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消息!非浙A号牌车辆有望在错峰限行时段允许“进杭”!

余杭晨报 2020-10-26

今天,已没有谁会否认数据资源的巨大价值,和它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10月,杭州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也明确指出,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现阶段的主要路径就是推进“三化融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

3月1日,杭州举行今年的首场“六大行动”比学赶超活动,主题正是“三化融合”。上午实地观摩,下午集中开会,分析问题,交流做法,启发思路,比学赶超,助推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

会上,杭州“城市大脑”的交通、停车、智慧旅游、基层共治、智慧医疗等子系统分别作了现场演示汇报。自去年底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上线以来,城市大脑这一杭州献给世界的礼物,从最初的治堵到治城,从服务单一部门到多部门数据融通协同,变得日益聪明,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经申请批准后错峰限行时段允许通行

有了城市大脑,非浙A号牌车辆“进杭难”有望很快解决

杭州城市大脑的发端源于治堵攻坚,交警部门受益可谓最深,对它的开发使用也最有心得。杭州市公安局交警局负责人介绍,三个月来,城市大脑交通V2.0系统已接入了主城区全部信号灯及60%以上交通视频监控,日均产出警情三万余起。

通过城市大脑,交警部门可对拥堵事故等即时性警情及时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周期性报警的堵点乱点进行周期性整治。“比如现在屏幕上展示的,就是高架一个堵点。这样的点,大脑报警后,我们会派警力进行及时处置。而这个黄点,就是一定时段内的报警高发区域,我们会限期进行整改。”市交警局负责人介绍。

交通V2.0系统,也在向区县市延伸,让全市共联共享共用城市大脑建设成果。画面切换到建德市交通大脑平台,显示当前有9300多辆车子在其市域内行驶,建德所有公路的平均车速、拥堵指数、安全指数也一目了然。“尤其是安全指数,是根据当天的事故量来确定其警戒范围,如果接近红线,按照海恩法则,就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需要格外注意,提前介入。”

此外,城市大脑也在向安全防控领域延伸,纳入了全市近三万辆工程运输车、旅游大巴车和危化品车等重点车辆。屏幕展示的重点车辆运行情况,分为四个图层,分别显示车辆在各区域的分布,异常车辆点位、图片、所属企业、事故情况、当前运行轨迹等信息。其中的高频通行线路图上,点亮了重点车辆出行强度最高的十条线路,“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对这条路上的如工程车右转节点等问题,重点监控,完善安全措施。”

市公安局交警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交警部门将利用交通V2.0系统,推进两项惠民利民举措尽快落地。一是尽力化解非浙A号牌小型客车错峰限行时段“进杭难”问题。以满足外埠人员来杭办事确需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大脑交通系统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个人申请、自动审核、信息同步,在工作日高峰时段,允许非浙A号牌小型客车在主城区和萧山区错峰限行区域通行,“一年内累计不超过12次,24小时内计一次,也就是早晚高峰均可通行。”

据悉,目前杭州交警已完成系统开发,并拟定了相关通告,近期就将网上公示,征求社会意见。

另一项举措,是“优驾自动免分”系统。对三个月内没有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员,首次轻微违法如未系安全带、违反错峰限行规定、城市道路临时停靠点,系统自动识别自动免罚。“目前,该系统已研发完成,进入数据积累阶段。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升级功能,对任何被城市大脑捕获的交通违法行为,第一时间警示驾驶人,促使其遵章守规,安全驾驶。”

停车“先离场后缴费”,要加速在全市推广

未来可实现“一次绑定、全城通停”

停车难是几乎所有城市都面临的问题,但杭州的停车难,到底哪里难?有多难?为何难?这三个问题,直到有了城市大脑停车系统,有了城市大脑的数据、算法和算力,才得到精准答案。

它将全市划分为1.2万个网格,利用1290万余条高德轨迹数据,结合违停、停车场车位占用率等数据,计算出各个区域的“停车难度指数”。比如钱江新城的财富金融中心,早上9时停车难度指数达到0.7以上,而采荷小区此时指数在0.3以下;然而到了20时,两者完全倒了个个。通过计算该指数,某时段某区域的停车难易程度得以量化,进而构建杭州停车时空演变模型。

通过对59万条交警、城管违停数据及对外开放停车场库占用率进行分析后,城管部门还发现了一批疑似“停车盲点”,也就是内部存在停车空位、周边200米却存在较多违停行为的区域,如省儿保、省妇保、邵逸夫医院、滨江天街等区域周边。“我们可以对其逐个分析,得出其成因,是停车收费高,还是缺少诱导或者交通组织不完善,然后提供给发改、交警、建委等相关部门,针对性的采取调整收费价格、增设诱导牌、改善交通组织等手段予以‘定点消除’。”杭州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

“我们始终认为,城市大脑停车系统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交由市民来体验和评判。”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目前已覆盖了共计3万余个停车泊位的“先离场后缴费”服务,其升级版在上城区湖滨商圈、下城区武林商圈两个商圈先行试点后,加速在全市推广。同时,城管部门正在开发统一的停车服务平台,只要车主在该平台注册一次,即可在所有接入停车场享受“先离场后缴费”服务,实现“一次绑定、全城通停”。

入场等待、车场找车、出场排队……停车过程中,其实有不少“无效时间”。哪怕每次停车服务能节省30秒,以平均每天40万次停车估算,每天就能为公众节省3000多个小时的无效时间。那么一个月、一年、几年呢?

更重要的是,这无疑将有助于加快停车泊位周转,进而提升杭城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如果能提升10%的利用率,以目前接入的停车位总数估算,相当于释放了约5万个停车位,按一个停车位建造成本20万计算,我们就能为社会带来100亿的效益。”杭州市城管局负责人说。

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提出四个基本标志

除了交通和停车,市文广旅游局、拱墅区、富阳区也分别演示汇报了城市大脑在智慧旅游、基层共治、智慧医疗方面的应用情况。

城市大脑文旅系统,已实现了全市游客入住数据的实时监测。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杭州通过全市酒店入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外发布了数据报告,一经公布就受到了酒店行业的广泛关注。

拱墅区在小河街道试点的“城市眼”云共治系统,利用现有城市监控资源和全球最领先的AI行为识别技术,通过对120多种场景的深入学习,目前已能对八大类40余种常见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应用以来,出店经营现象下降了64%,游商经营的游击战战术也彻底失效,呈现97.4%的断崖式下跌。今年,这一经验将完成全区十个街道全覆盖,平台接入监控数也将由目前的133路增加到1500路以上。

会上,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分析了当前杭州推进“三化融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首次提出了“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四个基本标志:

一是数字经济总量全国领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若干核心产业跃居全国首位;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全国领先,高端科创平台和人才大量集聚,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率先实现转化;

三是数字基础设施全国领先,数据资源充分汇聚、在线共享,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基础设施率先布局、全面覆盖;

四是数字治理应用全国领先,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数字治理方案,数字服务应用场景的广度和深度居全国首位。

“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打造,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施,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应用。”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强调,要以拥抱未来的姿态,以脚踏实地的作为,扎扎实实推进“三化融合”行动,朝着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新闻

编辑:林墨


更多精彩请点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