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创业:越过职场那道坎

2014-09-16 小熊饼干 B座12楼

在中国,职场社交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在SNS最火的时候,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如大街、优士、天际这样的职场网站,他们从职场切入社交,并获得资本青睐。但数年之后再看,这些网站活的其实活得并不好,在业务上也大多转向了招聘。


我们很难判断这是因为国人对于职场的认知缺失还是既有熟人关系造成,总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既有的使用习惯中,目的性不明确的社交网络很难成立。从目的性出发,也就意味着社交是因事件(工具)产生,而非因人产生。事实上,对比微博与人人,我们大致也能够得出类似的结论。

与一开始从职场切入社交的网站不同,成立于2012底的卧龙阁在早期并没未打算直接做一个社交平台。


彼时,创始人韩卉刚从乐蜂网平台推广中心总经理的任上离职。她发现,不少求职者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往往只能从外部形象、业务成绩和好友评价中略知一二,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这种“信息鸿沟”很容易导致:求职者进入公司之后,即使发现公司内部存在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很难轻易离职。于是,发现这个“痛点”之后,韩卉创立了卧龙阁,决定像大众点评那样做一家点评公司的网站。



具体来说,卧龙阁希望通过公司的员工(前员工)对公司的评价帮助求职者对公司进行判断,消除抉择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卧龙阁上,求职者可以看到这些来自内部的赞美或者吐槽,也可以向这些员工进行发出私信,询问更多细节,比如薪资待遇、部门划分甚至八卦等等。


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卧龙阁所有的用户都采用半实名点评——用户点评不能匿名,但可以用昵称。韩卉认为,匿名社交往往伴随着虚构,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更多的满足人们的八卦和猎奇欲望——这反而可能会对求职者产生误导。而如果采用非匿名方式,用户的点评也会更加认真,信息也更加充分客观。


不过,信息的真实只是一方面,要想解决求职者的信息鸿沟还需要另一个条件:信息量。在这方面,卧龙阁的玩法是增加用户使用限制和激励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套名为“龙誉”的积分机制。在卧龙阁,如果用户撰写的点评数字超过了 300 字,系统就会默认其为“精品点评”,点评者也可以将其以“龙誉”定价出售。而如果其他用户想要查看,则需支付对应的“龙誉”,“龙誉”可以通过点评、互动以及充值等方式获得。


韩卉承认,龙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诟病,因为这多少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又是早期推动社区循环的必要机制。她希望的卧龙阁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用户能够在找到想要信息的同时又能为社区贡献内容,而贡献的内容对社区而言又能产生新的价值和互动。这种循环就像滚雪球,循环频次越高,价值越大,而离卧龙阁消除“信息鸿沟”的目标也越近。


从尝试单纯解决求职问题开始到现在的社交网站,卧龙阁已经聚集了超过了100万用户,月重复登陆在75%以上。这个两个数字交汇在一起的时候,对于卧龙阁来说,不仅验证了从公司点评这个需求切入社交的可行,其商业化也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韩卉介绍说,卧龙阁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广告招聘、猎头和分析报告。广告招聘主要针对小公司,因为对大公司来说他们已经有足够的渠道去让求职者知晓;而分析报告则主要为大公司服务,由于直面公司员工,卧龙阁能够比公司HR更了解员工所想,形成的报告自然价值也会更高。目前,仅凭猎头业务,卧龙阁已经就完全实现了盈亏平衡。


而谈及未来,韩卉对用户数也并没有太刻意的追求,相比之下她更希望在产品上不断打磨。她不断强调的是,卧龙阁的用户是依靠点评慢慢积累的:“这不大可能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