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趟扬中行,他苦等了半个世纪

2015-10-20 点我☞ 微扬中


近了,近了!从山东招远到潍坊再到南京,八十一岁的老人,十多个小时的路程,当车子载着他跨越长江,来到扬中的土地上,他内心的汹涌澎湃再也抑制不住:雍书记,我来了!


昨天下午六点多钟,长江大酒店某客房门打开的一瞬间,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互相紧紧搀扶,放声恸哭。这次见面,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从青葱岁月到白了头发,从雪域高原到江心小岛,太多太多的话语和情感,仿佛只有化作泪水,才恣意宣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69cwfs9p&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一封来信,续起半世纪未了缘


两个多月前,扬中市民政局优抚科收到一封从山东招远寄来的信。寄信人是一位叫李奇三的老人,他在信中说要找他的好书记雍立信的家人。


优抚科科长韩雪华对“雍立信”这个名字太熟悉了!雍立信,扬州宝应人,1949年4月随大军渡江南下。扬中县解放后,他作为人民解放军接管扬中的军人表留守扬中,时任扬中县县委副书记。1959年,他作为扬中援藏干部进藏;1960年,他在西藏平叛时牺牲,安葬在西藏烈士陵园。



▲雍立信烈士遗照



▲今年7月23日,扬中市委书记孙乾贵去西藏达孜考察时,特地前往雍立信墓前祭拜


多年来,市民政局一直对烈士家属诸多照顾,所以韩雪华对雍家的情况很熟悉。她立刻联系到雍家人,并将李奇三的电话号码留给他们。当时她并不知道,这一串数字,将连接起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相距千里万里的未了缘。


对于雍立信的小儿子雍万彪来说,这个突如其来的父亲的老战友就像是一个不真切的梦。直到拨通电话,听到李奇三的声音,他还是心存怀疑。电话那头的李老一听到他自报家门,立刻放声大哭:“雍书记,我可找到你的家人了!你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当李老数度哽咽着把父亲在西藏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地说出来,雍万彪这才确认他不是骗子,一股难以遏制的激动令他热血沸腾。父亲在他的记忆中,甚至是在整个家族的记忆中缺失的那一部分信息,那段掩埋在雪域高原里的故事,还有人能讲给他们听!


一场谈话,促成迟到55年的见面


和李老通话后不久,本就在山东省建设厅老干部处任职的雍万彪马不停蹄地赶到招远,见到了父亲往昔的亲密战友。眼前的李老足有一米八五高,虽年过八旬,依旧腰背笔直,立若松柏,这副硬朗的军人身姿,也是他对父亲雍立信最深刻的印象。一见到他,李老就死死抓着他的手,还未开口,早已涕泪横流。


▲李奇三老人和雍万彪合影


1960年,时任西藏定日县县委副书记的雍立信在拉萨遭遇叛乱,平叛时被土匪击中腹部。接到拉萨发来的电报,时任机要秘书的李老立刻向组织请假,赶往拉萨。当时雍立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李老便日夜帮他擦洗、喂饭。临终前,雍立信嘱咐他,“如果将来有机会见到你嫂子,关照她好好带大四个儿女,也可以重组家庭。要教好儿女们,叫他们长大为国家作出贡献。”


雍立信去世后,李老连续向各级组织写信寻人,却都石沉大海。当年通讯设备有限,时局动荡不安,后来又赶上十年动乱,李老所有的努力都没有回应。但他仍然不放弃,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里那些人那么难都能找到,我就不信,一个有组织有身份的县委副书记会找不到!”


当听雍万彪说起母亲郑其环终身未再改嫁,含辛茹苦将四个儿女拉扯成人,李老十分敬佩和感动,当即决定要去扬中看一看老嫂子,并要求雍万彪尽快安排,表示自己“一刻也等不了了”。



▲李奇三老人向雍立信家属讲述雍立信在藏事迹



▲李奇三终于见到了雍立信的小女儿西平



▲李奇三老人特地请书法家写出自己对雍书记一生的崇高评价



▲迟到半个世纪的团圆,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一位好书记,留下太多震撼故事


昨天下午,李老再次向记者讲述了雍立信烈士的故事。这些故事,他连夜写成了数十页的材料,他也曾口头讲述过许多遍,但他似乎永远也讲不够,因为他的雍书记是他心中的一座丰碑,是引领他前行的精神领袖。



▲李奇三老人连夜写了数十页材料


1进藏途中,遭遇领头人临阵退缩


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中央决定在平息叛乱的同时,帮助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支援西藏。时任江苏省扬中县委副书记的雍立信听到这一消息,带头报了名。当时,他已有二子一女,妻子腹中还怀着小女儿,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赶赴西藏定日县的路。那是一个位于西藏、尼泊尔、印度三陲交界处的一座不起眼的边陲重镇。


进藏途中,高原恶劣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令江苏省两位领头人临阵脱逃,扔下一句“我们只是负责带队的”便掉头离去。雍立信不改初衷,背起行囊,继续前行。李奇三当年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雍立信相遇了。一边是两位领头人的胆怯退缩,一边是雍立信一往无前的坚毅勇敢,一瞬间,他就对这个战友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2海拔超过5千米,连鸟都飞不起来


“当年,雍书记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下乡,带着我们整天奔走在各个牧场之间,没有交通工具,我们都是骑马。”年轻的李奇三追随着雍立信,跟着他风餐露宿,吃永远煮不熟的米饭,忍受长年累月吃不到一口蔬菜。不得已,雍立信就用蒜头就饭,为此还得了个“蒜头书记”的雅号。


西藏地理环境恶劣,有一次,雍立信和另一位同志骑马出去了解情况,经过一条大河时,由于水大浪急,他被浪冲走了。直到3天后,才被当地群众搭救。类似这样的险情,还发生过好几次。


定日县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该县境内。冬天最冷时甚至达到零下48摄氏度,就连野兔也无法行动,鸟儿都飞不起来。然而每当推开宿舍窗户,看着远处雄壮美丽的珠穆朗玛峰,雍立信因营养不良和缺氧而削瘦红紫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一开窗就能看到珠穆朗玛峰,多幸福啊!”


3再苦再难,不能伤害群众感情


西藏的民俗风情和内地大不相同。当时因为生活条件奇差,藏族同胞长年不洗手。“他们刚抓完牛粪,就拿糌粑给你吃。糌粑里面羊毛牛毛特别多,难以下咽。酥油茶特别腥。但是你说吃还是不吃?”


毛头小伙李奇三遭遇最难吃的东西是羊肠。当年他在下乡时重感冒,乡民特地做了最好吃的东西给他补身体。食物端上来时,他顿时傻了眼。羊肠夹在糌粑里,叠了四五层,一层黄一层白,一层红的还带血丝。面对乡民的热情,李奇三为难极了。雍立信大手一挥,拿起一块就往嘴里塞,大口大口吃,并笑着对李奇三说:“习惯就好了。”


雍立信配有两把枪,共10发子弹,但无论陷入多艰难的境地,他也未曾发出一弹。和雍立信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李奇三总是被他这份保护民族感情的良苦用心感动着、激励着,在这片贫瘠动荡的高原上扎下了根。


4幸福就是从雪窟窿走到羊皮上


雪域高原长年冰雪严寒,一次下乡时,雍立信和李奇三掉进了一个雪窟窿,冻得浑身打颤,四肢发麻。他们用尽力气爬出窟窿,走了很远,才走到一户藏民家。藏民赶紧拿出羊皮毛来,让他们睡上去。


“我和雍书记谈论过什么是幸福,雍书记说,幸福就是从雪窟窿走到羊皮上。”在李奇三的记忆中,他们在西藏的每一天都在饥饿、疲倦、寒冷和戒备中度过。那一夜,他们在羊毛的温暖中睡了一个安稳觉,几乎是屈指可数的一次享受。


雍立信有一番话令李奇三永生难忘,“我多么希望西藏能和内地一样和平安定,这里的人们能吃上新鲜蔬菜,能吃上煮熟的饭,这该多么幸福啊!”为此,他特地为小女儿起名西平,寓意西藏永远和平。


雍立信对藏民体贴关爱、鞠躬尽瘁,直至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在李奇三心中,“他比孔繁森还孔繁森。”


四次祭拜,告慰父亲在天英灵


1960年,扬中政府接到定日县的电话,将雍立信重伤弥留的消息转告给郑其环。这个坚强的女人擦干眼泪后,背起行囊,只身一人前往西藏。她在路上花了整整二十九天,赶到时雍立信已经去世。


时局动荡,家中子女需要人照顾,容不得过多的停留,在提出希望把丈夫坟前的木刻碑换成石碑后,郑其环匆匆回到了扬中,自此和西藏再无联系。多年来,她对于墓碑的事一直很担忧,怕将来有一天,子孙后代有机会去西藏时,找不到丈夫的墓祭拜。



▲郑其环老人和小女儿雍西平


1977年,雍万彪在南京上大学,他的同窗好友要去西藏,他便拜托好友前去母亲所说的地点寻找。本不抱希望,没想到好友找了整整两天,真的找到了父亲的墓。“三十公分高的小石碑,立在一个小土堆边上。”听说有石碑,母亲郑其环这才欣慰许多。


世事多变,由于种种原因,1999年,雍立信的小女儿雍西平才跟随工作单位到西藏考察,来到了父亲的墓碑前。她从未见过父亲,那一刻,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名字那沉甸甸的意义。她用红漆将墓碑上斑驳的文字一笔一笔仔细而郑重地重新描红,以此抒发对父亲的怀念和崇拜。


2007年,雍万彪终于有机会去西藏祭拜父亲。当时,雍立信的墓已经被迁移到烈士陵园。站在新修大墓前,雍万彪为父亲献上洁白的哈达,心中百感交集。父亲为西藏所作的贡献,终于被深深镌刻在脚下这片他和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热土上。



▲雍万彪祭拜父亲


2015年6月,雍万彪再次前往西藏祭拜父亲,“我年纪也大了,这次去已经有高原反应,恐怕以后去不了了。”7月23日,当孙乾贵书记祭拜雍立信的消息传来,雍万彪感到十分开心,“家乡的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



图文/云舒兰 陈沁雨 编辑/余稚

制作/简单 小编微信号/shaoyy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