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
而是仍在继续着的东西。”
当古尔纳对谈格非
国际国内顶峰作家相会
将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
3月6日下午,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见证了两位来自国际国内顶峰的作家——古尔纳与格非的思想交汇,一场以“我们必须谈论痛苦”为题的对谈开启了跨越大陆的文学交流之旅。
这是诺奖得主古尔纳首次中国行的首场活动。这场文学盛宴吸引了数百万线上线下的观众参加,激荡起文学正当时的樱桃河畔和创造华东师大作家群与批评家群奇迹的丽娃河畔的同频共振。
该活动由华东师大党委宣传部、华东师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澎湃新闻主办,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远读批评中心、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回避痛苦的人,无法真正写作。而在写作中探讨历史与时间的人,更能体会痛苦的价值。”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指出,“两位作家的演讲既是创作者对于创作经验的分享,更是文学教授基于人生体悟和批评实践的自觉与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致辞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认为,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位作家的作品都聚焦于“命运”和“痛苦”这两个核心主题。“这场对谈不仅是两位杰出作家之间的对话,更是跨越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两类生活的沟通与交流。”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致辞
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来自非州桑给巴尔岛,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凭借其“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而荣获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出身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他在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其作品中“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
古尔纳声称,“你必须谈论那引起你痛苦的事物。”格非指出,“生命有很多痛苦,这个痛苦是固定的。”两位文学巨匠的顶峰相遇和灵魂对谈,引领观众探索创作的奥妙,感受生命的力量。
“新作中的‘痛苦’比旧作还多一点,越写作还越‘痛苦’,难道写作不是一种缓减痛苦的方式吗?你们拿起笔的时候是因为痛苦吗?”对谈主持人、华东师大毛尖教授如此问道。
古尔纳回应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和体味,这不同于年轻人的焦虑,生命经验的累积会让人反思、感知痛苦的力量。
“什么是痛苦,为什么我的作品里面要写痛苦?”格非认为,痛苦来自于“不可抵达”,“痛苦就是某种幽暗,就是你身处其中,不明原因,不可抵达。正因为光不可抵达,所以你才会去寻求光。你要寻求光,你必须到幽暗中去寻找。”
对谈结束,线下线上的观众踊跃提问,现场气氛极为热烈。当文学青年遭遇文学巨匠,一场灵魂碰触灵魂、心灵点亮心灵的文学梦工厂仿佛从幻想进入现实世界。正如校友格非老师的万花筒之喻,参与这场文学盛宴的观众们,就是聚集在同样一个时空里共同在感知、触摸和理解文学梦的万花筒。
在对谈开始前,古尔纳作了演讲,讲述了来自印度洋彼岸的中国故事,其演讲由澎湃新闻记者丁雄飞翻译。古尔纳表示,从小到大他都对关于殖民存在和殖民活动的历史叙述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是促使他写作的动力之一;他在十八岁那年离开了当时正处于动荡中的祖国,离别的经历,以及渴望重拾对被他遗弃之地的认识和理解,则是另一重动力。
为向古尔纳致敬,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学生将其长篇小说《砾心》中的一个片段改编成了戏剧《从头乱到尾》。古尔纳评价道,学生的表演很有力量感,充分表达了故事中人物的痛苦感。
学生话剧表演--《砾心》片段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华东师大远读批评中心聘书颁发仪式,古尔纳、格非受聘为远读批评中心荣誉作家。
附: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致辞全文(标题为编者拟)
也是“师者的本分”
下午好!首先,热烈欢迎古尔纳先生和夫人、欢迎格非先生光临华东师范大学,欢迎世纪出版集团阚宁辉总裁、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副总编辑黄昱宁女士,欢迎线上和线下的所有观众。
古尔纳先生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评价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2022年至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推出了10部古尔纳作品,包括享誉世界的代表作《天堂》《海边》《砾心》等等,让中文世界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横跨了不同地理空间、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
古尔纳先生的作品,向中国读者展现了相对陌生的非洲殖民历史,但另一方面,小说常常涉及“记忆”“爱与软弱”“身份认同”等话题,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生存困境。因此,当我们阅读古尔纳的小说,会感受到,这些永恒的文学主题,将我们与远方相连。
上海的出版社也是了不起,尤其是我们的杰出校友阚宁辉总裁领导的世纪出版,总能在第一时间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诺奖作家的巨大成果。
尊敬的古尔纳先生,我们上海是一座伟大的文学城市,华东师大是热爱文学的大本营,您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您的作品通过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上海,会受到中国读者无比热烈的追捧和响应。今天您的演讲有数百万的读者在线上,您这个春天在中国的旅行会很辛苦,也一定会很幸福。
古尔纳先生是肯特大学的教授,今天莅临华东师大演讲授课,是我们的荣幸,但到著名的师范大学来授课,也是“师者的本分”。
特别欢迎您,您早就该来了。
著名作家格非先生是我们非常尊敬更特别热爱的华东师大的老师和校友。
他198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华东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20年。作为我们的亲老师,格非是我们中文系85级同学行走江湖的通关密码。走到哪里都要念叨的。他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当年同学们在一舍传阅您的油印本《没有人看见草生长》《追忆乌攸先生》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还有著名的《迷舟》《青黄》《褐色鸟群》都诞生在丽娃河畔。2016年,格非以《江南三部曲》获得茅盾文学奖。
格非先生的作品以百年的跨度,在历史运动、地方经验与个人成长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更重要的是,格非先生,就是我们亲爱的刘勇老师,2001年移居北京去清华大学任教之后,其实一直以他的风范、思考影响着华东师大,彰显着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力量。
这不是说,自他之后“华东师大作家群”撒豆成军,因为之前有施蛰存、许杰,有徐中玉、钱谷融先生,也不是因为自格非先生之后连续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都有咱们华东师大人,而是因为,刘勇老师须臾不离的本职工作是老师,作家格非是业余的。
近二十多年来,格非先生经常把他在清华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思考带回到华东师大传授。我所经历的,2017年10月29日,刘勇老师回来谈“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探讨如何有效地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中开展文学教育。
2017年,格非回华东师大谈“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
2021年10月16日70周年校庆,刘老师有感于“师范大学”之难,克服疫情困难回来和我们专门讲“师者的本分”,成为40万华东师大师友和数百万华东师大之友讨论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问题的重要文献。
2021年,在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格非作了题为“师者的本分”的演讲
格非先生的新作《登春台》刚刚面世,在小说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很像是可以醒在不同时空中的梦的万花筒。”这句话体现了时间经验在人的生命里的交错绵延。
古尔纳先生也有一句关于时间经验的深刻思考:“我们谈论的不是过去,而是仍在继续着的东西。” 古尔纳先生和格非先生今天的对谈题目是“我们必须谈论痛苦”。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回避痛苦的人,无法真正写作。而在写作中探讨历史与时间的人,更能体会痛苦的价值。
我宁愿相信:二位作家的演讲既是创作者对于创作经验的分享,更是文学教授基于人生体悟和批评实践的自觉与反思。
特别感谢毛尖教授,这座新落成的“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也是有福了,享受着比她的老家宁波更隆崇的待遇,将承接和见证两位伟大作家、杰出教授对谈文学。
谢谢大家。
图 | 李欣荣 杜启震编辑 | 杜启震
更多阅读
让所有美好和春天一起醒来!
门票抽奖!诺奖得主古尔纳与作家格非,华东师大对谈
这位“高研值”本科生,是怎样炼成的?
重磅!普陀区与华东师大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