。毕竟精彩比赛所需要的全部要素,都已经齐集与此:最典雅的全英俱乐部、最重要的决赛场、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之争、右手单反对阵左手双反、草地之王面对红土之王、优雅冷静的王子和张扬勇猛的侠盗……

 

但这还不够,温网和两位球员都不满足于“年度最佳”的头衔,他们似乎下定决心要让这场比赛足够戏剧化、足够有张力、足够让人们在此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间仍然对它念念不忘。他们决定要在网球史上画下最炫丽的一笔

 

即使不认识两人,也能从外表轻易地判断出风格


比赛的结果应该并不意外:如所有人期待中的五盘大战,纳达尔终于在草地上击败五届温网冠军费德勒,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但比赛的过程则远比比分板上的数字要精彩得多。比赛两次被雨水意外打断,费纳二人的状态来回的变化。有纳达尔赛点在手、胜利近在咫尺却忽然哑火,也有费德勒内心急躁冷静全无却因意外的雨水暂停而得以调整。

 

攻防的来回变换,底线和网前的相互斗法,双方精心布局、步步为营,每一分都值得全场观众振臂高呼。两人联手奉上了一场远超当下网球水平的精彩比赛。

 

最终,双方足足缠斗4小时48分钟,决胜盘一直打到天黑才最终分出胜负。在被称为“费德勒的后花园”的温布尔顿,纳达尔终于成为新的王者。

 


纳达尔胜利一刻 


伟大的对手相互牵制,同时也相互成就。他们迥然不同的打法当中,蕴含着一颗相同的进取之心。正如体能师帕格尼尼所说:纳达尔是追求艺术的斗士,而费德勒是坚持战斗的艺术家

 

从2004年首次交手以来,费纳在不同的赛事、不同的地点已经贡献了38次精彩的交手,而这个记录还未终结。直到今天,33岁的纳达尔和38岁的费德勒仍然高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在十五年中,各自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痛苦的失利。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因对方而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准,因对方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爱情、友谊、亲情的价值被人们反复赞颂,但竞争、对抗、对手的重要性却经常被忽视。看完费纳的故事,或许我们该为“对手”正名:


Long Live Rivalry,对手万岁!



本文根据影片《天才之击》所写

内容或有些许改变

编辑:淑仪


或许你还感兴趣:

你们看到的“发光不明飞行物”,其实30年前就已经现身过

时光无情,却放过了童心 | 10部儿童节必看的纪录片

《尺八·一声一世》今日上映,那些年的口碑纪录片是怎么进院线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