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纪录片人少一些落寞的背影,多一些闪亮的英雄?

2016-03-30 张剑锋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张剑锋凤凰视频总编辑


本文根据凤凰视频总编辑张剑锋在【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纪录片产业延伸发展论坛】的主题讲演稿“纪录片产业延伸的可能性”摘编。
纪录片同行的心声:
◎时间紧、任务重、精品少;◎找钱难、播出难、盈利难;◎拿着阿凡提的钱,非做出阿凡达的范儿。
这么难他们为何还要坚持?
理想和情怀!(可惜不能当饭吃)
为什么纪录片的春天还有很远??
宣传功能承载过多,真正有文化影响及产业价值的量非常不足;现象级的精品偏少,具有本土特色的纪录片强IP始终缺乏;
行业中“轻传播、欠经营、缺生态”的问题依然严重;
新媒体领域的探索和拓展远远不够;
市场营销和交易机制亟待完善。
那纪录片还有救吗?
办法有很多——◎回归创作的源头、传播的规律、经营的目标;
◎把单纯的艺术作品,变成产品或商品;
◎在“互联网+”语境下,更加注重全媒体、互动化的传播,探索纪录片产业延伸的各种可能性。
能再具体点儿吗?
能!!待我慢慢来摆事实讲道理↓↓↓
破局之道纪录片有更多可能
01
借势全媒体
助全媒体优势,在纪录片创作、开拍、播出各个阶段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以推广,形成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联动传播的强大合力,从而让纪录片的传播插上翅膀,改变过去相对静态的被动局面,为商业化的结果搭建桥梁、放大价值,形成可评估、可跟踪、可量化的传播及售卖模型。
      无论是合资、合拍、定制以及和互联网的绑定招商,还有互联网的商业定制,主题化、系列化的操作,都有很多的可能和手段,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纪录片所用。只有真正做到了创作、传播和经营三位一体,才能打造纪录片的生态圈层,推动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
02
拥抱城市化
肃连续做的两部纪录片《河西走廊》和《金城兰州》,是超越地域的城市影像史,并且都选择了和凤凰视频作为独家网络播出平台,尤其《金城兰州》更是网络先于电视播出,开创了网络首播、电视接力、多轮推广的梯次传播模式,这两部作品最后的网络播出数据分别高达4153万和807万,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这些成功的作品,在城市历史变迁中寻找“文化入口”、打开了城市记忆的情感闸门,建构出了人文纪录片的城市美学,并将其和城市品牌、旅游文化紧密相融,“新地域纪录片”概念呼之欲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纪录片作品会选择解剖中国式城市的样本,通过描摹城市群像,讲述中国式的城市故事,使之成为可承接、可复制、可延展的品牌模式。
03
开拓微记录
多年轻受众在PC、移动端观看轻松、短小的微纪录,参与拍摄纪录微视频,这其实也体现出娱乐化时代的受众心理拐点——渴望真实。
        因此我们打造的微记录栏目《甲乙丙丁》坚持了5年,旨在纪录凡人命运,感受人性温暖,去年被中国视协评为十佳纪录片栏目。在商业化方面,也进展顺利,如与中移动合作的《新的生活梦想者》项目、以及与东风日产合作的《寻找未知的自己》项目都是采用了系列微记录片的形式,还有优酷做的《侣行》等,也在微记录商业化方面做了很多拓展。
        在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出现更容易发挥影像资料的长尾效应,毕竟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播出之后就入库了,而现在微纪录可以延续网民在新媒体上的探讨、跟进等后续行为,这是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的新变化。
04
众筹聚人气
年有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和《我的诗篇》采用了众筹模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和关注。其中《喜马拉雅天梯》通过院线上映票房突破千万大关,虽然和电影大片相比仍微不足道,但总是进入院线的努力不会止步。《我的诗篇》上映时更直接采用“众包”的方式,获得30多个城市,上百场的放映。
        纪录片为什么要众筹?众筹最重要的意义不仅获得资本的关注,还有打开自己,从一个项目众筹开始,我们可以在片子没拍之前一些小视频可以积累人气,寻找并吸引与自己的纪录片相关的行业人员、网友、粉丝。而新媒体是承载众筹最合适的载体。在现在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的情况下,“众筹”是的更多人与纪录片产生关联、更多次的被放大和传播,也更加精准定位自己的受众人群。
05
更多的可能
媒体传播模型。拓展立体渠道,进行多维度运营,PC、移动、电视、影院、社交平台,分阶段,精准覆盖;在制作阶段,需要考量各个端口和各个场景下所观看纪录片在内容上的差异,在投放阶段才可能实现精准覆盖。
生产品与周边开发。纪录片具有文化产品的产品属性,欧洲电影的大部分资金来源并非是票房,六成来自影片周边。只要我们善于从新媒体视角下经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否可以与故宫文物展览结合起来,打造文化节展品牌,《跟着贝尔去冒险》是否可以开发成周边或者手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术改变现状。 4K超清时代的到来以及VR技术的应用,很可能改变纪录片产品形态,从而带来更多的商机。这些最新的技术,需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从业人员去关注、去尝试、去实现。
动微记录商业模型。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有可能会向两极发展,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一方面,大电影将是中国纪录片的下一个方向,未来几年,中国的电影院将会为纪录片打开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微纪录片会越来越小,因为产业模式、播出方式有着多元化需求。微纪录片是为新媒体视角下的纪录片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用户和市场都需要大量的精短影像,反映瞬间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未来人人都可以是历史的记录者。
际市场要打开。纪录片国际化,不仅需要主动与国际纪录片平台对接,借助国外境外的运作机制,通过自身努力推广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已经被提了两三年,这背后是说纪录片在制作和发行要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通过国际化的表达(制作团队的国际化、传播途径的国际化),来收获除中国13亿以外的57亿国际观众的芳心,知易行难,任重道远。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China

金红棉奖|公众展映|市场活动|专业论坛|大师培训|业内交流

国际纪录片文化传播者

投稿及媒体合作:press@gzdoc.cn

征片及参会咨询:info@gzdoc.cn

官网:www.gzdoc.cn

新浪微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