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气候变暖和限制碳排放是个忽悠?——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的原因分析

2017-06-02 李晓鹏 李晓鹏博士

今天,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这个决定非常正确,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坚决赞同。有人说,美国退出气候协议,中国可以趁机当领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此坚决反对。中国别的事儿可以当领导,唯独气候协议,绝对不应该当领导。所谓“全球变暖”,就是一个大忽悠话题,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的工具。中国自己不能掉到这个坑里去,也不应该在自己发达起来以后,用这个话题来继续忽悠其它后发国家往这个坑里跳,这不符合中国借助全球化来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宗旨。

 

为什么说所谓“全球变暖”是一个忽悠呢?多年前,我在揭露柴静利用雾霾问题攻击中国能源体制的文章中,就已经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了。

 

利用环保话题来达到一些不那么光彩的目的,长期以来,就是很多国家或者机构,非常惯用的一种手法。他们之所以要选择环保话题,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环境科学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它在科学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研究清楚,操纵和糊弄的空间比较大。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直接指向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身体健康。啥环境问题都可以往健康问题上上靠一靠。特别是可以跟癌症联系起来。人类医学现在既不能治愈癌症,也不能准确的解释什么因素才能致癌。把气候环境问题和癌症问题联系起来忽悠,不管是博同情,还是制造恐慌都比较容易,而且还很难在科学上被完全驳倒。

发达国家早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开始大量使用煤炭等严重污染环境的燃料来发展经济,在工业革命以后更是登峰造极。通过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他们不仅自己发达起来,还征服了全世界,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掠夺体系。当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二战以后,那些被掠夺的不发达国家纷纷争取了国家主权独立,开始谋求自身的发展。这个时候,发达国家就抛出来所谓“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话题大做文章,要求限制碳排放,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限制不发达国家发展,以免不发达国家跟他们争夺对世界能源的消耗权。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我们的总理被世界发达国家代表围攻,要求他在减排协议上签字。因为,根据欧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果不控制碳排放,就会发生全球气候变暖这种不得了的环境灾难。在《柴静对话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这个视频里面,丁院士说的很清楚:发达国家划定了8000万吨的全世界碳排放总量限制,然后自己要先划走44%,剩下56%留给占全世界人口比例83%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终目标是让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权利维持在发展中国家人均的2.3倍这么一个水平上。

我们的总理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因为这是一个明显不把中国人当人的协议:一个中国人只有相当于一个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二点三分之一的化石能源使用权利——规定了你有多少碳排放,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你能够烧多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如果治理空气污染真的就是一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情,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死守2.3倍这个底线呢?反正治理污染不影响经济发展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是有雾霾的,不过情况好一些而已,干脆把那多出的1.3倍也压下来,大家都一样的排放标准,更加绿色无污染行不行?发达国家说:不行。

我们的总理说,2.3倍真的太高了,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只占你们的80%行不行?发达国家说:不行。

——减少碳排放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事,大家想必都还记得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全球气候每年都在升高,导致北极冰盖每年融化2%,而且还在加速。照这样下去,再过二三十年就会出现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涨、海洋温度变化、大气环流被破坏等等,造成生态灾难,人类都有可能灭亡,比雾霾恐怖多了。

但是,2012年,这个预测被打破了: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北极的冰盖一年就增加了16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增长了60%。也是这一年,南极海冰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覆盖面积。2013年和2014年也是基本保持了这个情况。受这个影响,好多传统的北极和南极航道都被冰封住了,俄罗斯有艘船被围困了,咱们的雪龙号跑去营救,结果自己也被困了好几天。这个新闻大家都还记得吧?

从此以后,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就基本不谈北极和南极的冰盖问题了,转而开始宣传格陵兰岛的冰盖在融化了。简单来说,就是哪里融化的快我就宣传哪里,没融化或者增加的就当它不存在。世界上总有地方比去年热吧?对不对?不愁找不到气候变暖的证据。

实际上,根据另外一部分“非主流”科学家的研究,全球变暖的趋势早在1997年就已经停止了,从此之后的趋势是全球变冷。地球什么时候变暖、什么时候变冷,是有一个历史周期的,跟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没有显著的关系。

为什么科学的预测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柴静采访的时候解释了:哥本哈根那个8000亿吨的排放量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而计算机的模拟,就是一些科学家根据当前人类能够掌握的一些数据来建立的模型来进行的。但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因素其实只掌握了一部分,甚至是很小一部分,有很多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我们还不了解,也缺乏相关的数据。所以,这个计算机的模拟是不全面的。它模拟出来的结果,稍微改变一下一些预设的参数,其结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8000亿吨的碳排放,看起来是科学研究的结论,其实就是一个拍脑袋拍出来的结果。发达国家说,只有控制在这个量,才能保证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只有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才不会发生生态灾难。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并不可靠。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几个参数,然后说:其实1万亿吨的碳排放或者2万亿吨的碳排放也可以,或者说全球气温升高3摄氏度也问题不大。甚至还可以自己建一个新模型,模拟出来:即使人类对碳排放不做任何限制,地球的气温也不会有显著上升,甚至还会下降……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这些结论都可以用电脑模型模拟出来,有数据支持,谁也没办法推翻谁。

 

那么,到底选择哪一个作为结论呢?

 

这就取决于政治需要。只要掌握了话语权,你说它是8000亿吨也可以,说它是1万亿吨也可以,说它是5000亿吨也可以,随便,都能找到科学支持。你只需要在宣传的时候,把对你最有利的那个因素放大,有意无意的忽略其它因素就可以了。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一次全球变暖大宣传的“私货”就是限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只要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上签字,中国人的人均排放权就只有发达国家的二点三分之一了。以后我们的经济再继续发展,人民要想过上跟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那就要花钱从发达国家手里购买碳排放指标才行了。他们就有办法卡我们的脖子了。

我想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多年前很流行“无氟冰箱”这个概念。因为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排放的氟利昂会严重损害地球的臭氧层,已经在南极上空形成了一个2800万平方公里的臭氧层大洞。如果地球失去臭氧层的保护,就会有大量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到人的皮肤上,诱发皮肤癌,而且还会造成其它生态灾难,比雾霾可怕多了。所以世界各国达成协议,大力降低氟利昂的排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冷剂的原料不再使用氟利昂。

但是到了2002年,南极上空那个臭氧层的大洞突然缩小了一半多,只有1200万平方公里了。这个跟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完全对不上,因为以前排放的氟利昂会在空气中可以存在50年以上,不会因为几年内的氟利昂排放减少就产生效果。大家正在大惑不解,2003年,那个臭氧洞又突然扩大到了2800万平方公里,然后2004年又缩小到了120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家才发现,那个洞它就是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2004年以后又扩大,2012年又降到比1200万还要小的水平。具体什么原因现在搞不清楚,反正基本不受人类氟利昂排放的影响。

那为什么如此不靠谱的研究成果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美国的杜邦公司长期垄断了氟利昂制冷剂市场,有一家公司想要挑战杜邦,研究出了非氟利昂的制冷剂,就搞出来这么个理论。杜邦公司组织了一批科学家跟它对抗,说氟利昂跟臭氧层破坏无关。但又过了几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制冷剂产业发展起来,对杜邦的垄断构成了挑战,而且杜邦公司也研究出来了氟利昂制冷剂的替代品,所以它调转枪口,又雇佣了一批科学家,开始大力宣传氟利昂对臭氧层有多么严重的破坏。这才有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氟冰箱”运动。

氟利昂跟臭氧的化学反应是不是科学?确实是科学。它会不会破坏臭氧层?确实会破坏臭氧层。但是这个破坏力究竟有多大?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准确回答。所以资本的、政治的势力就可以在这里面作文章:需要氟利昂的时候,就说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氟利昂的时候,就说它破坏力极大,可以上升到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高度,你和你的家人会不会得皮肤癌就看氟利昂控制的怎么样了。

气候变化对人类现在的科研能力而言,从根本上讲,是不可预测的。人类现在掌握的科学能力还无法把所有或者大部分主要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都加以精确的计算,然后排除这些因素之后来单独分析人类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科学界有很多声音,有的研究认为人类自从诞生以来排放的碳总量占地球自身排放的总量还不到万分之二,所以再怎么排放也不会影响全球气候,所谓碳排放影响气候实在是夜郎自大的表现。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也早就研究指出,两三度的气候变化在地球历史上多次反复出现,很正常,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跟人类活动的碳排放就没关系。所以,碳排放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发达国家自导自演的一个政治话题,而不是科学话题。

中国以前是被迫参与的,为的是在其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在美国退出了,中国当然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合这种无聊的事情。特朗普这个人就是耿直,为了发展美国的实体经济,为了美国人民的利益,坚决不参与这种气候问题忽悠。什么活动碳排放最小?金融业、虚拟经济碳排放最小。但金融业虚拟经济最大的受益人是什么人?就是美国的金融寡头。而普通老百姓是要依靠大量碳排放的工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来就业生活的。所以,反对欧洲发达国家忽悠出来的碳排放协议,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就是站在人民大众这一边。我们支持环境保护,但只应该支持实实在在的有充分科学依据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在忽悠出来的碳排放问题上耗费实践经历。在这一点上,我们对特朗普的决定是应该充分赞赏的。至于有人要想忽悠我们去当气候协议的领袖,我看这个领袖我们还是不当也罢。

==============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著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和《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