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放日报》老照片出书啦!

2015-08-24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解放日报社推出了《解放·城市底片》丛书首辑《开国那几年:1949—1953》。这本书在上海三联书店的展台有售,并将于8月25日13时30分—14时30分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首发式。


1949年10月,解放日报等上海各报记者前往跑马厅采访庆祝开国大会,摄影记者走在前列。


自1949年上海解放次日创刊以来,解放日报社积累了近百万张新闻资料底片,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60多年来的城市巨变、风雨沧桑。可以说,这些珍藏中,每一幅影像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追寻,而每一次追寻都将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1949年9月21日,解放日报摄影记者集体领取底片并登记,为拍摄庆祝开国旅行做准备。


为保护、挖掘这批宝藏的价值,解放日报社启动了底片数字化工作,从近百万张底片中精选扫描入库近10万张,并在这批底片中以每年度30幅左右的标准甄选影像,精细制作,搜索钩沉,延请装帧大家袁银昌先生设计,将每5年为一辑由上海三联书店陆续出版。


书展上即将首发的丛书首辑 《开国那几年:1949—1953》,概括了上海自解放至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3年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在编著过程中,编者根据图片影像,以解放日报当时报道为基础,查索验证,尽力还原当时影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达图像隽永、文字简约,但又不失其义的阅读效果。在审读初稿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也以简约的三句话予以评价:“书稿很好。图片很有价值。释文准确。”


【附:《解放·城市底片》丛书序言】



(《开国那几年:1949—1953》平装本和精装本封面)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2003 年胶片相机逐渐淡出新闻摄影领域,这段时间内,解放日报社积累了近百万张珍贵的历史资料底片。为更好地挖掘这批珍贵资料的丰富内涵,我们筹划推出了《解放·城市底片》丛书,将分年代陆续分册出版。这是我们第一次比较系统化、规模化地梳理并向社会介绍解放日报图片资料的尝试。


这是一套以影像为主线的丛书,许多珍贵图像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在策划之初,我们就确立了“让影像可读”的原则,因为单纯的影像尚不能完整反映这个国家、这座城市一个甲子多以来极不平凡的求索历程,所以这套丛书不仅仅是画册,我们尽量查索钩沉,努力使得每一幅图片都能承载更多的历史信息,传递更多的时代背景。


我们查阅和引用的素材以相关年代的新闻报道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源自解放日报当时的报道。这样的图文结合,或许不够全面充分,今天看来甚至可能带有一些历史的局限性,比如,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其是非曲直,今天看来或许就会不尽相同,相信读者自有评判。而这正是历史的印迹。


虽然有些底片存在着划痕、污迹(我们并未全部进行修饰), 但解放日报社的这批历史资料底片由于保管完善,影像质量总体上仍然极好。这背后,几十年来,有多少位解放日报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心血倾注其中!


回溯这批历史资料底片的保存过程,其缘由本身也极具时代印痕。自1949 年5 月28 日创刊始,解放日报社就建立了严格的底片管理制度,并一直严格执行着,加之当时相机、胶卷精贵,所有报社配发摄影记者的相机必须备案,记者在采访之前还须遵制向报社登记领取胶卷,初期每次最多领取两卷,其后情况改善,但基本上也只能领到5 卷上下。拍摄完毕的胶卷均原卷如数交还报社,由专人放大冲印、统计保留包括废片在内的胶片数量,最终存档并向报社报销。在那个底片时代,解放日报社还对每卷底片成品率提出过要求,比如36 张一卷的135 胶片,拍摄后成品至少须达到33 张, 否则就说明摄影记者没有尽心尽职,造成浪费。


敬业正派的一代代解放日报新闻摄影工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页页珍贵的历史记录;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解放日报社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了这批珍贵的底片。


可以说,是解放日报老一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勤勉敬业严守规范,是解放日报社薪火相传的优秀报业传统,成就了今日这套《解放·城市底片》。每次看到这一幅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影像,抚往追昔,我们都由衷地赞叹和感佩。在此,谨以《解放·城市底片》丛书向解放日报历年来所有新闻摄影工作者,向报社历任领导、摄影部门负责人,以及历年来为保存这些资料图片付出辛勤劳动的报社员工,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由于年代久远,某些图片和其对应的拍摄者可能会存在错漏, 但我们仍旧尽力根据底片档案上的信息制作了作者索引,以志尊重和纪念。


谨以此书,致敬前辈,致敬历史。


《解放·城市底片》丛书编委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