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 南京】莫愁路:左手繁华,右手宁静

2017-07-02 王迅 南报周末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莫愁路,那就是兼容并包,时髦一点说,就是混搭。

      一条不宽的单行线,西面是各式各样的五金机电店家,连成一条街,似乎颇具规模;东面却有莫愁路基督教堂和朝天宫,古老的建筑连着一片绿意盎然,古趣丛生。

      走在莫愁路,时常会有穿越之感,一面是繁华市井,一面是宁静历史


1

书韵浓

        莫愁路,全长2000余米,南起升州路(银都大厦)、北至汉中路(省中医院)。1934年民国政府拓宽道路,将四根杆子(南起侯家桥、北至石鼓路,清有此名)和古巷(文津桥至升州路)打通,因此路向西通向水西门外莫愁湖,故命名为莫愁路

(1929年拍摄的地形图)

       1966年,莫愁路被改名为四新路。1973年,又恢复原名。

       莫愁路,因民国建筑、古树名木、历史名人、地名传说而盛名,是南京最美也是最有历史的名街之一,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莫愁路419号,为南京市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其前身为明德女子学院。这可能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私立明德女子中学。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就是从此校毕业。

       明德女中原有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礼堂等建筑,尤其建于1912年大楼“淑德堂”给人印象最深刻。该楼是一幢灰砖红顶民国式建筑,高三层,坐西朝东,平面呈“凹”字形,砖木结构,人口处有一门廊。

       1928年《最新首都城市全图》载,今莫愁路与侯家桥拐口为华中公学,此公学在1940年《最新南京市街详图》上还有记载,而1910年左右《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显示此地称金陵医院。

(1898年的地图上,出现了金陵医院的名字)

       1882年,美国基督教新教卫理公会创建金陵医院于汉西门黄泥巷,次年开业。据北洋政府档案,华中公学 “五四”运动前就有存在。也就是说今汉中门小学、止马营派出所及工艺装备厂部分地域在辛亥革命前为金陵医院,“五四”运动前变更为华中公学。


2

冶城山

       莫愁路东侧,一处红墙碧瓦的巍峨殿阁掩映于绿树丛中,她就是著名的朝天宫,江南地区保存得最好的一组宫殿式古建筑群。 

朝天宫

       朝天宫所在的冶山,曾是南京最早的城邑——冶城所在地

       南京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是从吴王夫差筑冶城开始的。

       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规模的冶炼作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继承王位以后,为抗衡楚国,进而为逐鹿中原提供军事上的保障,非常重视金属冶炼和兵器铸造。

       当时南京西南铜井一带有丰富的铜矿、锡矿、铝矿,正是铸造青铜兵器不可缺少的好原料,南京由此才得以初露头角。

       为了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矿产资源,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主城区内朝天宫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冶城,在这里建起了较大规模的冶铸作坊,冶炼铜铁,铸造兵器。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云:“金陵在春秋是本吴地,未有城邑。惟石头东有冶城。”传云:“夫差冶铸于此。即今朝天宫也。”

( 此图选自明陈沂所绘《金陵古今图考》)

       冶城起于上的小土山,被称冶山,或者冶城山。

       到了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最初越国战败,但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掉吴国。

       越国占领吴国所有领地后,在今天南京城南中华门外,修筑越城,冶城也随之换了主人。

       相传在冶城山下也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吴王剑池”,更有传说认为“干将”和“莫邪”两剑是在南京的冶城铸就的。传说的真伪而今已难以详考了,但却为南京冶城增添了一层神秘美丽的色彩。


3

老教堂

       在南京众多基督教堂中,位于莫愁路388号的莫愁路堂是南京人过圣诞的首选地点。

(基督教莫愁路堂)

      莫愁路堂是南京基督教建堂历史最早的教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美国北长老会韦理夫妇、李满夫妇等人来南京布道,并建立了南京历史上最早的礼拜堂——“四根杆子礼拜堂”。

       礼拜堂并不是真的是用四根杆子搭起来的。当时这里有条小路,叫四根杆子路,教堂的名字就是跟着它取的。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满在明德女子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东面建立了耶稣会堂

(基督教莫愁路堂)

       民国十六年(1927年),耶稣会堂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汉中堂。

       1934年,原本狭窄的四根杆子路拓宽改名为莫愁路,汉中堂也被拆除。基督教会于是决定重建教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鲍忠牧师筹款折合1100两黄金重建汉中堂。而教堂的奠基石,是由冯玉祥题写的

(冯玉祥的题字)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汉中堂办有难民收容所,掩护了不少难民免受日军杀害。因抗战爆发,教堂延至1942年才全面竣工。

      1954年,汉中堂改名为莫愁路堂。1980年底,莫愁路堂恢复礼拜之后,每周都有祷告会,每逢圣诞节,这里是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7年6/29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