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3月11日开始驻守在学校,现住在信息楼,在闵行校区教学科研片区工作。今天由他讲述在学校战疫的日子。
信息楼楼长与创芯之“星”同学们
3月11日,疫情开始爆发的那个周五,我就在学校了。时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一下子到了五月。可能是因为我从事的专业是集成电路设计工作,专业要求做事比较仔细。所以,从封校开始,吕岳院长就安排我担任了信息楼的楼长。工作是负责信息楼师生日常的防疫指令传递、物资运输发放、核酸抗原信息通知统计汇报、日常消毒消杀等事务。一开始之所以留在校园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是做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我们的科研项目计划在今年6、7月做芯片流片。为了保障实验室四十多名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研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我就主动留在了学校。我们的科研工作会使用大量的服务器,软件和硬件需要经常维护,得有一个老师盯着,才可以稳定运行。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家里网速不大好,之前在家中短暂封控,线上上课,有同学反映感觉上课有些卡,有些听不清。
学校里的网络比较好,为了保障线上课程能够顺利展开,权衡再三,我就待在学校了。
3月24日,封校两个礼拜的时候,我的学生给我传来了好消息。由李旭红、潘呈献、陈召琪组成的“闵大荒耕耘者”队参加“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历时11个月的赛程,并于我校封校期间进行了决赛,我们的队伍获得了大赛最高荣誉——创“芯”之星,获得55万元的流片和现金奖励,这是我们华东师大自2018年夺得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第一名以来再次获得该荣誉,令我深感欣慰。
2021年6月,提交比赛作品时,我和获得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创“芯”之星的同学们合影(左一)
教学科研块区工作队成员和队友们
根据学校对闵行校区疫情防范工作的指示与要求,为了理顺前期各条线工作,校长助理施国跃老师在3月20日牵头成立了工作队,负责组织整个闵行校区教学科研块区的防疫工作。
非常荣幸,施老师把我拉进了工作队,主要负责块区的实验室安全与监督巡查,负责板块内各个楼宇的实验室安全,配合装备处进行危险品必需品的运输等。
另外,为配合闵行校区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开展片区间的通道日常监督巡查工作。
通道的故事
我清楚的记得3月的一天深夜,大约11点多,施老师开车赶到信息楼下,载我去检查校医院北侧位置处的地下通道和体育与健康学院西侧的地下通道安全问题。由于刚刚开始封控没多久,疫情传播途径不明,疫情变化非常迅速,施老师关照我说:“张老师,这个检查以后就交给你了”。当时,说实话,有压力也有责任。第一时间,我决定担起这沉甸甸的担子,和施老师,还有全体参加抗疫的老师们一起,守护住这一关乎学校安全的通道,守护好我们生活、工作的校园。其实,疫情虽然凶猛,但只要管理有序、方法得当,并不可怕,我的父亲就是一位老防疫工作者,从小我就耳濡目染,见证过一次次的抗疫。小时候他就教导我,防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认真、仔细,要跑在疫情前面。所以,这一次,我也打算试一试。相信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在我们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和合作下,一定能取得胜利。
寻甸的蔬菜
3月25日下午,学校的帮扶结对县——云南寻甸捐赠的一大集装箱卡车蔬菜连夜驱车2500公里从千里之外的云南送达学校。在块区志愿者领导小组王玉琼老师召集下,许多教研块区的老师同学们都参加了搬运工作,包括纪委的俞黎阳老师、法商楼的赵正桥老师、国资处的王淑仙老师等,我也在其中。当时下着濛濛细雨,一卡车的蔬菜带来的不仅是困难时期全校留校师生的生活保障,更给我们带来了社会的关爱和战胜疫情的信心。所以,即使是整整一卡车的蔬菜,即使天下着雨,大伙干活特别卖力。记得蔬菜搬好后,大家在卡车前合影,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笑容,心里是安全和踏实的,大家感觉师生很快就能吃到今天运抵的新鲜蔬菜,学校物资丰富,不怕了。回到了办公室,我仔细查阅了寻甸这个云南边陲小城的介绍。
看着当地政府捐赠发车的新闻照片,心里想,疫情后一定要寻个机会去寻甸看看,去看看那个小城和那个城市里善良的人们。
4月18日,因为闵行校区食堂的紧急增援需求,我在信息楼留守群里发出一个通知。
全文如下:“由于学校把秋实阁的售餐任务交给了我们信息楼,为保证长期运行,做出以下排班表,请相关同学按排班表认真做好售餐任务”,信息楼所有的学生志愿者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参与到秋实阁的售餐工作中。
请允许我记上他们的名字:闫梦阁、梁芳、沈季玮、刘东明、张冬冬、骆晨、张有山、杨振中、杜二伟、王梓晨,其中杨振中是青年研究员。
由于学生志愿者人数不够,有些老师有课排不开,杨老师主动站出来承担了任务。
早餐:从6点开始到9点结束
中餐:10点45分开始到下午1点
晚餐:4点30分开始到晚上7点
每天加起来约莫要站立8-9个小时,每五天一轮,信息楼的师生们已经做了四轮,从4月19日到5月7日。封控期间,能为师生做些实事,这是我们信息楼师生倍感荣幸的。
信息楼师生志愿者在秋实阁售餐
由于学校的夏雨厅食堂出现了异常,教研块区按照楼宇包干的方式成立了送餐队,各个楼宇的师生志愿者轮流为整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块区送餐。整个块区近200位师生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参与志愿者超过1000人次。我和学院的郑正奇书记一起执行该项任务。4月27日早上5点整,据说信息楼的很多老师同学们设了多个闹钟,因为同学们习惯学习到深夜,早上不是那么容易醒。我们在3号点位,郑老师是司机,负责将冬日厅、秋实阁的餐食运送到各个楼宇。看到郑老师从早晨一开始不熟悉那个电动车的拉杆操作,到中午非常顺滑地开着货拉拉在校园里一趟趟往返运送盒饭。我和郑老师打趣说,“您呀,是货拉拉界职称最高的,也是教授界货拉拉开得最好的”。
不能做隔夜实验
5月6日,中午12点50,和施国跃老师、鲜跃仲老师、实验室与装备处的陈徐强老师、保卫处的冯杰老师,一起开展了实验室巡查工作。对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几个有开展重要实验的实验室进行了逐个房间的检查。化学专业出身的鲜老师,严谨细心又温和慈祥地对还在做实验的每位同学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特殊时期,做实验千万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位,不能做隔夜实验。不能做隔夜实验,这个是很重要的。回首2022年,伴随着疫情,我们一起在校园里从春天走进夏天。在线教学任务有序推进,科研工作也在预定的轨道上稳步向前,5月以来学院毕业班同学的论文答辩会也圆满完成了一场又一场。
都说人生是课堂,这段抗疫的特别经历一定也能让我们和同学们有不一样的收获。最后决定我们能否取得胜利的,除了专业能力,还有我们的意志力,免疫力,以及心怀感恩、乐于奉献的周围环境。那些遇到困难挺身而出的志愿者,那些为了守护校园两个月多来日日夜夜辛勤付出,身影遍布块区每一平米土地的领导和同事,用他们的行动和笑声鼓舞着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5月14日,三教小路旁的夏天
有幸能在华东师大学习、工作、生活,是骄傲和幸福的。这段真情实感也写给身在闵行校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有你们在,我们是骄傲和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