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卓越学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⑨


- 编者按 -


中国共产党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力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展现华东师大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引领育人创新的奋进历程,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我们从即日起推出“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栏。今天推出科学技术篇《以卓越学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⑨

科学技术篇

以卓越学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战略,立足学校现有科研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统筹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发展重大需求,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1
重点攻坚谋突破
成立国内首个聚焦儿童的脑成像中心

基础研究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亚教授领衔的项目获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学校加强顶层谋划,面向国家和上海市发展重大需求,凝练基础研究前沿科学问题,在优势和特色基础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前谋划布局,瞄准超限制造、可信软件、大数据、脑科学与类脑科学和绿色碳科学等迫切发展需要,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动前沿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对接上海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2021年获批上海市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分子智造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和上海市可信工业互联网软件协同创新中心;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22年入选“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推动在几何不变量研究、冷镱原子光钟报数、量子精密测量与调控、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基础研究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Science )、《自然》( Nature )、《细胞》( Cell )期刊。
首次揭示了量子统计在超辐射量子相变中的作用,发现泡利排斥改变了临界泵浦强度随原子数的标度率,为研究长程相互作用费米多体态的非平衡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首次实现了利用单一分子股线通过模拟分子伴侣蛋白诱导蛋白折叠的过程,构筑了三种不同的分子拓扑结构,完全区别于该领域以前所报道的一种合成方法对应一种拓扑结构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扑学在未来研究拓扑类蛋白功能及构象关系的潜力。
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
创造了新的反型钙钛矿电池效率世界纪录,首次实现转化效率大于24%的反型钙钛矿电池;突破了反型器件效率低这一长期以来困扰钙钛矿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为钙钛矿电池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发现人类的米色脂肪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可大大减轻肥胖症状并改善代谢紊乱,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获得重要突破。
首次披露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技术的开发及其治疗一种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成效,为未来更多基因靶向修饰CAR-T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持互联网级关键核心业务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项。
2
制度创新促发展

落实32号文件精神,优化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科研管理的统筹作用,主动谋划、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改革体制机制、统筹资源配置等举措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2018年至今,科研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发布了47项优化管理和服务的政策、举措,并持续优化完善科技评价方法。

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营造适于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环境。遴选基础研究创新攻关人才,予以持续稳定经费支持;不限选题方向,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鼓励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探索松绑放权管理,在考核目标上接受失败,允许试错,让有志勇闯科研“无人区”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能真正潜心研究去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入选“基础研究特区”首批项目的夏建阳教授说,“有幸入选‘基础研究特区’,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独辟蹊径的科研信念,使我放下思想包袱,敢于探索专业领域的‘无人区’。希望‘基础研究特区’持续发展,惠及更多青年学者,早日迎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召开“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第一批)启动会,并举行授证仪式
强化有组织科研,多措并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交流模式,实现学科交叉的思想碰撞和灵感激发;改革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相关政策,打破学科交叉研究壁垒;通过平台集聚人、财、物等创新资源,为有组织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设立“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共享交叉”基金,围绕“生态+”“智能+”“健康+”“教育+”“国际+”等领域,组建跨学科集成攻关研究团队,布局实施系列重大跨学科专项,凝练了量子思维、智能教育等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在脑科学与教育创新、超限制造、分子智造等交叉领域形成新优势。
召开“幸福之花”学科交叉发展论坛,实现学科交叉的思想碰撞
在制度创新引领下,华东师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4项、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1项(参与3项)、市教委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3项、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4项;2022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3项,首次突破200项,较2021年增加19%,获批直接经费近1.8亿元,较2021年增加26%,获批杰青4项、优青10项及重点类项目15项,均创历史新高。理工科研经费稳步增长,近五年到账科研项目经费33亿元,年平均增幅为11%。
3
基地建设强实力
学校主动对接科学前沿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长期的布局和建设,建有40个省部级及以上理工科重点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所有理工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实力大幅提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诸多前沿领域有重要应用。实验室以国家工程应用需求为牵引,发掘应用数学和基础数学中的新问题,开展兼顾理论价值和实际效益的科学研究,解决数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数学与工程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吕长虹教授如是说。
扎实推进河口海岸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相关优势领域的研究平台和团队,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跨学科跨学院的“超级”二级科研实体单位,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权;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凝练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极参与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优化重组,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布局新建重点研究基地。
绿色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获批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通过在绿色碳科学领域十几年的布局和耕耘,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能力获认可,获批新建数学与工程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区块链数据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大数据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成立“智能+”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量子科学与精密测量研究院,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引导非实体研究机构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为重点研究基地的孵化器。
4
产教融合重服务
获批首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学校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CTO)学院,探索技术转移力量培育新模式;成立上海中以创新促进中心,支持上海“中以创新园”建设。获批第四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首批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备案单位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

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发挥高校在人才和创新等方面优势,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2018年3月至今,签约共建27个校企非实体研究机构,合同金额超亿元。与南滨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吴泾镇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大零号湾”孵化园区,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落地;与国家大学科技园、临港南桥科技城三区联动,共建技术转移(奉贤)中心,结合临港集团产业链优势,推进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把一流科技成果有序转移转化到长三角区域;与临港管委会及港城集团推进共建“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
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落户两江新区,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足上海科创中心、“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研究院建设经验为基础,拓展与上海临港、成都、三亚等地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型研究机构,通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大河三角洲研究
承办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举办首届世界地理大会
主办2022、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
牵头组织“大河三角洲工作组”,带领11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全球14个大河三角洲研究;2021年作为中国内地唯一入选被列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首批28个计划之一,为全球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2022年,“海上丝路”河口海岸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入选“海洋十年”新一批签约行动。主办或承办“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首届世界地理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等重大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前瞻谋划,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有组织科研,实施“卓越学术行动计划”,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推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我国早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科技支撑。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⑨内容来源丨科技处文中图片来自新闻资料通联丨王玲题图丨林付为 钟望阳视觉统筹丨吕安琪编辑丨郭文君 吴潇岚
更多阅读

开学第一课!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承强国之志,做奋进青年


第十四次党代会: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⑧


人气爆棚!直击华东师大教博会现场


第十四次党代会: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⑦


第十四次党代会: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