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岁、20岁、24岁……正值青春年少,他们却说:“死就死,没什么了不起!”

云舒兰 微扬中 2019-03-30

大家还记得八一建军节在新坝大剧院的舞台上,那一支特殊的合唱队吗?(戳读原文)他们是红联村退伍老兵,从抗美援朝时期到和平年代,老中青三代军人同台,参差不齐的歌声中蕴含着真挚滚烫的情感,让人动容。


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几位红联老兵的动人故事。


△红联老兵组成的合唱队



抗美援朝老兵高少钦


1951年冬天,寒风凛冽,鸭绿江水寒彻刺骨。中国人民志愿军174团20军58师的战士们在江水中蹒跚而行,冻得嘴唇都紫了。


△1950年志愿军战士横跨鸭绿江


他们之中有一位16岁的通信兵,叫做高少钦,来自扬中。他背着背囊,随着队伍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臂膀上写着“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白条随风猎猎作响。他的眼睛被寒风刺得有些睁不开,但还是努力遥望前方,望向战火纷飞中自己未知的命运。


队伍行进第三天就不断有战士被炮火击中牺牲。活着的战士含泪看一眼倒下的战友,咬紧牙关,继续向前。离封锁线越来越近了,高少钦感觉到队伍的脚步急促起来,乱了。战士们开始奔跑,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向封锁线。


△现年86岁的高少钦回忆峥嵘岁月,他手里拿着的是抗美援朝纪念章


冲过封锁线,队伍明显缩短了许多。战士们重新列队,忍着悲恸继续冲向下一道封锁线。到了大同江,四道封锁线横在眼前。密如暴雨的炮火下,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高少钦和战友们一样,渐渐有些麻木,麻木过后,意志越发坚定。他们想,死就死,没什么了不起。


△抗美援朝战场


终于来到朝鲜战场,战地条件比高少钦想象中更艰苦。为了躲避美国侦察机的侦查,白天部队不行动,也不允许生火做饭,所以战士们一天只能吃两餐。第一餐是清晨,美国侦察机还未出动的时候;第二餐是傍晚天色渐黑,美国侦察机看不见地面的时候。


当吃晚饭的锣声响起,饿了一天的战士们都不由自主地沉默着。部队一切行动都在夜晚,吃过晚饭后,第二天还能不能见到一起吃饭的战友回来都是未知数。


队伍晚上行进,每走一小时休息十分钟。高少钦想坐下歇一歇,立刻被战友制止了。因为人太累了,一坐下就会睡着,一睡着就会被冻坏甚至冻死。长期缺乏休息的战士们一边走路一边睡觉,要么被后面的人无意中撞醒,要么被炮火声惊醒。


△高少钦手中拿着“和平万岁”纪念章


在防空洞躲避时,战士们取到松树上的松油生火取暖,吸进去黑烟和尘屑,连吐好几口黑痰才有干净的唾沫。部队要对驻扎区的朝鲜百姓负责,饿死一个百姓就会被严厉问责,所以战士们把口粮都留给百姓,自己吃草啃树皮。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时,看到战士们的模样,都忍不住哭了。


1952年,高少钦跟随后勤队伍到前线发报。后勤部队是为了部队前行开山辟路、排除地雷,高少钦紧张地工作着,头顶美国侦察机飞过的声音来来回回。尽管后勤战士十分小心,但美国侦察兵还是发现了下面的变化,顿时,飞机开始向地面扫射。


△高少钦的抗美援朝证书,年轻时非常帅气


“嘭!”一枚子弹击中高少钦附近的地面,炸开的弹药四处飞射。高少钦躲避及时,幸运地躲过了危险。这一场扫射后,97人的后勤队伍只剩下47人存活。高少钦和幸存下来的战士一起,为牺牲的战友裹上洗净的白布,然后下葬。


不过一年的光景,高少钦也才是17岁的少年,却已经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沉稳、优秀的志愿军战士。


1953年7月,朝鲜停战,高少钦所在的七人小组五人牺牲,一人残废,只有高少钦一人幸运完好。志愿军队伍分批撤回国内,孤独的高少钦以为自己也能回家了。谁知,一道所有通信兵一律不准回国的命令下来,高少钦在朝鲜一待就是七年,直到1958年3月才回到扬中。


△高少钦展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予的军衔


回忆起这段岁月,高少钦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一名战士应该做的事情,再多少艰辛,也无法磨灭他报效祖国的信念。



对越反击自卫战老兵高森林


所谓虎父无犬子,高少钦和高森林就是这样一对优秀的父子。高森林属虎,父亲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寓意“老虎在森林称王”。


1984年,中越战争爆发,在云南边境的深山老林里,23岁的高森林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期许,嗅觉敏锐、作战猛如虎。


△高森林在云南边境的高森林


1981年,高森林在野战部队圆了军营梦,并很快崭露头角,在军区射击比赛中获得神枪手称号,被所在师推荐为万中挑一的优秀党员。部队分配来新型迫击炮,没人会用,领导就派高中学历的高森林去学。高森林不但很快学会了,还教会了其他战士。在军区举行的迫击炮比赛中,他所在部队获得第一名。


△高森林给小编看他宝贵的老相册


1984年,高森林随部队前往中越战场。上战场前夕,他写了一封决心书,两封血书,一封遗书。那封送回家的血书上写着“英勇作战,为民立功”,这种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劲头和他的父亲高少钦一模一样。


战场条件艰苦,高森林形容,战士们就像猪一样生活在地面上,水源紧张、蛇虫鼠蚁多、乱石杂草多,部队前进困难重重。


对于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荣誉,高森林已经记不清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情。


△高森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证书


有一次,他带着12个人组成的侦查小分队前往越南边境侦查。行动前,他和本村老乡孙荣鹰(孙荣鹰的炮兵阵地就在高森林部队所在阵地后方)相遇,孙荣鹰用力拥抱了高森林,对他说:“你一定要活着回来!”高森林肯定地回答,“我一定会活着回来!”


高森林带着小分队在乱石堆中小心翼翼地前进,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弄出一丁点声响。眼看着越南村庄近在咫尺,就在这时,只听“砰砰”两声清脆的枪响!林中飞鸟惊起,守卫的越南兵立刻警戒,向小分队方向扫射。原来是一名新兵太过紧张,食指不慎扣动了扳机。


△高森林在战场的留影,难得有如此放松的时刻


高森林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但危急时刻,他根本来不及害怕,沉着指挥队伍后撤。很快,机枪部队和炮兵部队冲上来增援,小分队全体安全归来。高森林兑现了自己对孙荣鹰的承诺。


还有一次,高森林和战士们在地面活动被越军发现却浑然不知。第二天下午,越军几十枚炮弹冷不丁袭来。幸亏战士们反应灵敏,一听到炮弹声就立刻躲进猫耳洞组织还击,一百多枚炮弹飞回去,炮火把整片天空都染红了。


△高森林保存的越语战场喊话十句 


高森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到口头嘉奖无数次,在军旗下照过相。但比起这些荣誉,他最怀念的还是在战场上燃烧青春的红色岁月。


△军旗下照相


△荣立三等功


△高森林的奖章和纪念章



对越反击自卫战老兵杨龙海


1979年,在军营度过五个春秋的老兵杨龙海准备退伍了。他开始收拾行装,心中对军营和战友的不舍让他红了眼眶。忽然,部队的通知下来了,所有老兵推迟退伍,时刻做好准备,上前线替补中越战争中牺牲的战士。


那一年,杨龙海在部队过了春节,晚上看了一部电影。第二天早上9:00,上前线的通知到了。杨龙海和战友们从杭州火车站出发,坐的是拉煤的铁皮车,车厢封闭没有窗户,黑黢黢一片。战士们挤在一起站着,黑暗中,看不见彼此的脸,也看不见战场上自己的结局。


△准备出发去前线的战士们,他们身后是拉煤的铁皮车(网络图)


很快,战士们的忧虑就被紧张的“旅程”吹散了。每到一个站,战士们下车吃饭、如厕、灌水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在机械的上车、下车、沉默站立中,所有人都开始有些麻木。


三天后,部队到了云南。火速训练一周后,战士们被火车拉到了森林深处。他们默默地等待着,一旦哪个部队有战士牺牲人不够了,就会到这里来领人。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领走,领到哪里去。


六个小时后,杨龙海被领走了,被安排在十三军39师工兵营,负责埋雷、炸桥。杨龙海步兵出身,对这些一窍不通。战事吃紧,也没人有空教他,他只能背着20公斤的背包,一边走一边看。好在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技术。几个月的时间,他奉命炸毁了4座桥。


△杨龙海连续受到三次嘉奖


虽然不上前线,杨龙海却发现后方有时候更危险。工兵是没有武器的,手里只有撬棍之类的工具,一旦行踪被发现就很容易在敌人的炮火中牺牲。最危险的是一个中午,他和战友刚冲上一个小山头,就听见炮弹飞过来的声音,大家连忙卧倒躲避。炮弹就落在附近,杨龙海差一点就牺牲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的士兵们(网络图)


从工兵营回来后,杨龙海留在了工兵连。当时,部队已经牺牲了600多名战士。杨龙海和战友们被安排就地安葬这些英雄。整整6个月,每天,他们要把尸体抬进简易的棺材,再把棺材抬到山顶,挖坑、掩埋、码石头、立碑,晚上自己挖猫耳洞睡觉,被蛇虫鼠蚁伤害是家常便饭,吃过的苦难以言表。


1980年,杨龙海终于退伍回到家乡。在云南边境这短短一年多的经历,比五年的军营生活还要多,也让他难以忘怀。


△杨龙海保存的国家颁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



和平年代边防武警孙武胜


孙武胜1992年参军,到盐城做了一名边防战士。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火,但边防走私、凶杀案件的调查和侦破,也让边防战士们时刻处在危险中。


孙武胜从小就有武警梦,到了部队后格外努力,特别肯吃苦。汗水和毅力换来了突出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养,3个月后,孙武胜就被选中接受骨干培训,而后一直负责军事化训练、带新兵、培养精兵的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到团嘉奖两次,营嘉奖十余次。


△孙武胜在军营


1995年,东台市弶港边防派出所人手不足,孙武胜带着自己训练出的10个优秀战士前去支援。


弶港是海滨渔港,渔民出海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在家里点燃一支平安香,人不回来香就不能灭。因居住条件有限,镇农行二楼改成了渔民住所。有一天,渔民出海了,家里的香燃着,窗户却没有关。一阵风吹倒香,香点燃房间内的易燃物,引发了火灾。


当地交通条件落后,虽然报了火警,但坐等消防员救援根本来不及。孙武胜立刻带着10名武警战士来到现场。火势太大,他们进不去,焦急地四处寻找能够利用的设施。孙武胜身先士卒,通过排水管道爬上二楼。排水管道边的窗户是从里面反锁着的,来不及多想,他用手肘撞破玻璃打开窗户,顿时,灼热呛人的浓烟扑面而来。他顾不上这些,爬进屋里。


△孙武胜(没有戴帽子的)和他带的兵


看到液化气瓶被火焰包围,他立刻用自来水打湿抹布,将火扑灭,然后不顾危险,用被子包裹住滚烫的、随时可能爆炸的液化气瓶往窗口冲。这时,其他战士已经找到梯子爬了上来,不假思索地接过他手中的“炸弹”,迅速把它转移到安全区域。


孙武胜和战士们英勇救火、不怕牺牲的表现让当地群众十分感动,获得集体三等功的表彰,孙武胜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后来,这10名战士留在了弶港。多年来,由孙武胜带出的兵就这样一批一批输送到了祖国需要的岗位上。


△孙武胜和战士们被评为东台市1995年度“十佳文明新事”


△孙武胜记个人三等功


退伍后,孙武胜依旧不改武警本色。2015年10月,有一天下大暴雨,一个年轻人在没过膝盖的积水中把车开进河里。那条河就在孙武胜妻子开的店铺外,孙武胜听妻子说有人掉到河里、车子上是一家好几口人,二话不说立刻冲出去,鞋子都来不及脱就跳进河里,把车主一家老小都救了上来,还救了一个围观时不慎也掉进河里的醉汉。


△孙武胜因勇救落水家庭获评2015年度镇江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镇江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孙武胜说,如果不是做过武警,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肯定会犹豫。但他是一名军人,军人就应该帮助弱小、救人于危难。


△孙武胜(左)和战友


△孙武胜盐城边防新兵连集体合影,考考你们眼力,他在哪儿?


没有他们的出生入死,就没有我们的和平生活。为老兵们点赞!


文字 | 云舒兰  图片 | 云舒兰 周宸竹

编辑 | 余稚  制作 | 晓范

更多推荐(点击文字)

★ 相隔千里,这对异地恋携手走过20年,如今感情更深了……

 今天,扬中姑娘张心妍霸屏全亚洲!几十人挤在张家看直播,夺冠一刻沸腾!

 扬中至镇江新区公交即将开通!线路是否合理?请你来聊聊~

★ 镇江首个地方性基金会落户扬中,首期1000万教育基金今日授奖68万余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