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红旗小学念过书的举手!母校这些传奇故事你听说过吗?

石桥 微扬中 2019-03-29


今年79岁的王德祥,是新坝镇永平村原红旗小学的校长。他在村内教书育人40多年,见证了红旗小学的建成与撤并,也亲历了永平村——这个新坝镇“状元村”的前世今生。


昨天,在王德祥老校长家中,他告诉小编,在永平,很多村民一家三代都是在红旗小学上的学,它承载着老一辈永平人太多的青春与回忆,是永平村崇文重教、人才济济的一条文化根。


△红旗小学旧址


从王德祥家出发,向西走上百余米,再往北,向东转,走上数十米路,便能瞧见一排白色灰瓦的小平房。从生锈的铁门向里望,有一座两层楼高的旧楼房。这儿,就是原红旗小学


△红旗小学教学楼


王德祥说,解放前,红旗小学还是一所私塾(当时在王氏庄园内,也就是后面将要讲述的王家埭九十九间半),解放后成了一所初小,名曰王家埭小学


1956年2月,王德祥入校当老师,那会儿全校只有两个复式班,共四个年级。到了1971年,王家埭小学与拆迁搬来的栏杆桥小学合建,成为红旗小学(后来更名为永平小学)


△王德祥老人珍藏的毕业照


“2000年,我从红旗小学退休,座谈会上,我特意作诗一首—— 十六上讲台,六十退下来,终身育桃李,心情多豪迈。我这一生从教44年多,除了3年在新民小学教书外,其余都是在红旗小学度过的。2002年,红旗小学撤并到联合中心校时,我还是非常不舍的。”


△王德祥家客厅所挂牌匾“育才兴邦”


永平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提及由来,王德祥说,这与村两委以及全村百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总结起来,有四点——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师教有方、家教有德


“村里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对此,老《扬中报》上有过几篇报道。我所记得的,一篇是1995年刊发的《永平村的希望》,还有一篇是2003年8月16日刊发的《新坝有个状元村》。”


△《新坝有个状元村》新闻报道


王德祥说,红旗小学新建时,选址原永平村7组和15组,这其中除了集体土地,还有一部分是少数村民的自留地,但所有村民一分钱也没要,无偿献出了土地。当时,王氏家族也无偿捐献出王家埭小学的5间瓦平房。


建校过程中,村里的瓦工师傅艾长根(已故)、木工师傅何春保拿工分不要报酬,所有小工由各生产队派出,也只是记工分。离休教师陈硕斋赤膊和群众一起平整学校基地,背上、手臂上被烈日晒脱了一层皮。大队干部轮班值夜,通宵义务看守工地材料。


到了1989年,永平村只有一间水泥梁、竹枝椽子结构的办公室,较为贫穷,但村里却挤出18万元为红旗小学建起了一栋两层楼高的教学楼,并花了5万元铺筑了一条通往学校的沙石路。


红旗小学建成后,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放学后是家访日,每学期必须开一次家长会。村里也逐渐形成了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学生、家里无论贫富孩子学习是第一位的共识,树立起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家风。


△王德祥手写的家训


“一组的陈学智家条件不错,原本早就可以盖房子了,但为了让孩子们专心学习,他直到女儿考上南师大、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后才建房。十二组的朱金凤家有五个孩子,家境贫寒,靠全家人晚上打蒲包(做布鞋底用)第二天上街卖来补贴家用,但她硬是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儿子读了博士,成了国防高科技专家、全国劳模。”


王德祥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永平村里陆续出了好多大学生,曾经一年有10个人考到大学,可以说是轰动了全市,由此,“状元村”的美名便传开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永平村有近500人考取大学,其中,2名清华、1名北大,现有博士8人、硕士30余人;已工作的毕业生中,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专家教授30余名,飞行员教练1人,全国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


“除了这些,永平村还有着一个故事。”王德祥一边翻开一份文稿一边说。


“抗日战争时期,扬州籍共产党员王玫以王家埭私塾教师的身份为掩护,领导地下共产党员开展抗日斗争。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市警备区副政委。1979年9月,他专程来到扬中,在县委书记周成明的陪同下重访红旗小学。他亲切地鼓励干部和教师要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办好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多培养优秀人才。为此,数十年来,红旗小学的教师们始终牢记他的教导,打牢基础教育的‘墙脚’,为社会培育出众多的人才。”


讲完红旗小学,王德祥又小心翼翼拿出了一本黄色的本子,上面写着“王朝栋分家书(清朝同治二年,即一八六三年)”。


“这就是王家埭九十九间半第二代长子王朝栋的分家书。而王家埭小学的前身,即红旗小学的起源,就是这王氏庄园里的一所私塾。” 


△王氏庄园平面图


王家埭九十九间半是王德祥祖先王金孝家的房屋。原先,那里是一条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占地面积极大,相当气魄。虽然号称“九十九间半”,但实际上有190余间,共18个前大门。因当时民间不允许有超过一百间的房子,所以才称做“九十九间半”。


△九十九间半遗址


王金孝又名王金辂,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约公元一七八零年左右),原住丹徒老洲(即高桥镇)。早年,他在苏北兴化安丰镇摆烟摊,诚信、热情,生意较好。有一次,一位商人买烟时遗忘了一只银袋在烟摊上,王金孝坐等失主至天黑掌灯时分,失主拿出银子酬谢,他拒收。失主便提出与之合开烟店,店号“仁太丰”。


几年后,王金孝盈利颇丰,先后在泰兴、泰州、丹徒、丹阳等地独资开办烟酒店,日进斗金,成了大富豪。随即买田地数千亩,造王氏庄园。


△九十九间半遗址


王氏庄园有多大?


从现今王德祥老人所珍藏着的“王朝栋分家书”里,可以窥见一斑。


“王金孝生有六子四女,这份分家书是他大儿子王朝栋的家产分配书,大约仅是王氏庄园的六分之一。据传,当年王家可谓江洲首富,庄内主仆住房分等级,庄园东首设有商店、当铺、油坊、碾坊、学堂、公馆等,名声显赫。”


△王朝栋的分家书


“后来,随着王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大部分老屋于文革中拆除重建为平房,改革开放后又改建为别墅,只在红旗小学对面还留有一点遗址,另外就是这本分家书了。如今,王氏家族后代约有400余人,生活得都很幸福。”


△永平村基础设施完善


△永平村河道水系畅通


△永平村建成“残疾人之家、老年协会、居家养老”三大中心


△永平村每年发放奖学金


“听说,今年我们村考上省扬高中的有十多个。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希望村里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好学校,将来为家乡、为社会做出贡献。”说这句话时,王德祥眼里是带着光的。


△王德祥幸福的一家



编辑 | 云舒兰  制作 | 初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