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人文是科学的手性镜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光明社教育家 Author 钱旭红



人文是科学的手性镜像:同出而异名


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每个人都有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脑右脑,这些“左”和“右”均呈现镜面对称,并且不可替代、不可互换,这在科学上叫作“手性镜像对称”。如果考虑人类大脑的思考习惯和功能分区,我们可以简约地笑称:科学在左,人文在右。人们常常想要探索手性对称的生命起源,可有没有考虑过,生命是否起源于手性对称呢?可以说,人的手性对称、分子的手性对称,既属于科学,又属于美学。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所有人都无可争辩地认可,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言,左右手性镜像对称的器官是不可分割或替代、互换的整体;可是人们常常无妄地将“人文”与“科学”分割、对立,或者纠结在两种选择之间。实际上,对于一个独立、自由而健全发展的人而言,人文与科学,犹如左右手性镜像对称,同样是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

每个人都是“大道”在某个时空的一个具象投影,老子的《道德经》开门见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将上述的“无”与“有”,分别用“右”与“左”,或者“人文”与“科学”代入,我们会发现,这些表述是如此地贴切而全面。

人文素养指人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修养和素质,人文精神指人们在人文方面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人文素养不代表人文精神,而后者更为重要。人文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关爱”,即对自然、生命、他者的关爱和对自我的接纳。

科学素养指人们的科学、技术、工程等修养和素质,科学精神指人们在科学方面的思维方式和态度。科学素养不代表科学精神,同样是后者更为重要。科学精神的第一要素是“质疑”,即对权威、定论、惯例的有质量怀疑,以及对真理的谦卑。

人文(素养/精神)和科学(素养/精神)虽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密不可分,铸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基——呈现“人文科学二象性”,犹如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如此的融合让人得以成为人。人文与科学相互促进,发展每一个人,也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人文与科学均源于并服务于“人”这一整体,呈现两个体系,互为坐标,互为参照,相助相依,如此支撑每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健全发展。主要体现为如下五点——

本文刊发于《教育家》2024年1月刊第2期

一是形成正确三观。人文滋养了每个人的关爱之情和同理之心。不同于科学技术工程里冷冰冰的数据和实验,人文使得每个人能把个人的福祉、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关联在一起,建立起全面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强调质疑和求真,而人文精神则提供了质疑的底气、关爱的方向和价值的判断,确保科学服务于正义良善。没有人的世界不能被称为世界,只有人的世界难以长存。沉迷于科学的人们难免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很容易陷入消极和放弃的境地,而人文能够帮助他们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建立光明远景和崇高使命,激发活力和毅力,助力他们熬过艰难时期。

二是滋养健全思维。要成为独立自由、健全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拥有健全的思维模式和体系,如拥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此四者必不可少,两两成对,互为补充,犹如生命基因的排布,成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基因。人文对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滋养尤为突出,其中善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对于培养人们科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从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更为全面的角度进行质疑和再思考,则可以跳出约定俗成的科学俗套。

三是赋予人以活力。人是不可分割的,不可以简单地归属为哪个学科、哪个专业,否则就会落下后天习得的“学科专业性格”、偏执甚至偏见,会僵化地成为“工具人猿”“工具的人”。人文能帮助人们极大地丰富拓宽科学视野,使人们敢于并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超学科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历史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哲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深层次反思,文学和艺术则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要求人们能够在严谨的逻辑与推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现,而人文则注重培养个体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不可替代的“如神仙般”的生命活力。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等,都是点燃人们脑中“奇思异想”的绝佳火种。

四是塑造本质安全。人文能促进人们在发展科学、增进福利、追求真理的进程中建立伦理道德和安全责任意识。在科学实践中,面对伦理安全问题和社会冲击影响,只有人文能提供道德判断的框架和诚信指导原则,以及尊重实验对象、尊重生态规律、尊重伦理规范、呵护人类尊严等规范,帮助人们在追求知识、福利和真理的同时,建立起敬畏之心和信仰,担负起对社会、环境及人类的安全和道德责任。人文可以教导人们敬畏天地和规律,不被自身不知满足的妄欲贪婪所驱使,从而“不入死地”,永葆本质安全,进而永续幸福吉祥。人文可以提供引领并规范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成千上万的“首席伦理官”,从而避免重现在绿色化学、转基因时代人们手持生态安全龙套,跟在狂奔的科技之后苦苦追赶、不断呐喊的尴尬。今天人们都希望发展人工智能,却又主张暂停超级智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伦理安全的期盼。

五是让人成为人。人人都有烦恼,科学只能帮助人“理性地”看透命运,而人文才能给予人“感性的”情感呵护。人文可以防止抑郁、焦虑、烦躁和孤独,人文可以提供“视觉之药”“音律之药”以及塑形艺术的健美体操。人文的语言和表达的艺术有助于科学与公众进行沟通,倾听众人需求,消除众人担忧,使科学技术真正服务生命、生态以及每个人。

创新源于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与碰撞,将人文与科学融为一体而成为英杰者不胜枚举,诸如,声光、机械、哲学俱佳的墨子,解剖、美术、机械、建筑、数学俱佳的达·芬奇,舞美、音乐、诗歌、数学、天文俱佳的朱载堉,小提琴、物理俱佳的爱因斯坦,美术、物理俱佳的李政道,音乐、地学俱佳的李四光,音乐、航天、物理俱佳的钱学森,书法、园林、戏曲、写作、药学俱佳的蒋华良,脱口秀幽默、文字精美、人工智能先驱者汤晓鸥,芭蕾、钢琴、数学俱佳的影视明星兼通讯CDMA之母海蒂·拉玛,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且精通老子哲学的夏普莱斯,精通工艺美术和无人机设计制造的专家汪滔,等等。从这些名家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人文如同科学一样重要,两者的融合对人的滋养是全方位的。

综上所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不仅能影响每个人的独立自由、健全发展与成长,还关系到人类的文明发展和未来希望。期盼今后,人们可以像“天经地义”般地对待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左耳右耳那样对待人文和科学,理解人文和科学本是人的一体二象,同出而异名,不再有“是人文重要,还是科学重要?”“是保留左脑,还是保留右脑?”这样无谓的争论和吵闹。


来源 | 《教育家》2024年1月刊第2期

更多阅读

上海两会,跟着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履职!


您收到一份来自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文件


“两会”特刊:华东师大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七旬“老顽童”重返课堂记


海外优青,华东师大在线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