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电没空调,古人们如何潇洒过暑假?真相竟然是...

青春上海 2019-11-08

以下文章来源于爆炸实验室 ,作者爆炸实验室 爆爆

内容来自爆炸实验室(bomblab)

自从7月份放暑假以来

状态就一直像

张学友在《天气这么热》里唱的那样:

“天气这么热 我哪里通通不想去

只想躲在家 看着我的电视吹冷气”

🔺小编度夏必备:空调、西瓜、WiFi



能舒舒服服地宅在家里

都拜这个男人所赐↓

威利斯·开利

正是他发明了现代空调的原型

(后羿:你不感谢我射掉其他八个太阳?)



不过,“空调之父”创办的开利公司

直到1922年才研制出

世界上第一台离心式冷水机组



甭说空调了

两个世纪前人们连电还没用上

西门子制成第一部发电机是在1866年

也就是说,古代人连电风扇都没有

......

那他们怎么度过这么热的夏天?



认真查阅资料之后发现

原来古代人的消暑方法多着呢

在衣、食、住、用各个方面

在看似古怪的小设计中

蕴含了你意想不到的智慧



没有冰怎么行


是大自然赐予的降温神器

早在周王朝时代

人们就已经懂得藏冰之术

他们冬天把冰块凿出存放在冰窖中

夏天再拿出来解暑



《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

“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

令斩冰,三其凌。”

这里的“凌人”就是负责为王室采冰的人

当时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


这种采冰制度

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用冰场景


不过问题又来了

在温热的南方地区

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

冰怎么来呢?

机智的古人想出了一个妙招

那就是——硝石制冰


🔺硝石,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


大约在唐朝末期

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

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

会吸收大量的热

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用这种方法制冰



就像上图那样

工匠们将要冻的水放入一个小容器内

取一个大容器,在其中加适量水

把小容器置入大容器之中

之后不断地在大容器中加入硝石

这样小容器中的水就结成了冰



硝石溶入水后

还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

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想不到吧!


吃得清凉才要紧


冰块除了直接放置于室内降温

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制作冷饮

如果说冰在周代还是达官贵族的专享

那么到了唐代

藏冰不仅是官方的事情了

民间出现了夏天贩卖冰块的商人



至于到了宋代

卖冰在街头巷尾已是寻常了

如果你穿越回宋代

能喝到绿豆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

鹿梨浆、卤梅水等各色“凉水”



元朝的时候出现了

类似咱们现在吃的“冰激凌”

据说是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

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

在忽必烈执政时期

“冰激凌”为皇家特供食品



直到十三世纪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

才把制作秘方从中国带到欧洲

十八世纪“冰激凌”的做法传入美洲

1851年美国人开设了

世界上第一座冰激凌工厂

生产出了最接近于现代式样的甜筒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

古代没有冰箱怎么保证冷饮不化呢?

其实,古人有特别的保鲜神器

它叫做——冰鉴

这个神器从陶制演变到青铜、木制

一直沿用至清代


🔺曾侯乙铜冰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冰鉴分内外两层

外层用来盛放冰块

内层则可以放各种需要保鲜的食物

在它的上方有开口

冷气能从口中透出

可以说它既是“冰箱”又是“空调”


怎么住也是学问


在炎炎夏日

一句“哪凉快哪呆着去”

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充满关怀的祝福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

呆在什么地方才凉快呢?


先秦有“窟室”,秦汉有“凉殿”

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

这些室啊窖啊 其实都是

存放了许多冰块的地下室

相当于古代贵族的VIP娱乐包间



最为令人惊叹的或许是

唐朝大明宫的“含凉殿”

它采用了一体化的降温方案

效果可以媲美现在的“中央空调”

与现在电力广泛运用不同

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纪录片《大明宫》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还原的含凉殿


含凉殿临水

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

流水激起扇叶转动

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

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

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

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



民间有些富贵人家

采用相同的原理建造“自雨亭”

这效果看起来很像

花果山水帘洞???


🔺自雨亭全景复原


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

能让房间保持凉爽

那就是被称为“土空调”的装置

石孔通往一两米深宽的地下井

让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气形成温差对流

你只要往石板上一站

就能感受到一股股凉气在往外冒


🔺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村的“土空调”



穿错了你肯定热


现代人的衣服材质一般是棉或者化纤

而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

主要是丝和麻两种材质

比我们穿的更透气



尤其是一种叫做“苎麻”的纺织原料

用它做的成衣一直是夏季爆款

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一书中

这样写道:“苎麻织物洁白清爽,

清凉离汗,受人欢迎。”

苎麻衣不仅吸汗,还散热快、干得快


据考证,魏晋前

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

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

而在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

“半臂装”和“袒胸装”都深受女性青睐


🔺唐代《簪花仕女图》


作家孟晖写过一篇《李清照的时装》

描述宋代女子通行的服装样式是

“背子+抹胸”

也就是对襟长衫搭贴身抹胸


🔺钱文观《李清照画像》


所以,不管从衣服材质的角度

还是从穿搭方式的角度看

古人出门未必会比我们

更感到热热热



用妙物自然凉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用品

在古代人的巧妙构思下

变成了消暑神器

比如这个" 叶轮拨风 "

据说是汉代工匠设计的

东晋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所记载

一个人摇手柄,轮盘上的多个叶片

就会高速旋转吹出凉风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叶轮拨风


除了手动送风的扇子外

床上的纳凉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竹、瓷、玉

是三种最常用于纳凉的材料

它们被制作成枕头、席子等


🔺南宋影青瓷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诗人陆游在《初夏幽居》中

提到过一个特别的纳凉物品

“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

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这个“竹夫人”其实就是

古人为了取其凉意搂着睡觉的物品

它是用竹篾编成的

中间镂空留出的空间

保证了睡觉时能有良好的散热



当然,纳凉的“玩意儿”远不止这些

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里

就提到了这么几件奇物:

用刷净的猪毛制成的“壬癸席”

含有能消暑毒的龙涎香的“澄水帛”

用冰蚕丝织成的“冰丝茵”

......



看了这么多

大家是否和小编一样

感觉认知被颠覆了

没电没空调的古代人

竟然在酷热的夏天活得

潇潇洒洒



在惊叹之余

如果说我们能做更多

或许就是继承这种

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不断创新的精神


↓你可能对这些也感兴趣↓

龙凤胎女儿学马术,儿子却去军训吃苦?这位老爸的解释是...你怎么看?

中国网友怒了,呼吁封杀“吃鸡”手游!因为...

李克强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热议作批示

学习“谈恋爱”还能拿学分?真的有!这所高校的操作火了……



来源:爆炸实验室(id:bomblab 天才科学家的爆炸实验室,每晚8点为家长和孩子送上一个趣味无穷的科学小实验;50w爸爸妈妈和小小科学家在这做实验)

责任编辑:唐昱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