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利贷?高利率如何是可能的

2014-02-05 薛传艺 B座12楼

12楼专栏作者:

 

薛传艺,华创资本Venture Partner

 

本文是薛传艺《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系列文章之三

 =====================

我们有一款高成长企业债产品,是与我们投资的一家贷款服务公司合作,针对成长期的、轻资产的、无抵押物的成长型公司,提供的一种信用借款。是我们尝试的一种金融债权类工具,作为股权投资的一种补充,使得投资模式更为多样,股权、债权、股权+债权,最后一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投连贷的方式。我有时候也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个事儿,听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反应,会问不同的问题,有趣的一个问题通常是:借款利息比银行高还有人会借吗?这不是高利贷吗?

 

高利率如何是可能的?这不是一个对的问题,应该更改为:高利率在哪里?才符合我这些文章的主题: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而我的判断是,债权市场是接下来五年国内金融服务创新集中之处,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机遇。让我们从利率开始,去破解国内所谓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打破的巫术和秘密。(btw,请大家略微忍耐接下来冗长的理论讨论,容忍作者适度装逼的读者才是好读者)

 

金融市场,就是现在和将来的货币交易的市场,这个差额与货币的比例就是利率。对于生活的每个个人来说,对于今天和明年今天的预期不同,其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不一致,所以每个人心理上认可的利率就有差别。从理论上说,实体经济越活跃、创新和科技发展越活跃,人在当下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越高,利率就越高,落实在债权服务,应该收取的资金利率就越高。可以用一句很文学性的话来表述:金融是平滑的,而实体经济是皱褶的,高利率一定是可能的。

 

利率取决于人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只要人对未来的预期是高于现在的,利率就是高的。所以,高利率在哪里,这个基本的逻辑,就是要寻找适当的人群,然后再考虑为他们设计能够控制风险的产品。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办法是,风险优先,利率统一,这不仅是反商业的,而且是反人类的,不论这是政策的原因还是大机构的傲慢。反商业在于,对于高心理预期的用户,他们对现在获取货币有较高的不耐烦程度,并未对他们收取足够高的利率。反人类在于风险优先会使得一部分本来最应该获得金融服务的人或者公司,失去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

 

一个人的心理预期取决于四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生活中个人的消费等级。一个人越贫穷,就越有可能为了现在的急迫而忽略将来的需求,收入差距越明显,低收入人群对于现在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越高,就越可能让低收入人群去消费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欠发达国家利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在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 Club上,贫困的人群很容易被评级为E级以下,其年化利率差不多20%以上,相当于美国基准利率的几十倍。

 

第二,未来收入预期。某些人群,如学生,如刚参与工作的年轻人,随着参加工作和工作经验的增长,可预期的未来收入会持续增长。如果目前的工资是1千元,5年之后可能是1万元,那么他个人急于提早实现更为丰富的消费,为了借款补充现在的消费水平,如买一个最新款的iPhone,可能会承担较高的利率。

 

如果把未来收入预期与第一个因素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收入越低的人,现在生活的限制,收入差距的外在诱惑,哪怕是极微小的限制和诱惑,都足以增加他对目前获取货币的不耐烦程度,这会驱动他们用较高的利率去获取贷款。而我们惊喜的看到,传统金融机构处理的方法绝无这种可能,照顾到这些细分的人群。

 

第三,考察一个人的消费的构成情况。据我了解,传统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意识对这部分做出区分。一个人的花费包含了多少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及父母子女的情况。

 

一个可能会搬进城市的农民,会比一个准备住在农村的农民,对于现在获取货币的的不耐烦程度要高,能够承担的利率也更高。虽然农民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他们并不是一个会承担过高利率的人群,目前农村的高利率,主要是因为播种时需要的投资机会,推高了现在的不耐烦程度,以及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程度,让他们没有获得低息贷款的机会的原因。

 

最后,未来收入的确定性。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确定性的未来收入,换取当前的确定性的货币,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越不稳定的国家,利率就会越高,因为未来的收入获取不稳定。这就象是,雨天几率越高的地方,对今天拥有雨伞的心理预期就越高,牺牲现在利益以为将来做准备的动力也就越大。

 

为什么一定要寻找高利率的所在呢?这只是一种思考逻辑,并不是决策逻辑。高的心理预期,带来的高利率,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高风险。而高利率下借贷的高息,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贷方的高收益。Lending Club单个借贷虽然给予出借人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但平台方的收益也差不多有4%,也高于银行贷款的收益率。未来债权服务的中心,还是风险控制体系,人群区分不仅仅是利率区分的需要,而且是科学风控体系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风控体系,是接下来债权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个人特征的考察,都是经验型的,极少有纳入风控体系的。典型的个人特征如下,每一种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现在货币的不耐烦程度,从而影响接受的利率程度:

远见和自制能力,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远见,是要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学理科的自制力高于学文科的。受家庭呵护的人,自制力低于独立生活的。

 

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较两个城市的生活习惯,例如重庆和成都,重庆的人的消费习惯,就比成都的较为节约,所以,风控必然是跨地域的,加上各地金融政策的影响,贷款服务必然是越来越分散的趋势。在美国,黑人向来缺少节约的传统,所以,他们总是习惯于借贷,一个专门针对黑人借贷的公司已经IPO了。

 

另外还有寿命的因素,是取得收入的人的生命的预期,一个人自私的程度,是否有盲目的追随享受的社会倾向等等。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发现所有这些高利率的可能性之中,贷款的供应方的增加,以及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并不会减少人们对于利率的预期。所以,互联网金融核心的仍然还是在于金融,在于产品设计,而非互联网。而且,不仅P2P网贷,在接下来的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预告:“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的后续文章:农村金融,未开拓的处女地;汽车市场,2014互联网金融爆发的引擎;如何撬动房产金融市场,敬请期待。

 

=========================

私囊相送:


既然在自媒体发布,就夹带点私货。中国一向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第一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国外怎么认识呢,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首先还是伟大的哲学家,当然几个世纪批判也没有停过。最有意思的一个来源于沃格林,指责他是灵知主义,普遍存在神秘主义结构。波普尔,说他是个算命的,缺乏可证伪性。还有说他坚持的是决定论的。然后哈耶克,关于个人权利的,哈耶克是个经济学家,是不是觉得因为对于剩余价值、供需、价格之类的批评不够彻底,到最后都入魔了,好好的经济学家,居然写了一本政治评论,居然成为他最出名的书。韦伯,道德评判说,恨不得说他是马基雅维利第二。萨特,阶级论,以及到后来的福山,终结论。还有就是很多国内网友的批判,说他大半辈子忙乎跟恩格斯相互窝藏对方情妇做保姆的斗争。个人看来,马克思最稳固的学说,其实还是经济方面的,到了二十世纪才有比较有效地反驳,事实上越是简单的理论,越难以反驳,奥地利的经济学家们虽然写了十倍的书来反驳,但解释框架一直没有什么更新。倒是费雪,从利率的角度,在供需分析框架和生产力理论外提出一个有趣的解释框架,也就是本文使用的框架。国内学者们对马克思的批判一向没什么道理。

======================

B座12楼(ID:B1-12F)

最大的创业者社区:有料原创,有爱分享,线上线下,苦乐同当。从此创业不再孤单。

Wemedia:覆盖500万人群的自媒体联盟,B座12楼列席其中。

======================

【12楼战略合作伙伴】

 

↓点下面↓“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