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华东师大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记忆……
每位华东师大人的心中
都藏着一份关于师大的记忆
《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
(第五、六、七辑)近期出版
“口述记忆”项目
历时10年出版7辑
采访了200余位
老领导、老教授和老校友
生动讲述华东师大人的精彩故事
和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
10年7辑
200余位华东师大人的历史档案
每位华东师大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记忆
我们摘选了
第五、六、七辑中的六位教授的讲述
他们分别来自教育、哲学、思政
化学、中文等不同学科
在育人、科研、管理等方面成果丰硕
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按丛书出现先后排序)
邱伟光
1937年9月生,浙江定海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教授。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学的“明德”在于育人,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德”的基础是格物致知,先修己才能治人,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赵修义
1938年9月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华东师大哲学系副主任兼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上海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学会常务理事等。1960年代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1970年代末起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开设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经济哲学、经济伦理等课程。
除了自己教好书,力所能及地做些研究外,我们同辈的许多老师,都尽力为年轻人的成长、冒尖创造点好的条件,推他们上去,给他们腾出点时间,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做、能做而且会做出一些效果的事情。……教育的事情就是这样,不仅需要有一批名气很大的专家,也需要很多默默无闻的教学或是行政工作。
教育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身教胜于言教。
叶忠海
1939年9月生,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教授。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人才学与人才资源开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研究。现任华东师大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曾任华东师大人才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成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理事长等职。
社会责任是学术研究成功的思想基础。搞学术研究必须要对科学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
金利通
1937年11月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8 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随后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99年获得“曾宪梓教育奖”、2004 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物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分析化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多种学术杂志编委、副主编、主编。
我的科研主要是做一些创新的东西,专门着手开拓其他学者没做过的领域,所以有人说我专攻分析化学,我说是快乐化学,什么快乐我就去做什么,什么内容做起来有新意,能从中获得乐趣,那我就去做什么。
王铁仙
1941年2月-2023年4月,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华东师大副教务长(1986—1992)、副校长(1992—200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85年获上海市首届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
我认为一所大学的地位、声望,在于它所拥有的教授、学者。而教授、学者的地位、声望,在于他们的学术建树和道德风范。
一所高校的校风,好像一个人的个性、一部作品的风格。它显示出这所高校的独特的形象,因而差不多也就是这所学校的生命。我们如果踏进一所名校,只需几天,就能处处感受到它的校风,那种它特有的浓厚的育人风气和学术氛围。它弥漫于全校,形成于久远,让人觉得这是这所学校的精神传统。
叶澜
1941年12月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1962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华东师大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现为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30余年。兼任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多项学术职务,先后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
我觉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思想、愿意思考问题、做研究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个人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会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所有的工作,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研究的,就看你有没有研究的眼光和用心。
关于这套丛书
他们说——
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抢救性”口述采访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任务,还能有所创新,比如在每一位口述访谈人物后面附上一篇代表性文章,让大家对口述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也从多角度反映了学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向新一代青年学子传递老一辈的求学、治学精神。
老教授协会会长、校党委原副书记杜公卓:
学校老领导、老教授、老校友的人物口述与他们的学术作品相比,增添了很多个体的人生感悟,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也更加具有可读性。这是一项“抢救性”的历史工程,我们要不断做下去。
华东师大教授桂遵义:从历史学视角来看,这三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指导,传承司马迁《史记》等纪传史学的特点,从口述实录中看到华东师大的变化和发展,是档案馆在档案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之作。师大领导和老师们简朴宽容、教书育人、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要不断继承与发扬。
华东师大教授翁默颖:“丽娃记忆”口述宣扬大学文化,书中记载的大学教育生动实例激励人们奋进,尤其是会教导新一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方向。
华东师大教授胡范铸:“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系列代表了有温度和温情的校史,体现了华东师大独特的精神品格。保存个体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文章对于记录大学乃至共和国的历史都极其富有意义。
有奖互动
看了这系列图书的介绍
你是不是也想拥有?
(第五、六、七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你与华东师大的动人记忆
留下你的感悟或故事
截至11月19日中午12:00
评论留言点赞排名前30的读者
可获得
《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一本
来分享吧!
文、来源|档案馆
校对|方夏瑞一
编辑|吴潇岚 张泽亚 唐敏
更多阅读
华东师大,77项!
安排!本周学术文化活动速览
上海高校辅导员齐聚华东师大,比比谁最厉害!
“双十一”118道高校美食亮相华东师大!
“咖啡+剧场”,大零号湾上演艺术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