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钟菡 2018-05-23


“难忘赵总为创世神话创作工作做出的开创性贡献!难忘春节看望赵总时他身上出版人特有的智者之风、长者之风! ”5月20日23时20分,著名出版人,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出版协会原理事长、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消息传来,让人震惊……



赵昌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唐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广西师大兼职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得知赵昌平去世的消息,他生前的好友、同事都感觉很突然。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介绍,赵昌平是昨天出门买东西时,突然晕倒在小区门口的,当晚便抢救无效去世。


“他是古籍出版社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编辑,为品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学者和出版人,眼界宏观,学术扎实。”高克勤回忆,赵昌平是个退而不休的人。2013年卸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后,还返聘在出版社工作到70岁。直到去年,赵昌平还担任社内杂志《中华文史论丛》的执行编委,并且一直关心古籍出版社的工作,时不时来参加社里的会议。


赵昌平热爱出版工作,同时也不放下学术研究。作为文史专家,他主要研究唐诗学及中国古典诗论,著述丰硕,曾出版《顾况诗集》《孟子:匡世的真言》,合著有《唐诗三百首新编》《唐诗一百首》等。


“他最有成就的是唐诗学的研究,也是文革后走进出版界的学者型编辑中最杰出的一位。他帮助马茂元编撰的《唐诗选》,被陈尚君称作当代最好的唐诗选本。”高克勤记得,赵昌平一直想写一部唐诗史,并为此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系统成书。“他本来想退休后集中精力完成这部书,这是他的心愿。没想到突然去世……”


尽管有着这样的学术心愿,近几年,赵昌平却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华创世神话的研究和梳理上,并为之呕心沥血


2003年,画家施大畏与导演吴贻弓、作家孙颙和赵昌平组成工作小组,开始梳理中华神话故事,并整理出版《中华创世纪》。2016年,上海启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以《中华创世纪》一书为基础,通过创作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梳理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文化源头上的支持。为这一工程担任学术文本撰写任务的文学专家组副组长赵昌平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几乎一刻也不停歇。


去年2月中旬,赵昌平正忙于撰写学术本的最后一节。为了这个文本,赵昌平全身心投入。常常想到了什么,半夜里就爬起来写。他的夫人看到孙颙时,总是抱怨,“能不能管管我们家赵昌平”。“我们都对他的身体很担忧,毕竟快70岁了,腰椎也不好。”文学专家组成员陈苏说。当时,由于过度劳累,赵昌平一度血压两百多住院,让文学专家组组长孙颙备感担忧。


没想到的是,去年夏天,和赵昌平相濡以沫的夫人突然去世,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一直沉浸在深深思念中,为此一直心情不好,大概也影响到身体。”高克勤说。


“昌平是我的兄长和文友。今天一早,施大畏先生与我通电话,我们在突如其来的悲伤中,深深怀念昌平兄。”关于赵昌平的故事,孙颙有两点印象尤深。“多年前,北京某著名学府请昌平先生去当教授。那时,上海古籍社的经济待遇不是很好,那所学府又是多数学者敬仰的圣地。我去和昌平商量,我觉得要委屈他放弃这次难得的邀请。因为我深深感到,上海古籍社有没有昌平先生,大不一样。他犹豫了一段时间,给我回复,同意不去北京当教授。后来,有几次他半真半假地对我说,留下来,他个人的学术损失很大,要我赔他。我只能苦笑着宽慰他,你言传身教带出一批出版人,亦是文化的大贡献。


“我说的第二点,是我们合作搞中华创世神话项目。项目最早由吴贻弓、施大畏和赵昌平设计,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几经周折,昌平始终坚持。整个学术框架,先是由他牵头,与骆玉明、汪涌豪教授合作,出版了《中华创世纪》一书。去年开始,他又大规模修订和重新撰写学术文本,经常劳作到深更半夜,让我知道后实在不忍。他最后拿出的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受到评审专家们的由衷赞叹,目前正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过程之中。可以说,整个《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昌平做了基础的富有决定意义的工作,后面的美术文学创作等各方面的开拓,是在他开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2017年清明节前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曾就“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本创作采访了赵昌平和孙颙,当时,身在医院的赵昌平详细介绍了中华神话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精彩。他欣慰地对记者表示,学术文本终于基本完成,“他们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我想先放一放,继续中国诗学的研究……”


《孙颙、赵昌平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本创作》

(原文载于 解放日报2017年04月03日第1版)


承担“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学术文本撰写任务的文学专家组副组长赵昌平,没有参加1日召开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组委会副主任、文学专家组组长孙颙告诉大家,这位主要撰稿人因高血压住院,“我们都嘱咐他好好休息。”


昨天记者拨通赵昌平电话时,他正在医院做检查,身体已无大碍。赵昌平并不愿多谈自己,“孙颙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大家对我的学术文本评价很不错”,这让他感到欣慰。


将出版中华创世神话述评


学术文本加上绘画建议,赵昌平撰写的“工作用书”已经有40万字。他的文稿全部是手写,再由誊录人员录入电脑。去年初,接到学术文本撰写任务时,赵昌平正在创作整理关于中国诗学理论的论文集,一篇3万字的大论文只剩下最后3000字了,这是整个论文集的开篇。“工程”来了,又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赵昌平索性放下手里的唐诗论文,先把“神话”文本做好。“原本大家希望我一两个月完工,可我一做就得认真做,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弄清楚,结果弄了一年多,花了不少精力。”浩如烟海的神话记载有很多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有人说大禹死后化熊,有人说化龙,还有人说化鱼,这些说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背后有何种原因?需要查找大量资料来清理,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可能要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


学术文本是整个项目的基础,为了尽快让大家有本可依,赵昌平平均一天要工作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好在,工作用书已经基本完成,赵昌平松了口气,打算先养好精神,再抽时间为正式的出版慢慢修改。“有一些需要重新核对的地方,个别地方也会再补充修改,让它更适合阅读。”他透露,以后作为读本出版的学术文本,书名会使用“中华创世神话述评”或者“述考”。


考古、民俗印证神话真实痕迹


为了较完整地梳理、反映神话的全貌,赵昌平大量参考、统合了历史、文学、考古,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资料,不少材料都是晚周到汉代的记载,尽管里面掺杂了当时人的改造,但神话是有迹可循的。“从8000年前伏羲的考古资料,5000年前黄帝的考古资料,到4000年前尧舜禹的考古资料印证,神话不是子虚乌有。”赵昌平认为,秦汉时期的神话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古代的圣王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比如盘古、伏羲开辟天地、创造人类;到炎黄时进行大量的发明创造,有了早期城邦体系,初步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尧舜禹时期则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我们试图把神话和历史打通,又不失去神话的本意,而把考古、历史、民俗作为发掘产生神话的印证。”


在“工作用书”里,赵昌平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提了许多主题创作的绘画建议,帮助画家打开思路。比如,“嫦娥奔月”主题前人画过很多,但赵昌平指出,嫦娥、后羿其实都和子嗣有关,后羿还成为管理子嗣的“宗布神”,而看似丑陋的蟾蜍原本是调整月亮运行的吉祥之物,这些文化元素,他都希望画家能在大画中作为背景体现出来。


接下来,赵昌平打算在打磨细节的基础上,把全书归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学术、普及两者都要有,还要把考证变成故事,并对故事的意义进行评述,这是这本书难的地方。”


中华神话有另一种精彩


除了学术文本外,首批出版的18本神话连环画在学术文本设定的框架下,择其要者进行创作,《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已经浮出水面。孙颙介绍,为了尽量让画家发挥创作激情,画家选定的题目是个人偏好,不是按时间顺序分配,因此,完成的顺序不是按结构的先后。“好在神话故事有相对独立性,不影响阅读。第二批也会在2017年推出,全套书争取在今年底出齐。”


翻开连环画,可以发现脚本文字生动优美,文学性颇强。“人物的基本处理和故事的大体框架没有离开学术文本,文字尽量按通俗故事处理,加一些想象。小学、中高年级阅读都可以,但我们首先希望孩子们的母亲有兴趣读,可以给孩子们讲述。”孙颙介绍,撰写脚本的陈苏是儿童文学作家,容易掌握文字的通俗性,同时又与赵昌平交流很多,理解他的学术想法。


提到神话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后羿射日或者嫦娥奔月,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故事细节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孙颙认为,通过学术梳理和文艺创作,更重要的是让受众知晓,西方的神话故事可能很漂亮,但我们有另外一种精彩。“我碰到过许多海外热爱中华文化的学者,他们承认孔子,甚至崇拜老子,但没人说过中华神话。谈到创世神话,人们基本都在说西方,因为此前我们对神话的整理和解释非常薄弱。所以,这一工程非常及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钟菡

微信编辑:皮小姐


觉得不错?  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