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言堂|北大俞虹:躁动的时代需要纪录片本质的回归——时间

2015-12-25 俞虹  张雅欣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然目前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非常的快餐式,非常的浮躁,但实际上纪录片人一直在用时间流淌这样过程记录的方式,在抵御着这一切。今年奥斯卡奖的影片《少年时代》花了12年叙述一部剧情片,所有的主人公都是12年随着时间的历程逐渐成长起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当我们叙事片强调好莱坞三段论叙述方法的时候,可能纪录片本质的方式被我们忽略掉了,我们不是反对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当好莱坞为我们所学习、借鉴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能不能期待所有纪录片的方式?换句话说:时间的记录方式,会不会逆袭剧情片的方式?



在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论坛:“时间叙事的力量”上,主持人张雅欣教授以上面那段话掀开了研讨的话题。台上有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韩国KBS电视台制作人朴晋范、新西兰女性导演米利亚姆·史密斯等嘉宾各自分享了他们的见解。(见前期推送:他们花整整一年拍摄西藏的一条公路,或者新西兰的一个修女


其中,一名知性的女士以她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语言逻辑给我们做了一个理论性的归纳。她是俞虹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她在台上娓娓道来,在纪录片观察过程中,包括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她如何看待纪录片、时间、叙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GZDOC 2015论坛精华



|如何看待纪录片、时间、叙事之间的关系|



演讲者:俞虹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视听传播艺术与媒介影响研究。



其实我很想从这个题目来说起,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在陈述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还是要表达的是感谢广州纪录片节组委会和张雅欣教授的邀请,因为我真的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现在参加各种论坛很多题目是大而化之的,是空的。这个题目是很有针对性的,很有价值的,所以我就想从这两个角度来对这个题本身的认识,同时提出对时间叙事的认识。


1
价值性:时间的长度决定了真实的基础


首先我为什么说这个选题是特别有价值的,“时间叙事的力量”,时间本身与我们人类是有着非常非常紧密关联的这么一个概念,可以说人类生命的存在或者是你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全部和时间关联着,如果没有时间,你可能就没有存在了,如果没有时间你就无从谈起意义何在了。


我们谈文化,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积淀过程中,一定的大浪淘沙和不断的建构,最后完成了意义生产的过程。本身过程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如果没有时间这些过程,这些文化的生成,全是空的。当然人类和时间这么紧密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无论各种学科,科学、人文、社会学科或者各种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纪录片就是一个很独特的以时间为它最本质的一个特征来进行一个艺术呈现的过程。


这种艺术呈现恰恰是因为时间的长度,决定了它真实的基础。恰恰是因为时间长度的记录,完成了它对意义深刻的呈现,也恰恰是因为有这个时间的长度做支撑,才可能它对我们纪录片用影像告知未来的完成,如果没有这样基本时间的概念,或者是纪录片我们说长镜头是它的特点,我们解释长镜头的时候,是要时间长度,是要一定的过程,没有一年的经历我们无从谈四季的春暖花开,四季的变化,没有过程我们无从认识这个人物,这个事件,你所记录对象的变化。时间的叙事是表现纪录片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观念。


这个论题价值意义的本身,在今天非常躁动的时代来提出对纪录片本质的回归或者一种反思,或者是一种深刻的认识,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




背景注解:

剧情片《少年时代》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72届美国金球奖、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等获得多项大奖,其历时12年的拍摄时长和近似纪录片的独特表现方式曾引起热议。

(见前期推送:《少年时代》的成功:纪录片与电影一步之遥


在《少年时代》中,小演员从6岁时一直演到18岁;

而他扮演的梅森,在片中也是从6岁成长到18岁


2
针对性:纪录片的叙事不同于好莱坞的叙事


第二层,我认为这个话题的提出是非常有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是对当下有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刚才我说了,所有的,我们针对到记录而言,不要说人类所有时间表达的多样性,就是从纪录片而言,我们虽然说是时间、叙事是它基本的方式,但是我们不否认它是有多种的呈现方法。多种呈现方法不意味着是对时间叙事的否定或者是淘汰,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非常警惕的,就是以所谓的创新、所谓的多样化去泯灭它,弱化它最本质的特征。


现在什么都在讲故事,新闻讲故事,别说电视剧肯定得讲故事了。新闻讲故事,真人秀讲故事,什么节目都是要讲故事,就是一个访谈也要讲故事,纪录片当然也是讲故事。纪录片怎么讲故事,主持人讲了好莱坞也讲故事,好莱坞的纪录片、电影讲故事,电影的讲故事和纪录片的讲故事一样吗?同在哪里?异在哪里?好莱坞作为电影意识形式故事的产生,它是一个艺术创作的概念,而纪录片故事的产生是在时间的推演当中让它自然呈现一种故事的实现。


这就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许多故事为了故事忘记了时间的概念,是为了故事而求得所有的一种画面表现,或者是故事呈现,这个就是让我们非常要警惕的。时间叙事所呈现的故事,在纪录片的表达中和好莱坞的故事叙事不是一个概念。都在讲故事,故事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叙事学是依托在剧本、戏剧,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纪录片的故事呈现可以借鉴甚至可以从叙事学寻找理论依据,前提是以事实的时间推演为线索、依据、呈现的前提。



背景注解:

《北方的纳努克》是有“纪录片之父”之称的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于1922年1月出品。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虽然对本片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片的争论,但毫无疑问本片仍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我们纪录片在讲第一个《北方的纳努克》,今天有一些纪录片是为了表现而表现,它的情景再现几乎让我们感觉在看电视剧,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片子全都需要情景再现来完成的时候,你是否需要用纪录片的形式做这样一个选题呢?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质疑呢?一个选题由纪录片来进行创作、呈现的时候,它一定和纪录片的这个形式,有紧密的关联度。纪录片的形式能最好地、最大化、最有价值地去呈现的这个命题才是你值得(以纪录片的形式)做这样一个选题,否则你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


我觉得当我们今天来重讲纪录片叙事力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看到我们的现实当中,在快餐化的文化当中,在一种所谓的看似很有理由的一些概念的冲击当中,我们是否走的太远,忘记了它的本质和初心。


(*本文根据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论坛现场速记整理编排)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China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China

金红棉推优|公众展映|市场活动|专业论坛|大师培训|业内交流

国际纪录片文化传播者

投稿及媒体合作:press@gzdoc.cn

征片及参会咨询:info@gzdoc.cn

官网:www.gzdoc.cn

新浪微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