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有些书,能够放到书店最重要的位置?

2016-07-12 Tracy等 学而优新媒体



逛书店的乐趣之一,也许就是在偶然中遇到自己心水的一本书,但你可知,那些书为什么刚好出现在那个位置?

在一家书店,一本书能够摆放的位置何其之多,我们与它偶遇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小,书店店员在其中做了些什么,促成了这样的相遇?他们个人的趣味是否影响了书的位置?

今天我们请学而优书店的三位店员介绍了书店中陈设的玄机。


书店和读者之间,讲究一个“情投意合”

文:Tracy



书店是营业场所,自然是以多卖书作为商品陈列的目标,并以坪效来衡量场地的利用率。以学而优新港店为例,它最重要的位置,当属其入口的第一个平台,架号1A059

 

“1A059”是书店形象展示的黄金位置。2013年柴静的《看见》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副本量很大,我们在“1A059”平台上,用多本《看见》摆了个“圆堆头”,深蓝色的书,围上闪闪发亮的彩色缎带,顶上再置上一颗金星,圣诞的节日气氛就很浓厚了。之后几年的圣诞和新年,我们都用不同的书,不同的装饰品,摆出与节日相符合的喜庆造型,正可谓“书也过节”。

 

要论哪些书最容易放到书店的重要位置,一般来说,新书是最有可能得到机会的。这里所说的新书,既有新近出版的,也有作为添货而来的“重头书”,如果某个到货图书品种数量特别多,自然引起重视,因为这意味着是重点书,很有可能引起购买的热潮,例如龙应台的《美丽的权利》和《银色仙人掌》,基于龙此前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书的畅销,她的新书自然是备受重视。

 

另一种情况是长销书,即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销售的品种。2015年的《秘密花园》就是这个类型,每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相应的获奖者的作品,当然也在其列。

 

“重要位置”体现着书店的态度和品味,因着所售商品的特殊性,每家书店定位的不尽相同,艺术书店摆在首位的有可能是森山大道、小津安二郎,一家女性书店却可能是虹影、安妮宝贝,而对于学而优这样的人文社科书店,重要位置当然就是人文经典和符合学而优书店气质的新书。

 

每家个性书店都有若干名“代言人”,他们也许是书店的读者,他们从书店的图书中汲取养分,待到有新作问世时,学而优也是非常乐意在平台上展示和传播他们的作品,当中缘由皆因二者“情投意合”。比如黄天骥先生是中山大学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作为中大人,所著的《中大往事 :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以及作为老广州人,结合深厚的文化积累的专栏合集《岭南感旧》,就很受学而优新港店的读者喜爱。

 

出现在学而优重要位置的图书,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与活动有关的书,比如一些讲座、签售活动的举办和持续发酵,读者的现场参与感、媒体的报道,都可能会使得相对应的图书受到读者的关注,比如今年6月席卷广州几大书店(广购、联合、学而优)的“东京热潮”,就将《我还是喜欢东京》推到大家的视线之中,也带动了书籍的销售。

 

总而言之,书店最重要的位置,当然就是为最重要的书而设,因着这样的做法沿袭下来,久而久之,顾客就习惯了通过这个平台,迅速获取最新的图书资讯。




店员"以权谋私",会在书架上暗设玄机

文:kk




每个书店都有若干个这样的地方:它或位于书店的主通道上、或正对着书店的正门口,是最容易让进店的读者注意到的地方。我们称这些“黄金位置”为“重点陈列位置”。在这些地方,我们一般不放书架,而是用平面展台陈列图书。这些平台摆放的图书,都能展示封面,是最一目了然也最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那么,是什么样的书能有幸不用在书架上和同伴们挤在一起,而是舒服地躺在平台上等待自己主人的到来呢?


没错,和大家想到的一样,这些位置会摆放新书。一有新书到店,我们的店员会及时上架,把一些旧的图书从平台上撤下,换上新书,让读者能快速方便地获取新书信息。所以想看新书的读者逛书店时要多留意我们平台上的图书哦。


但是常逛我们书店的读者会也许会问:平台上也有很多书并不是新书,它们是凭什么霸在平台上不走的呢?其实,像《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等能长期留在平台上的书都是畅销书。平台上的竞争是激烈的,有些书摆上后无人问津,只能让位给后来者,而畅销书由于需求大,为了方便读者获取,会得到继续留在平台的资格。想不到图书的陈列也能体现出达尔文爷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果然活在世上,还是要自己“有料”才能站得住脚。


另外,近期的热点也是平台陈列图书时要考虑的因素。某部热映中的电影的原著、或者某位刚离世的作家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重点陈列的对象。


除此之外,图书的陈列还和书店的风格有关。有些书店你一进去会看到好多“习大大”;有些书店你一进去仿佛进入高三课堂。而在学而优书店,你会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学术气氛,仿佛置身于文化的海洋。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图书的陈列还会与店员的个人喜好有关。在书店工作的都是爱书之人,每当读完一本好书,想和大家分享的时候,有些店员会偷偷地把自己喜欢的那本书摆在书店的“黄金位置”。我喜欢的夏目漱石的作品,就因为我的“以权谋私”,曾在平台上呆过很长时间。每天盼着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来找到它们,然后和他或她聊上几句,也是工作的乐趣之一。


从一个书店的图书陈列,能看出这个书店的主打风格、书店读者群的口味,甚至还能看到最近一些热点事件,或者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下次来书店时可以仔细观察,发现一些以前没留意到的乐趣。▇




人是万物之灵,书也有它的个性

文:云起时




人是万物之灵,书也是有它自己的个性的。比如书店里有一些最显眼、最漂亮的平台,就不是所有的书都喜欢往那里作展示的。有的书喜欢将自己藏于角落,去等候它生命中的知己,然后相伴一生。为此,它们不惜等到页面泛黄,脊胶干硬。它们不情愿像大多数的书那样暴露在显著的地位,它们相信,懂得它们、欣赏它们的人,必定也欣赏那些不起眼的角落,而对显著者付诸侧目。某些个少数的它们也是幸运的,虽处角落,也许很快就遇上了知音,随之而去。

 

随之而去,也就留不下只言片语,因此,留下来的多有哀哀之音。然而它们的坚持,让人动容。

 

这些精灵般的存在,他们的外貌平实而不张扬,默默地留处一方。对于爱书人而言,书店最重要的地方,不在脚步匆匆经过的最显眼、最漂亮的平台,而是那方宁静的角落。

 

我在书店做了几年,之前也爱逛书店,对于书店最重要的位置,理解为曝光率最高的那个位置,往往就是进门大厅的当眼处,灯光、装饰都最好的地方。作为书店方,这是最合理不过的选择。作为书店顾客,无论有心还是无意,甫一进门,第一眼如果能看见自己想要的或感兴趣的书,无疑是有巨大惊喜的,潜意识里也会认同这个店。因此,从最下意识、最约定俗成的判断去看,一个书店的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店内布局当中第一个与顾客“相遇”的位置。

 

从这样一个下意识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提炼出要点,则可以从“一个书店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店内布局中第一个与顾客‘相遇’的位置”这句话进行分析。其中的“第一个”“与顾客相遇”“位置”三个词是重点。其实现代书店与顾客相遇的第一个地方,已经不是前文所分析的比如大厅的当眼处这样的地方了。首先突破这一点的是橱窗。小时候逛新华书店,传统的布局,根本没橱窗的概念,拉闸门是全拉上的,拉上之后就是敞开的大厅,第一张台便是最重要的地方了。稍后的书店,尤其是民营的独立书店,在经营、选品、分类、陈列上面都在参考现代商业的同时,也以书籍这项特殊商品的特点出发,对传统的新华书店的整体概念作一个颠覆,在“书店最重要的位置”上面作了层级分类。


从橱窗的设计、大厅当眼平台的设计、某一品类的平台的设计、乃至每一书架哪些品种应该摆在伸手可及之处、哪些可以摆放上面一些,或下面一些都作了层级分明的布局。同时与店内的标识、指示牌相配合。比如你是爱好社科书的,入门箭头指示你上二楼,那么,一楼那个“大众认为最重要的位置”,你便可以不屑一顾而径直奔上二楼了。这时候的所谓“书店最重要的位置”已经不是一个点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层级分明的“树状结构”。


聪明的读者按此结构追寻,一切热闹的、冷僻的品种便都可以找到。话题性的、经典性的品种便大多在这些“树状结构”的靠近根部以及靠近节点的位置,专业的、冷僻的、小众的品种,便反其道而行之即可。这个“树状结构”就是书店与读者的第二次约定俗成。对于深谙此道的读者,便可有一种细致清晰的过滤作用,所谓淘书之乐,此其一也。这些专业的读者相对也就不需要店员的存在。店员对于这些读者的必要性体现在他踏足书店之前,也就是先于既成陈列。也正因此,书店不需要像服装店那样,一进门就“先生您好!请问先生需要些⋯⋯”这不是书店古肃不知变通,更不是故作清高,而是由书籍与有品味的读者这两方面决定的,这正是书店不同于其他零售行业的特别之处。

 

当书店进入21世纪,这个“与顾客相遇的第一个地方”还是有了它的变化。网络以及即时沟通工具的革新,使这城市中的人们与这城市中的书店相遇的地方还延伸到了微信、豆瓣、微博、官方网站等等工具上面来。这个状况又与第二部分所说的民营独立书店有所不同了,其不同甚至大于独立书店产生的年代与新华书店的不同。你难以否认,你的新朋友与某书店的相遇,不是仅仅因为你在朋友圈内发出的一小段文字加图片而已。在更多的人成了低头族,成了数码控的当下,你的平台擦得再亮、橱窗布置得再温馨,或许也比不上你在圈子里面适时适地、俏皮而使人感兴趣的发布一两段新书资讯所带来的销售效果。相反地,从客人的角度看,你的平台擦得再亮、橱窗布置得再温馨,也比不上你在朋友圈里发的一两段有趣的书讯更能使他们发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座标。(文化坐标也是有时效性的,再厉害的品牌也有其时效性,不然,可口可乐就不用年年卖广告了。)身为80后的我,最感觉新人的出现实在太迅猛了,仿佛一不留神,90后杀到,00后也走出江湖了。有太多的潜在读者,需要这一相遇。

 

当然,正如平台无所谓摆得最好、橱窗也无所谓设计的最为炫目,而只有最为适合人群中的大多数一样,新的最好的位置,也有它的适合与否。“适合”二字,便成斟酌。即使用在新工具上,也是有一个适合的度。而且以书籍为售卖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也应该延续到新媒体、新工具上来。

 

以上皆只分析“书店最重要的位置”一语,同时稍及“适合”这个话题。至于什么书才能“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是涉及“适合”二字而已。如此已经延伸至根部的“树状结构”,如此枝节,各有各之重要与适合。至于什么书,也要求分析你所面对的是哪一条枝杆上的哪一类顾客。▇

   

快问快答



1、学而优书店临街的橱窗选书,有什么标准?


新书,畅销书,店里副本量大的书,开本合适(适应橱窗尺寸及考虑展示效果),封面吸引人。

 


2、为什么文学放在一楼,社科放在二楼?


我们将学术文化类的书都放在二楼是有点历史的,在第一家店开店时只有放在二楼才能放得下,后来搬过来就延续了之前的摆放。现在一楼的书的受众一般是一次只买一两本,而二楼的书往往是专业人士购买,很多时候会买一两包,二楼比较安静可以慢慢挑,一楼的顾客买一两本来去也方便。

 



3、为什么新港店二楼一上去是三联和商务的专柜,有什么讲究?


在二十年前学而优书店成立时,这两个出版社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图书是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像我们这样的书店自然将它们的书奉为上宾。二十年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出版社也紧随其后,奋力直追,更多的好书也在不断出现,但这两个出版社的书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而在我们筚路蓝缕的行程中,这两个出版社一直对我们厚爱有加,对我们颇多关照,因此我们也愿意将这样的上位一直留给它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