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你也认识年纪最小的那位?
华东师范大学微信 ID: ecnuers
1983年5月27日下午3时,除了唯一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在美国读书没有到场外,新中国首批17名博士和他们的老师、校长们,在人民大会堂集体参加学位授予大会。往下读,能看到其中几位博士的人生故事。
18位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不知你是否也认得~
据说,他是最传奇的一位。
《人民日报》1983年5月27日刊登版面:新中国培养的首批18位博士。在中国自己培养的这18名“土博士”中,有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名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证书。(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因在美国访问,没有参加此次大会)
马中骐
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1964年,马中骐考上北大物理系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但命运捉弄,只学了一年,“文革”爆发,正常的教学全被打乱。1967年,他回到母校兰州大学,当上了一名物理系助教。1978年,马中骐“回炉”参加研究生考试,由于担任助教时的学习积累,他的成绩相当优异。
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他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的培养阵容简直可用“奢侈”来形容。老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胡宁是他的导师,“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参加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
徐功巧
我国首位女博士
徐功巧是这18位博士中唯一一位女博士,上海人,今年已经73岁了。她一路名校毕业,1965年,进入复旦大学生物遗传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并最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已经移民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教学医院从事巨大分子蛋白质-肠粘蛋白的研究。(已退休)
徐功巧的父亲当年是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在功巧很小的时候就给她看各种书,光《小学生百科全书》都有100+本……十年动乱时,家里的藏书都被收走了,为准备研究生考试,父亲把家里每月订阅的报纸、杂志收集起来卖掉,用这些钱坚持给功巧买书。
范洪义
走廊里捡书自学
中学时,范洪义曾在上海听过一次华罗庚的讲座,毕业后他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刚上了两年学,“文革”开始,“读书无用论”流行,高年级的学生把课本从教室里扔出来。范洪义在走廊里捡了本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自己学习。其中一个看不懂的地方,成为他读博时的研究内容。
1978年,教育部恢复研究生招生,范洪义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5月,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如今,范洪义担任中国科大教授。在美国、加拿大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做过专题讲学,被国际同行称为“World class expert”。学术成果丰富,共发表SCI研究论文330余篇,六次获得全国发表SCI论文个人排名第一,三次获得多篇SCI论文数被引用全国第一。
王建磐
首批博士中年龄最小者
王建磐是首批18位博士中最年轻、也最有传奇性的一位。他同时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和1978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同一年,他拿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 *这样也可以,也是 zui了……还有更传奇的往下看~
“我在左边第一个,看!这个 special group 中我是不是最年轻呢!站我旁边的是当时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先生,校长大人陪我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仪式呢!”
“文革”爆发时,王建磐刚刚上完高中,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此后十年中,他当过农民、中学数学老师,还在县剧团当了5年编剧~~*这个。。今年孟院新生文艺汇演可以考虑演绎下当年的剧本……
1978 年,他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他可是自学的哦~自学数学......数学......学......胸口怎么会这么痛......
王建磐师从数学系曹锡华教授,他硕士论文答辩时,前来参加论文答辩的院士、专家们反映,该生的硕士论文已达到博士生水平。此时国家启动选拔培养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的消息,学校推荐王建磐参与申报博士,1982年,他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十八勇士”之一。
也就是说,没有读本科,他用4年拿到了博士文凭。
1997年-2006年,王建磐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如今,他是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博导,也是孟宪承书院院长。
2013年5月,首批博士中最小的小王也年过花甲,他邀请到其中11位博士齐聚华东师大,此刻,时光已整整过去30年。
“历史使我们成为一个 very special group,让我们友谊长存!” 小王说。
于秀源
边做工人边考试
1978年,于秀源报考山东大学研究生,当时已36岁的他,是杭州四中校办工厂的工人。既要工作,又要准备考试,于秀源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他最大的孩子不过两岁,小的才半岁。直到现在,当时的邻居还记得,他在工作之余,坐个小板凳,旁边放着竹板子做的童车。他的脚来回蹬着童车,“催眠”躺在里面的小儿子,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在一个小方凳上演算题目。
于秀源教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同时,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就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1991年,他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李尚志
曾是大山里的教书匠
“文革”中,李尚志受家庭出身影响,只上了1年大学就被分配到四川大巴山一个山区教学。曙光出现于1977年——李尚志在中国科大的同学书信告诉他学校要招研究生了,而这是李尚志走出大山的唯一一次机会。要么往前走,要么继续回山村当老师,庆幸的是,李尚志没有错过那个机会。
有媒体报道称,李尚志在做研究生论文时,不仅完成了导师曾肯成的课题,而且解决了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段学复从美国带回来的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惊动一时。
虽然李尚志早已是博导、教授,但他每个学期仍会坚持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在18位博士中,李尚志更是唯一获得国家级名师奖的人。
黄朝商
小商人家庭走出的北大学生
江西省玉山县冰镇三里街人,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后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在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
黄朝商1939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母亲是文盲,父亲虽是小买卖人,在家计相当贫困的条件下,还是择校送他到玉山浙赣铁路子弟小学读书,后考入玉山初级中学,上饶中学。
1957年,在上饶中学历届毕业生中,他率先敲开了最高学府的大门———北京大学,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2013年5月,最年轻的小王也年逾花甲,他邀请首批博士中的11位,重聚丽娃河畔。此时,时光已整整过去30年。(当天中午的合影尚缺一位,下午才赶到:)))
如果,你也认得小王。。请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