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详解 GDP(1):GDP 有三种计算方法,你都知道么?

斜阳君 细伢子打乱港 2019-10-27

关于宏观经济,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 GDP 了,在新闻里,它几乎就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对许多人来说,GDP 又像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它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又是如何计算得出,可能我们也不甚清楚。这篇文章就试图简要介绍一下 GDP 和它的计算方法。


中美印三国 GDP 的增长


1

GDP 的定义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捕捉到两点:1、它衡量的范围仅限于国内;2、它和生产大有关系。


再来看我国统计局给的定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这个定义非常精确,其中每个词都关系着具体的计算规则,我们一一来看。


市场价格:GDP 最终的值是一个用货币单位来计算的价格,用来衡量所有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这里将经济生产的主体做了两个限定:地理限定(国内,地区之内)和时间限定(不能是临时的经济活动)。显然 GDP 也包括外国人或外地人贡献的生产成果。


一定时期:GDP 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量,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量。所以通常我们会说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 GDP 是多少,就像我们统计一个企业的利润一样,需要给定一个时间段。换句话说,GDP 是一个流量指标,而不是存量指标。


生产活动:GDP 计算的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像二手交易这种纯资产转移,并不会计入到 GDP 中。


最终成果:GDP 计算的是最终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不包括生产过程里中间品的价格,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 GDP 大概有个印象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大家一通生产、买卖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多少新的价值,看起来确实可以体现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下面就来看看具体怎么计算。


1

GDP 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来简化一下经济活动,下面是曼昆《经济学原理》里面描述简单经济活动循环的一张图:



循环流量图(曼昆《经济学原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假设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都由家庭购买;而企业的所有工资、租金和利润又都给了家庭(劳动者、房东、企业所有者),那么 GDP 衡量的就是这个循环中货币的流量。其中有个重要的恒等式:家庭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 家庭的支出 + 企业的支出,也就是经济体中的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因为对每一笔交易来说,必然是一方的收入等于一方的支出。而这个总收入(总支出)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 GDP。


这里就引出了 GDP 的两种计算方法:收入法与支出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计算方法:生产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生产法 


生产法之所以本质就在于它围绕的就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公式非常简单:


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价,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购非固定资产物品和对外支付服务的市价之和。比如一个面包店生产了 100 元的面包,在做的过程中烤箱坏了,花了 40 元请人修好了烤箱(对外支付服务),同时又用掉了买来的 20 元的面粉、牛奶、鸡蛋等原料(外购非固定资产的物品),那么计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70 元。


 收入法 


收入法简而言之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公式如下: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计算其实就是对上面提到的生产法中的价值增值进行拆分,看看生产出来的价值都分配给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其中劳动者报酬最主要的就是薪资 [注1] ,生产税净额 [注2] 可以看作是政府在生产中拿到的收入,营业盈余可看作是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拿到的收入。


还是拿面包店来说,假设这个月面包店生产了价值 1 万元(注意,这里是增值,已扣除原材料等成本)的面包,也就是贡献了 1 万元的 GDP。其中付给面包师傅和售货员的薪资是 5000 元(劳动者报酬),给政府缴了各种税和费用 600 元,收到政府补贴 100 元,即生产税净额为 500 元,店面房屋以及搅拌器、烤箱等设备的折旧为 1000 元(固定资产折旧),最后的留给面包店的营业盈余就是 10000 - 5000 - 500 - 1000 = 3500 元。这靠生产创造出的 1 万元的价值就如此分配给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让大家各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入。


 支出法 


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公式如下:

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注3] + 政府消费支出 [注4]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


这里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最终消费支出针对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不计入其中的。继续拿前面提到的面包店来说,假设面粉加工厂花了 10 元买了农户手中的小麦,将其加工成面粉,而面包店花了 25 元向面粉加工厂买了这些面粉,然后用它们做成面包,最终以 50 元的价格把面包卖给顾客。这里面包就是最终的产品,顾客支付的 50 元应计入 GDP 中,而小麦、面粉都只是中间产品,面粉加工厂给农户支付的 10 元和面包店给面粉加工厂支付的 25 元就不应计入 GDP 中,否则会产生重复计算。


在实际计算中,这里小麦的买卖会被看作农户存货的减少和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增加,面粉的买卖会被看作面粉加工厂存货的减少和面包店存货的增加,一减一加相互抵消,对 GDP 无影响,详见下面论述存货增加的部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终消费的计算与生产法中的增值计算本质是相通的:支出法直接计算最终值,中间过程都略去,而生产法关注每一步的增值,将其累加起来,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将面包店的例子简化一下,忽略农民种植小麦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那整个面包生产就如下图所示,最后的 50 元 GDP 正是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市价增值的累加。


面包生产中的 GDP

其次,这里的消费一定是和生产相关的。如果是二手交易,无论是在闲鱼上买的二手电器,还是在多抓鱼上买的二手书,这些消费都不包含生产的过程,而只是资产的转移,不会计入 GDP。


然后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它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比如一家企业新建的厂房,一个家庭新买的住宅,都计算在内。同时注意要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增加值(也可为负),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售卖和折旧,售卖就和上面的二手交易一样,是资产的转移,故而要减掉,比如二手房的买卖,并不贡献 GDP ,卖家的减值就是为了抵消买家的增值。而折旧好理解,就是价值的减少,当然应该减去。


举个二手房交易的例子。假设 A 在这一年内新买了一套 300 万的新房,然后将自己原有的一套房子以 100 万卖给了原来无房的 B。在这一年中,A 获得了 300 万的固定资产,处置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200 万;B 获得了 100 万的固定资产,无处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是 100 万。两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共正好是 300 万,也就是新房的价值。而二手房交易的 100 万为资产转移,在计算中被抵消。


二手房交易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

存货增加 [注5] 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一个增加值,当期生产出来的存货都记上,之后无论是成功卖出还是烂在仓库里,都再减掉这部分。


其实在资本形成总额的计算中可以看到 GDP 重点围绕的就是生产。只要不是当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售卖还是存货的售卖,其实都是资产的转移,卖家的减与买家的增相互抵消,这个过程对 GDP 并无贡献。


最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 GDP 计算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之内的生产价值,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由本国居民或政府消费,而是由国外(地区外)的人买了去,这部分得算进来。


这就是 GDP 三种最主要的计算方法。当然,实际的统计和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运用生产法和收入法需要将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用不同的方法;支出法则要将支出项目分类,然后一一统计。不同方法各有优劣,往往要互相结合。此外,由于一些产业的数据没法全部获取,也需要用到间接计算,即利用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一些比例关系来推算。还有一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管控之外的「地下经济」,这部分也没法完全统计到。


因此 GDP 的计算肯定是有误差的,无法做到完全准确,但大致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前后变化。


3

GDP 的不完美


GDP 被视为最具概括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因为它紧紧围绕生产创造的价值,确实衡量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因为其过于简单的定义,必定会因不够全面而存在漏洞,因此遭到不少诟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盲目追求 GDP 增长而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


就像那个著名的吃屎段子:


 
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屎,A 对 B 说:「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B 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屎,A 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 B。 
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A 心想他吃了一坨屎,我就给他了 5000 万,真不值。B 心里想,我吃了一坨屎,才拿到 5000 万,真不值。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屎。于是 B 要报复 A 说道:你把这坨屎吃了,我就还你 5000 万。A 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 
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他们把这个笑话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呐,你们刚才知道做了什么嘛,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 GDP 啊!」


这当然是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夸张情形,而且吃屎能否被视为一种服务,又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市场,都得打问号。但这个段子的讽刺性是明显的,不少浮夸的投资、交易都会让 GDP 变得虚高。由于 GDP 聚焦的是市场价值,它也无法衡量产品质量的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变化和我们的幸福感等更为具体的东西。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宏观经济的全貌,我们首先要看 GDP 的具体组成情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指标来展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逐步看清这个复杂的经济世界。


注释:


[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


[3] 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 疗和医药费、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等。特别注意,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


[4]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注意这里不包括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福利,这部分只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而不用以交换产品与服务,不计入 GDP。


[5] 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

[2]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曼昆

[3] 《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许宪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