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全新改版,这些文章入选!

绽放幸福之花的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7-05


上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11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一线教师济济一堂,共话当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母语阅读与写作,大学语文课程发展、课堂教学、教材教法等诸多热点话题。


会议现场,由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的全新《大学语文》(第11版)首发,这是传统经典老教材全新修订后的首次亮相和全新起航。



《大学语文》(第11版)

徐中玉、齐森华、谭帆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共同倡议,恢复开设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而中断的大学语文课程,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起来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为新时期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前十版封面



《大学语文》第11版


《大学语文》(第11版)有何不同


全新的《大学语文》(第11版)由徐中玉、齐森华和谭帆共同主编,延续此前诸多版本基本编写思路的同时,在选目的视野上有所拓宽,在内容设计和撰写上不断完善。


“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的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第11版)的编写和修订,在徐中玉先生的引领下,始终坚守“人文性”“工具性”这两个维度,教材呈现出来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基本格局,已经构成了我们《大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首肯。


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教材中所选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堪称全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精粹,在总体上传递出我们对中国固有人文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贯通的理解,这恰是“人文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学文例话”是本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有“说理”、“抒情”、“叙事”、“写人”四篇,主要从表达方式着眼来谈阅读与写作问题,每篇设置在三个单元,也就是一个大的课文组合后面,其内容要点与这三个单元课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形成一定呼应。以第一至第三单元为例,其中课文多选议论说理性文章,故其后的“学文例话”即安排为“说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悉心体验和揣摩这些经典篇目,在感悟和品味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同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可视为对“工具性”的有效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现代高素质的人才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所理解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十分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整合而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是整体性的,而且是可以持续发展、不断升华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也是我们《大学语文》教材贯穿始终的追求。因此,《大学语文》不仅是大学生提高母语水平的优秀读本,也是增长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

(以上内容来自第11版修订前言)


那么新版大学语文的入选篇目有哪些呢?

小编看到了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讲故事的人》入选第二单元“和而不同”;还有去年离开我们的钱谷融先生的名篇《我的自白》新收录于“诗意人生”章节。


目录概览


还有哪些你钟爱的文章和作者入选新版《大学语文》?欢迎留言,入选留言前五位,将获赠新书!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 | 快蟹


更多阅读

寻书令引发怀旧风潮 《大学语文》找到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