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环境日:中国高校首个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成长之路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中国与全世界一起,开始了人类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环境日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贺信中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起步:“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环保精英”

华东师范大学于1978年就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1979年、1986年成为国内首批生态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高校之一。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宋永昌先生为建系系主任,招收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成为全国较早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

招收生态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等方向硕士研究生。主持淀山湖富营养化防治、长兴岛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苏州河污染整治、上海石化总厂风险评价等课题研究。


1986年9月环境科学系首届新生报到

宋永昌先生与优秀毕业生交流

1996年建系10周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已经为上海和长三角环境保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此,时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的曲格平先生题词“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环保精英”,表达了对环科系发展的良好祝愿。三十多年来,毕业生在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稳步:持续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原环境科学系的基础上成立,如今,已拥有生态学、环境学两个优势学科。学院是全国首个以生态与环境命名的高校二级学院,有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成为培养体系健全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

近年来,学院发展成效显著,生态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发挥生态-环境-工程融合的特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生态、城市生态、修复生态以及污染控制、环境生态修复、环境微生物及应用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研究方向开展了大量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球系统模式各分量模式及其耦合评估体系的发展与应用”“城镇易腐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发项目课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多重胁迫下的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响应机理”“长三角退化河口湿地生境修复与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太湖富营养化治理管理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技术工具包及推广服务系统开发研究”和“金泽水源地水质特征研究与风险评估”等。

资深专家撰写多部环境领域相关书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提供教材。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研究生成为科研主力,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一区、二区高水平论文超过一半,包括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本科生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围绕环境中抗菌素、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兴污染物的污染过程、风险效应、削减控制机理这三个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揭示了城市环境中抗菌剂及抗性基因的时空变化规律、抗菌剂环境残留的复合毒性风险、超高铁负载量的光催化材料的高效降解机制。谢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归趋、风险及控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健步:培养全球生态环境领军人才

生态与环境学科以培养全球“生态环境领军人才”为总体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学院建设有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重点研究基地和上海市教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共建国土资源部大都市区生态空间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口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普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重点研究基地,为培养生态环境领军人才和开展多类型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卓越育人改革方案


基于承担的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项目以及在学校科技处、崇明生态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崇明横沙东滩(三期)开展了新生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示范地作为劳动育人基地,面向大学生开设贯穿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工作始末的“幸福生态米”劳动实践课程,把学校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幸福生态米”劳动实践课程

华东师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全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等机构,与生态环境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紧密合作,涵盖校外环境教育专家60多人,专业领域涉及生态、环境、地理、化学、农学和法学,研究经验丰富,同时热心于环境教育工作,为开展多形式、内容综合、涉及面广的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人员保障。



阔步:生态环境教育服务社会

自2018年6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共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联合研究中心以来,积极承担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鉴定以及专家辅助人工作,得到澎湃新闻、《法制日报》、上海法制网、东方网、网易网、腾讯网等诸多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转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1年5月28日,在第34届徐汇区青少年科技节开幕式上,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与徐汇区教育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2021年10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被授予“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11月,被授予“上海市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秉承“科研、科技、科普”三科并举理念,积极开展自然教育,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更多的了解自然,科学认识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和野外基地资源开展丰富的科普实践和自然教育,形成了鸟类、底栖动物、植被、湿地景观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环境观察教育体验课程。在杭州湾北岸湿地科学实验站和参与设计的上海廊下郊野公园“农林水乡”,打造郊野自然课堂,结合四季变化,设计鱼之乐、昆虫记、稻香村、鹭之歌、青杉行、大地画卷等主题课程,开展亲子自然教育,培养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发展出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操,启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思考。活动反响强烈,得到上海外语频道、上海金山电视台、新闻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担任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指导专家,承办和参与环境科普课程、讲座和夏令营;编写出版《十万个为什么:能源与环境分册》《节水优先 水润万家》《上海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版)》等广具社会影响力的科普书籍;在上海学生生态环保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中开展节约用水、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等环境教育宣传;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未来FM频道、十万个为什么、市民与社会栏目等为全市中小学生讲解或讲座塑料污染治理。在全国开展环境科普教育讲座或活动200余场次,现场听众2万余人;为全市150多万中小学生讲垃圾分类暑假作业,30余次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讲座和节目听众上千万人。开展科普讲座和节目200多场,事迹被《人民日报》《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形成了华东师大生态文明教育品牌。

自1978年至今的40余年间,华东师大生态环境人始终坚持“育人、文明、发展”的初心,以为人师者的胸怀,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保事业精英;以当代科学家的责任使命,坚持科研创新,开拓进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科将继续脚踏实地,为培养新型生态环保卓越人才、深化社会生态文明教育阔步前进。


来源 |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联|张琪



往期推荐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在科学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全文

重磅!华东师大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

进击吧新人!华东师大应届毕业生建设上海未来

互道安康!华东师大限定“端午粽”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