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换种方式玩社群,把商品卖给贴着标签的人

2014-09-22 郭颖哲 B座12楼

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讨论社群经济的时候借鉴的是罗辑思维的模式——供养。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罗振宇,并不能每个社群都能做成与之相当的规模。衍生出来的问题便是,社群经济还能怎么玩?


在此文中,前VC郭颖哲给出了解读社群经济的另类思路:标签。她认为:一个真正的社群电商,是以某种“态度”为出发点的,这种态度形成的“标签”被贴到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就是你的用户。把东西卖出去,就够了。本文原载于PingWest中文网,有删节。


考虑到电商平台和以品类作为切入点的垂直电商投资机会均已成为历史,从去年年初,我开始关注一种新的内容和服务组织形式——以人群特征跟喜好作为切入点的“社群电商”。


“社群电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我对这种电商形式的理解是:从起步来看,它们依然有着一个品类的切入点,而与其它垂直类电商不同的是,从SKU的设计到内容传播的方式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对某一类人群的精准命中(而不久后你也将看到,它们会以此切入的品类为圆心,以切入的人群需求为半径进行品类扩张)。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吐血了:这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了我们都知道啊?!我们做女人、男人、老人、小孩的电商……一切为了用户,但怎么就不行呢?!但问题是,英女王和你家奶奶都是老人,但是这需求能一样吗?以我不算长的投资阅历来看,大部分创业者都是疏于战略的,说起女性电商就一水的全是软妹子电商,调完一个粉红主题色就忙不迭地陷入上架引流仓储配送的汪洋大海去了。


但是定位之中有魔鬼,做一个真正的社群电商,首先得建构某种“态度”,它会形成一个标签,身上有这个标签或者希望为自己贴上这个标签的人就是它的用户基础。这个设定决定了用户基础的大小,也决定了未来天花板的高低。


我一直觉得,做消费的人,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最重要的能力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思潮变迁的理解和把控。懂得这个的人,做的东西一定是奔着现在时和未来时去的。关子卖了三段,还是要回到开篇我所说的那家让我一边看一边点头如捣蒜,然后一不小心就下了单的生鲜电商。


案例一:优雅的生鲜电商


这要成为我第一个没跟其创始人做过任何沟通但也执意要写的案例了。它叫新味,是个半成品生鲜电商,最大的特色是:


  • 它基于美轮美奂的西餐食谱;

  • 所见即所得,新味上所有的菜品送到你手上就是ready to cook的状态。也就是说,新味把脏活累活都干了,只为用户留下烹饪当中最愉悦部分——完全击中广大CBD白领的装逼需求有木有。

我从2012年底开始看生鲜电商时就曾为自己设了个问:生鲜电商的主力消费群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群?会是所有人吗?有一类群体立即被我毫不留情地剔除——就是大妈们,在这个过去的主流买菜群体眼中,什么也拼不过自家楼下的菜市场。


有线上购物习惯的肯定是年轻人,排除了民间大厨和快餐党之后,我认为生鲜电商最贴切的消费群体和场景应该是中高收入的个人或者小家庭单位(不超过4人),在晚上下班后以及周末的一种简单而充满幸福感的过程。当真能够优雅至此,贵点也就贵点了,君不见为了跟菜市场区隔,生鲜电商上面也多以进口食材为主。


这样的一个生鲜电商的SKU就不应该是一公斤牡丹虾或者一磅雪花牛肉,而应该是一道菜,如果是西餐,最好是一人份的,就是新味正在做的事。而新味还更进一步——所有复杂的调料都按做这道菜的需要包好,一道菜吃完就是全部吃完,零浪费,所用的器具都不超过一只平底炒锅或者一只汤锅……


这是目前在生鲜电商领域我看到的最为精细的线上产品设计和SKU运营,在一众拼命降低运输成本和解决物流问题的生鲜电商创业公司当中显得独树一帜,以至于让我快忘了这可是一份100多元几乎赶上了蓝马赫价格的牛排套餐。


但是,这样的客单价和消耗方式,却没有带来成本压力,反而给供应链带来了良性的影响:这个网站应是3月份上线,短短3个月之后,另外三个一线城市北广深以及十几个二线城市已经都能接受隔日送的订单了,配送完全是跟第三方合作的。


这样的地域扩张速度,按照过去的经验是不可得的,因为本来生鲜电商跨地域扩张需要有规模效应才能摊薄物流成本来维持利润率,但是因为新味的高附加值致使它的利润空间本身就比较大,能够在规模相对小的情况下支撑相对高的物流成本。


一言以蔽之,只要执行没有问题,内容上逐步开放基于菜谱的UGC,SKU上通过输出标准覆盖其他菜系,最终很可能发展为一个需求驱动的食品电商平台,新味的商业模式延展性非常强。


案例二:自由的胸罩


好的,这个结案。再举一例契合社会思潮变迁的社群电商。这个团队我见到的时候只有区区5人(四个男生加一个自称内心软萌的女汉子组合),蜗居在深圳华侨城的一所民房里,产品形态简单不过只有一个微信服务号以及一个果壳小组,当前这个时点只做一件事情——为大罩杯的妹纸选购合适的胸罩。


在网上卖东西女性用户属于兵家必争,古往今来各种女性电商、女性社区多如牛毛,是个做投资的就没少看,但看内容和人群基本上都大同小异,让你不明白用户迁移有何成本。但这个名为“解放杯”的项目的特点在于,终于有一个不以男性思维主导女性用户的社区了!


现在,在解放杯果壳网小组里活跃着超过30万女性用户(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她们被联合创始人Tota总结为“胸前有料、生活有趣、性情有种”的妹子们,不同于别的地方充斥着”男人、婆婆、小三、孩子、美容、减肥“的六样老话题,这些女孩顽皮地称胸部为“白兔”,“胸罩为兔笼”,一边恣意展现着才情与自我歌颂着生命的美好,一边水到渠成地把钱花了。


“为自己而活”,“由注重外在到注重内在”,在我看来,这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或许在中国,可以理解为个人意识觉醒的一部分)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当女性的经济和思想更独立时,脸不再是唯一的指标,对于身体健康、体型美好关注度较过去明显提升。


解放杯的联合创始人小烟认为这是机会之所在,她此前曾任职于国内知名内衣品牌,她说:“5个妹子里就有4个穿错了bra。稍有健康常识的女性都知道,穿错bra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又苦于没有好的方式解决。”


解放杯的答案蕴藏在一套quiz里,它以形象的图文引导女孩将穿着文胸时候产生的各种现象细节描述出来,判断出胸型和参数,并以此作为推荐依据,给到女孩不同文胸品牌的穿着建议。自解放杯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已经有数万名女孩参与该测试。


而目前解放杯团队的APP正在酝酿之中,希望将逐步实现从“Just Fit Bra”向“Just Fit Body”的跨越。我还曾经向解放杯的创始团队建议做自有品牌的文胸,毕竟在理念和内容上已经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快去解救更多兔儿爷吧,骚年!”


这就是我理解的社群电商“打标签”的艺术。总之,一个真正的社群电商,是以某种“态度”为出发点的,这种态度形成的“标签”被贴到一些人身上,这些人就是你的用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