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朱镕基曾在此视察,作出“挺进中原”决策,中原小区现在还好吗?

2017-08-06 黄尖尖 解放日报


上海现在高楼林立,繁华异常。如今的高档住房,大平层是基本配置,如有江景那也算正常,全名牌家居尚可吧,会所管家如影随形,那才能勉强称之为高档...



但就在30年前,高档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可能只是摆脱没有隐私的弄堂生活,住入煤卫独用的6层楼公房↓



“那个年代的上海,由于住房紧张,大家都是三代、四代同室,毫无隐私可言。” 

当叶基馥从自己7平方米的婚房搬进了40平方米、拥有独立厨卫的中原小区一室一厅时,他一下子感到了跳出“水深火热”的兴奋


让他跳出“水深火热”的“中原小区”,曾是上海最大的住宅区。上世纪80年代末,为承担吴淞路闸桥、杨浦大桥等市政重大工程的动迁疏解任务,中原小区从一片农田到高层住宅拔地而起,区内可容纳20万居民,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


“中原小区,一室一厅”

那时候说出去也很是值得骄傲的

朱镕基都曾在此视察

....


昔日杨浦的“西伯利亚”

是怎样变成上海东北部的后花园的?


“1984-2003”


吹响改善住房的号角


叶基馥是1988年被分配到中原小区的。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为切实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提出了住宅建设“挺进中原”的口号,计划在上海的东北部建设三倍于曲阳新村的全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区。


1991年,刚竣工的部分中原住宅楼

 

挺进中原


1991年1月3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到中原小区视察,当时中原地区的工农、民星、市光、国和、开鲁等5个新村正在兴建。朱镕基作出“每年新建50万平方米住宅”的重要决策。


 

于是,挖掘机驶进来了,轰鸣的打桩声响彻中原大地。工地上塔吊林立,各种施工机械紧张运转,已建成的和在建的住宅错落有致,色彩明快。伴随着一批住宅竣工,为配合吴淞闸桥、杨浦大桥等市政重大工程建设而动迁的居民陆续迁入此地。“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千军万马挺进中原啊。”


中原路辟通


一开始由于中原路还没辟通,每天上下班,叶基馥都要拼命挤上公交车,而公交车是沿着军工路绕道而行的,到市区上班,五角场这一瓶颈口令人望而生畏。


中原路是中原地区百姓的生命线,辟通了这条路,公交车才能驶进中原小区。“原来中原就3条公交线,75路开到五角场,80路到宝山,还有209路沿着军工路开,中原路辟通以后多出了19条公交线,跨区的就有12条。”吴美娟在中原当了21年居民区书记,作为第一批导入中原的居民,这条“中原生命线”,从她搬进中原开始盼了整整十年。


中原居民


配套逐步跟上

中原小区

越来越“高档”


刚开始中原小区尚未开发,目之所及还是一片农田。建成的零星居民区周边没有商店和菜场,居民出门买个菜要走上一公里路,道路坑坑洼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中原小区生活太不方便。”这是当时搬入中原小区的居民共同的感受。


“先建房子、再建设施的中原小区就是在交通线上发展起来的大居。”公共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沿着中原路发展起来。


这是许多当年因动迁或单位分房进“中原”的老居民共同的印象。十年建设,伴随着中原路的辟通,商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的落地,老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转变,


1996年,中原小区诞生一个当时全市最具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市百七店中原店成为中原住宅区内最大的商业网点。“百货店内很多为居民服务的项目,代请家教、上门清洗脱排油烟机、电器维修中心,还配有黄鱼车免费供居民使用。”吴美娟说,从那时起,人们把到市中心称为“到上海去”的口头禅取消了。

 

接着轨交8号线来了


大型欧尚超市几经动员后,选择了在8号线嫩江路站开设了中原分店,轨交8号线驶进了中原,居民与“大上海”不再遥远。


医疗资源跟上



2004年4月28日,这天市东医院正式北上,从平凉路宁国路搬迁到中原小区。市东医院前身是纺二医院,后来与原杨浦区肿瘤防治院合并,组成市东医院。改制后的市东医院迁至中原小区,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中原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其原址现为百联滨江购物中心。


“还记得从平凉路搬迁那天,医院上下做了精心准备,那些重病患者吸着氧气,从老医院一路被安全护送到新院。”叶基馥见证了医院的开工、建造和竣工。市东医院的迁入,为中原小区居民就医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到2003年,中原地区共建成国和、开鲁、工农、市光、民星五个居民小区。


公共配套设有中学3所、小学8所

建筑面积16843平方米的中原文化馆

核定床位500张的二级甲等市东医院

占地面积2160平方米的社区健身中心

以及900余家的商业网点等

居民从1991年的75159人

一下子增加到2003年的154943人

成为上海城区中最大的住宅区


“中原小区,一室一厅”

如今已变得设施老化

....


中原小区现在还好吗?


“现在”


 

老年人不愿搬走


如今,中原小区常住人口18万,在上海中心城区里依然是数一数二的特大型社区,其中老龄人口占38%,中低收入居民偏多。


中原小区的房屋放在今天来看,不仅房型小,而且设施老化,很多年轻人买了商品房就开始搬出中原小区,但老年人却不愿搬走,就是因为中原地区日益完善的医疗资源。除了市东医院,中原还有杨浦区中心医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个卫生服务分站,离长海医院也不远。


今天的中原小区开鲁一村


礼治社区下

设施不是那么新

社区却更美了


面对逐渐老旧的社区,殷行街道从硬件上实施 “里子工程”,从屋顶、外立面、楼道、公共道路等9个方面帮助居民修缮房屋。而在软件上,从2014年底开始,街道联合区社建办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刘建军课题组,以闸一、工三(2)居民区为试点,建设殷行街道独特的“礼治社区”。
 

"爱之礼"小区的文化墙

 

在工三(2)居民小区,有一份由居民发起自行创办12年之久的《星之光》社区报,呈现的正是传统的“家园意识”。在这个居民自己认可的自治平台上,街道组织居民征集《邻里公约》条款,把“楼道清洁不堆物、喂养宠物不扰民、楼上居民不抛物”等12条写入其中,形成社区共同遵守的“礼之约定”。社区中运作了8年多的周逸翔法律服务工作室变成“紫藤说理堂”,周律师本人成为说理堂堂主,“礼之约定”成为该小区化解邻里矛盾的主要依据。
 

“和之礼”小区的紫藤长廊

 

居民楼内部

 

通过微更新后改造的楼道


“从1984年建立至今,中原历经了四次变迁,从人口导入,到经济增速,到基础设施完善,如今我们要进入安居、乐居的阶段了。”透过车窗,叶基馥望着这片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有几分感叹。行驶在中原路上的公交车里依然挤满了乘客,但人群里多了几分和谐和礼让。


老小区

新精彩

“中原小区,一室一厅”

蛮好的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本文图片:殷行街道供图 

微信编辑:小微


觉得不错?  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