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砂经典名家:明清紫砂家陈曼生

2017-05-05 紫砂壶收藏

 关注 ▲“紫砂壶收藏” 这里有最专业的紫砂知识




嘉庆二十一年,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知县,结识了同期紫砂名家杨彭年与杨凤年兄妹,并对杨氏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


同时更因自己酷嗜砂器,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


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创作带入另一境界。




陈曼生


是浙江钱塘人,原是一位饱学诗书、精通金石书法的才子,“西泠八家”之一。


嘉庆六年应科举拔贡,嘉庆21年,在毗邻宜兴的溧阳当县令。


一个寒窗苦熬的文人,终于坐了一把县太爷的交椅,照例应该好好消受一番。


▲陈曼生杨彭年 合欢


但曼生的目光,仍然在文峰墨海间遨游。有一天,他办公的厅堂西侧,突然发现一枝连理桑,家人与幕客均以为此乃大吉之兆。


于是便讨了一个彩头,将斋名改为“桑连理馆”。


如果是一般的抚弄风雅,那倒也罢了。而陈曼生骨子里偏偏是那种不玩痛快决不罢休的文人。


嘈杂的官场他没有兴趣,见惯了沧海桑田,心就趋向沉静。


▲陈曼生杨彭年 合盘 


离此不到百里的宜兴窑场,才是他心中的牵挂。一见到那温雅古朴的紫砂壶,他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陈曼生杨彭年 葫芦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


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传说


据传陈曼生生于浙江杭州一寻常百姓家,自小就耳闻目睹在茶的天地里,在当时的杭州,茶事盛行,因而宜兴的紫砂壶也随之在杭州大行其道。


曼生满周岁时,家人将书、铜钱、算盘、毛笔等众多物品摆放在一张大桌上让其抓周。


▲陈曼生杨彭年 匏瓜壶


可小曼生对于身旁诸物无动于衷,径直爬向站在桌边的爷爷,爷爷顺手抱起了孙子,而曼生的小手却紧紧抱住了爷爷另一只手上所执的老茶壶。


爷爷高兴地叫道:“好好好,小孙子抓壶,日后必是有福之人呀!”因壶即福之谐音,众皆欢喜。


曼生抓周抓壶,或许也正是冥冥中早就注定,曼生的一生,会跟壶连在一起吧!


▲陈曼生杨彭年 瓢提


曼生喜壶的爱好,自小就有,对于质朴俊雅紫砂壶的喜好也是天性所致,因此,陈曼生不在宜兴时就已经心系紫砂,为之倾心了。


又传,曼生与塾中学友富家女松梅自小情投意合,两心相许,荡舟西子湖,相约雷峰塔,听松风赏明月,品茗茶论人生。


两情相依,相约终生。曼生不仅爱松梅,也爱松梅为之沏茶的小壶,松梅以壶赠曼生。


▲陈曼生杨彭年 石铫式提梁壶


后终究门第悬殊,曼生松梅却不能有情人终成卷属,成为曼生终生的遗憾。


陈曼生不爱金银而痴迷紫砂,说到底不仅仅是在壶中寻求某种精神与情感寄托,而是释放自己的才情与感悟。


才能得以使曼生壶充满了情感与灵气,一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 融进了陈曼生一生的情感与文采。


▲陈曼生铭竹节壶


然天佑其灵,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来,谁是谁非,我佛无说。


也就是在陈曼生做溧阳县令的时候,因喜好紫砂壶而结识了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杨彭年合欢提梁 子繁铭


或许是巧合,陪伴着曼生度过无数漫漫长夜的小紫砂壶竟然就是彭年所制。


曼生作品欣赏



▲清·杨彭年、陈曼生箬笠壶



▲陈曼生杨彭年 半瓜壶



▲陈曼生杨彭年 半月瓦当壶



▲陈曼生杨彭年 仿古井阑壶




关于我

若愿与我为友可加微信,验证暗号:壶友

交流/咨询 私人微信号:66777038



上期回顾:紫砂经典名家之明清紫砂家华凤翔


(下期预告:紫砂经典名家  杨彭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